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2 08:16

  本文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感染 Meta分析


【摘要】:目的对国内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方法 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OVI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获得已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的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结果 共纳入14篇病例对照研究,累计病例组1008例、对照组145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各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年龄2.09(1.50,2.91)、病程1.10(0.77,1.58)、激素用量3.05(1.15,8.07)、免疫抑制剂使用2.01(1.21,3.32)、补体C3的含量0.59(0.42,0.82)、白细胞数0.37(0.28,0.48)、性别0.98(0.61,1.56)、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0.44(0.32,0.59)、受累器官数2.53(1.87,3.42)、C反应蛋白0.18(0.10,0.31)、抗生素种类5.82(0.76,44.3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免疫抑制剂使用、激素的用量、补体C3含量、白细胞数、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的评分、受累器官数和C反应蛋白,而性别、病程、抗生素种类在本研究中显示无统计学意义,这仍有待于临床开展更大样本更严谨的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分类号】:R593.241
【正文快照】: 系统性红斑狼疫(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年轻女性,有多种临床表现,从皮疹到多器官功能衰竭[1]。从1950年开始,患者生存率逐渐增加,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症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日渐明显,其中包括 感染p],感染发生率为14%~45%[3]。另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程德,王晓栋,叶霜,张巍,胡大伟,王元,鲍春德,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08期

2 段新美,朱德全;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3年01期

3 刘艺;唐鸿鹄;赵毅;;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3年01期

4 王春燕;李挺;;系统性红斑狼疮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5 孙彩霞;刘亚丹;许鸣华;陈骅;陈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年23期

6 李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7 李志军,陈琳洁,范晓云,李茂胜;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4年05期

8 李玲,孔纯玉,李媛,齐文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预防[J];天津医药;2001年11期

9 李昕;巩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2008年08期

10 李蔚林,孟红珍,李伟玲,孙淑萍,黄维英;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兰;杨军;胡章勇;;初始耐药结核治疗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邓嘉姝;唐晓君;杜跃华;秦朴;李晓霞;;IL-1α-889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14期

3 翟梅玲,李建梅,付永玲;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个体化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7期

4 覃伟琼;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护理[J];华夏医学;2004年05期

5 王曼平;文细毛;徐秀华;吴安华;;免疫受损者医院感染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年02期

6 杨燕珠;狼疮性脑病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广西医学;2003年06期

7 聂理会;初乃惠;;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结核病[J];北京医学;2013年03期

8 卢光玉;严祥;刘雅莉;李育平;;饮酒与Barrett食管关系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4期

9 刘春艳;;选择性心理护理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年07期

10 陈伟伦;姚翠霞;林永明;甄婷婷;;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理会;初乃惠;;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结核病[A];2011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忠霞;唐英;王华;王宪英;;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比较对骨科大手术后伤口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A];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昕;Toll样受体2、4和9在SLE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2 马玉燕;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治初步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李培伟;Meta分析用于结直肠癌诊疗进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彦婷;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2 祝琳;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3 焦静;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48例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谢伟林;上海市风湿病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初步报告[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齐媛媛;CTLA-4、PDCD1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性及表型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李晓霞;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晓晶;肺癌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初探[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8 戴清月;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9 王杨;临床试验偏倚来源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10 常勇;脑肿瘤与使用手机的系统评价[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盛,陈顺乐,顾越英,鲍春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2 徐刚,刘美琳,余开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8期

4 安媛,李茹,栗占国;C反应蛋白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合并感染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05期

5 敖宇;陈懿;卢家桀;;伊曲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年11期

6 许骁玮;汪芬;孙燕燕;;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15期

7 郭云柯;钱先;孙凌云;张缪佳;;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2年17期

8 毋静;于清宏;;感染和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2年17期

9 郑莉;王忠明;林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7年01期

10 鲍亚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年2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伟;配偶同患系统性红斑狼疮二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2 高祖华,邱夏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3 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4 刘钢,王兰兰,谢其冰,李立新,王忠明,林懋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5 陈蓓,唐福林;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彩凤,江载芳,何晓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7 梁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探讨[J];华夏医学;2000年06期

8 何惠英,王海鹰,叶小英;8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测定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10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2例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晓春;;一例以头痛、抽搐、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报告[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建文;张学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成;张安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蔼平;白琳;任宝娣;;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6例疗效观察[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安莉萍;辛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9 阎小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10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张细凤;调节免疫中成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D];山东大学;2014年

4 王静;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预后的统计模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潘发明;中国汉族人群免疫球蛋白受体家族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6 张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魏华;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弓娟琴;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及其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王斌;白细胞介素-10基因5'端侧翼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迪;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组学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何伟;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郑嵘君;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温蝶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内热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远期疗效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会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郝晓红;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内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8 刘新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9 楼波;血浆骨桥蛋白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胡以松;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75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175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