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区HIV阴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陆地区HIV阴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中国大陆地区近15年HIV阴性肺隐球菌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诊治方法等,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研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筛选关于HIV阴性人群的PC文章,按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纳入关于肺隐球菌的个案报道、临床分析、误诊讨论122篇,共获得病例788例。1、一般情况1地区分布:我国PC发病人数最多的地区为为广东、浙江、上海,东北和西北地区发病人数相对较少。其中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南方)发病人数为614例(77.9%),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北方)174例(22.1%)。2性别:我国PC患者中男性527例(66.9%),女性261例(33.1%),南北方PC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X2=1.808,P=0.179)。3年龄:我国PC患者发病年龄从20个月到80岁不等,其中成年人772例(98.0%),平均发病年龄为46;未成年人16例(2.0%),发病年龄从20个月到14岁不等。2、易感因素:1接触因素:本研究中纳入的788例患者中有明确接触因素的仅有45例(5.7%),其中接触鸟类或家禽的有29例,其他可能存在的接触因素有种植蘑菇,在药店或古玩店工作,常桑拿等。2宿主因素:本研究中既往健康患者有545例(69.2%),既往有基础疾病患者有243例(30.8%)。结果显示南北方既往健康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X2=0.386,P=0.534)。3、临床表现:HIV阴性肺隐球菌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少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体检发现并确诊。本研究中纳入的788例患者中因体检发现有130例,占全部人群的16.5%。4、影像学表现:本研究中肿块/结节影共494例(62.7%),单发或多发斑片影116例(14.7%),其它表现178例(22.6%)。南北方PC患者的胸部CT肿块/结节影、斑片影及其他表现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X2=0.113,P=0.573)。5、诊断:该研究纳入的788例病例中,经手术确诊的有312例(39.6%),经皮肺穿确诊的有241例(30.6%),经TBLB术确诊的有145例(18.4%),经呼吸道标本(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或培养,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确诊的有41例(5.2%),单纯依靠免疫学诊断的有15例(1.9%),其血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经抗隐球菌治疗后症状好转,影像学吸收或乳胶凝集试验效价下降,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有14例(1.8%),经脑脊液涂片或培养确诊的有12例(1.5%),肺部穿刺物涂片或培养阳性的3例(0.4%)经皮肤活检结合肺部症状、影像学表现确诊的有2例(0.3%),经血液涂片或培养确诊的有2例(0.3%),经尸检确诊的有1例(0.1%)。6、治疗: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结论:1、肺隐球菌存在地域分布差异(但统计学处理P值0.05),更常发生于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2、南北方肺隐球菌患者的性别比例及宿主状态,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3、免疫功能正常、无明显接触因素的人群也可患此病。4、乳胶凝集试验敏感性较高,可用来作为肺隐球菌的初筛检查,及评价疾病的转归情况;除血清外,肺泡灌洗液、脑脊液、局部组织、尿液等均可行该检查。
【关键词】:肺 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9;R512.91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17
- 第2章 综述17-25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5-27
- 3.1 临床材料25-26
- 3.1.1 纳入标准25
- 3.1.2 排除标准25-26
- 3.2 方法26-27
- 3.2.1 检索策略26
- 3.2.2 分组26
- 3.2.3 数据提取26
- 3.2.4 统计学分析26-27
- 第4章 结果27-34
- 4.1 一般情况27-28
- 4.1.1 地理分布27
- 4.1.2 性别和年龄27-28
- 4.2 易感因素28-29
- 4.2.1 接触史28
- 4.2.2 宿主因素28-29
- 4.3 临床表现29
- 4.4 辅助检查29-32
- 4.4.1 影像学表现29-30
- 4.4.2 病原学检查30-32
- 4.5 诊断32-33
- 4.6 治疗33-34
- 第5章 讨论34-39
- 5.1 PC与地理位置的关系34
- 5.2 PC与免疫状态的关系34-36
- 5.3 PC的症状、影像学表现36
- 5.4 诊断36-37
- 5.5 治疗37
- 5.6 新型与格特隐球菌37-38
- 5.7 研究不足与展望38-39
- 第6章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9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伟,张智敏,石海滨,刘振平;隐球菌病1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2 黄海;;隐球菌病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18期
3 陈正贤;高平;;健康青壮年隐球菌肺炎的临床特征探讨[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10期
4 王曙霞;魏素平;高顺强;林元珠;;伴皮肤损害的隐球菌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9期
5 ;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年06期
6 ;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年05期
7 ;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年01期
8 ;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年02期
9 ;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年03期
10 ;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燕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隐球菌病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明辉;温海;;隐球菌病研究近况[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温海;;隐球菌病的诊断和治疗[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温海;;隐球菌病[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潘炜华;廖万清;;临床隐球菌菌株血清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王叨;张敬芳;魏琳琳;王怀立;刘玉峰;;15例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7 葛一平;沈永年;吕桂霞;刘维达;;皮下隐球菌病报道一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平;钟彬;陈丽华;胡婵;朱红梅;温海;;利于甘露糖蛋白纯化的隐球菌培养方法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9 何晓丹;冉玉平;代亚玲;;表现发热和系统性淋巴结肿大的隐球菌病一例[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丁颖果;乔建军;方红;;表现为蜂窝织炎的隐球菌病一例[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淑萍;隐球菌病[N];医药经济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何佳颐;养鸽子当心患上脑膜炎[N];健康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梦;隐球菌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及快速诊断的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姚智荣;隐球菌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3 柏涌海;氯喹抗新生隐球菌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窦红涛;我国107株新生/格特隐球菌的基因型特点及DiversiLab系统在其基因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李平;甘露糖受体MR参与隐球菌免疫逃逸及S100A10促进隐球菌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涂韦;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孔伟;单核细胞抗隐球菌反应中“miR-155-IRF2BP2-干扰素”轴的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3 郑天宝;50例隐球菌血症的临床与预后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4 吕品;中国大陆地区HIV阴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5 黄欣;热灭活的隐球菌对小鼠隐球菌脑炎影响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郭彩琴;炎症小体在控制隐球菌荚膜突变株感染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秀平;非HIV相关隐球菌病患者Fcγ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何红彦;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动态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77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07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