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黑地黄丸改善肾性贫血与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20:34

  本文关键词:黑地黄丸改善肾性贫血与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黑地黄丸 肾性贫血 甲状旁腺激素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并分析其与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研究,为临床治疗肾性贫血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方法:(一)临床观察:入选合格病例60例,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黑地黄丸,口服用药12周结束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中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的变化及其Hb与i PTH的直线相关性分析。(二)实验研究:选取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造模前1天称重大鼠,根据平均体重将其分为黑地黄丸高、低剂量组,骨化三醇组,红源达+促红素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共6组,每组各10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国际通用的5/6肾切除模型建立肾性贫血模型。给予黑地黄丸剂量(0.648g/100g.d、0.162g/100g.d),骨化三醇(20ng/100g·d),红源达(1.625mg/100g·d),促红素(1.625iu/100g·w),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口服药每日1次,针剂一周1次),共12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造模后第3周和药物干预第12周,检测血中RBC、Hb、i PTH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临床观察:1.治疗肾性贫血,试验组总有效率(75.0%)优于对照组(44.8%),在证侯疗效方面试验组(89.3%)优于对照组(65.5%),在症状总积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单症状比较方面试验组改善气短懒言、肢体困重、腰膝酸软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后两组血RBC、Hb水平明显提高、i PTH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Hb与i PTH的直线相关性分析:在散点图上,对照组的Hb与i PTH之间存在直线负相关趋势(r=-0.878,P0.05),试验组也存在直线负相关趋势(r=-0.801,P0.05),说明黑地黄丸改善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甲状旁腺激素有关。(二)实验研究:1.造模手术第3周,治疗组血RBC、Hb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血BUN、Scr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说明肾性贫血造模成功。2.造模3周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i PTH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及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造模后大鼠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药物干预12周,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Hb、RBC均升高(P0.05);与黑高组比较,红源达+促红素组能明显升高Hb(P0.05)。4.与模型组比较,除红源达+促红素组外,其余各治疗组均能降低i PTH(P0.05);与黑高组比较,红+促组、骨化三醇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骨化三醇组比较,与剩余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可知,在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方面,骨化三醇组最佳,除红源达+促红素组外,其余治疗组次之,说明黑地黄丸可以降低i PTH的作用,可以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用。3.Hb与i PTH的直线相关性分析:在散点图上,模型组、黑高、低组、骨化三醇组显示Hb与i PTH之间存在直线负相关关系(r=-0.982,-0.910,-0.895,-0.921,-0.814,P0.05),红源达+促红素组Hb与i PTH(r=-0.153,P0.05)相关性不明显,说明黑地黄丸改善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甲状旁腺激素有关。结论:1.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黑地黄丸具有改善肾性贫血、降低i PTH的作用。2.Hb与i PTH之间存在直线负相关趋势,说明黑地黄丸改善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与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因此在临床治疗肾性贫血的同时,应重视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关键词】:黑地黄丸 肾性贫血 甲状旁腺激素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2.5
【目录】:
  • 提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2
  • 临床研究12-23
  • 1 病例选择标准12-15
  • 1.1 西医诊断标准12-14
  • 1.1.1 CKD的诊断标准12
  • 1.1.2 病情分级标准12
  • 1.1.3 肾小球滤过率公式12-13
  • 1.1.4 CKD患者的贫血诊断依据13
  • 1.1.5 贫血的分级标准13
  • 1.1.6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透析预后治疗质量指南13
  • 1.1.7 透析充分性评价标准13-14
  • 1.2 中医辨证标准14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14-15
  • 2 实验设计15
  • 3 数据统计与处理15
  • 4 一般资料15-16
  • 4.1 病例来源15
  • 4.2 基础病比较15-16
  • 4.3 性别、年龄、透析龄比较16
  • 5 治疗方案16-17
  • 5.1 基础治疗16-17
  • 5.2 药物治疗17
  • 5.3 疗程监测17
  • 5.4 观测指标17
  • 5.4.1 安全性观察17
  • 5.4.2 疗效性观察17
  • 6 疗效评判标准17-18
  • 6.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17-18
  • 6.2 证侯疗效判定标准18
  • 6.3 中医单项症状的疗效评价18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18
  • 8 结果18-23
  • 8.1 一般资料比较18-19
  • 8.2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19
  • 8.3 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19-22
  • 8.3.1 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19
  • 8.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9-20
  • 8.3.3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20
  • 8.3.4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比较20
  • 8.3.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比较20-21
  • 8.3.6 iPTH与Hb的相关性分析21-22
  • 8.4 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22-23
  • 实验研究23-34
  • 1 主要实验药材、试剂及仪器23-24
  • 1.1 实验药材23-24
  • 1.2 实验试剂24
  • 1.3 主要仪器24
  • 1.4 实验动物24
  • 2 研究方法24-25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24-25
  • 2.2 动物给药方法25
  • 3 指标的测定25-26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25
  • 3.2 标本采集送检25-26
  • 4 统计学分析26
  • 5 结果26-34
  • 5.1 黑地黄丸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26-27
  • 5.1.1 大鼠死亡情况26
  • 5.1.2 大鼠一般情况26-27
  • 5.2 判断造模成功27
  • 5.3 造模3周后iPTH的变化27-28
  • 5.4 药物干预第12周肾性贫血大鼠RBC、Hb的变化28
  • 5.5 药物干预第12周肾性贫血大鼠iPTH的变化28-29
  • 5.6 iPTH与Hb的相关性分析29-34
  • 讨论34-40
  • 1 PTH致肾性贫血的国内外研究动态34-36
  • 2 传统医学对肾性贫血的认识36-37
  • 3 中医对CRF伴SHPT的初步认识37-38
  • 4 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认识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6
  • 综述 肾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46-50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53
  • 致谢53-54
  • 发表论文54-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海燕;路建饶;王新华;廖琳;;叶景华治疗肾性贫血经验[J];中医杂志;2013年24期

2 辛q,

本文编号:871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871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