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规范降压治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16:11

  本文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规范降压治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变异性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颈动脉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2型糖尿病 血压昼夜节律 非杓型血压 颈动脉硬化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时间治疗学 血压昼夜节律


【摘要】:第一部分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因存在胰岛素抵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皮功能受损等因素,导致T2DM患者多出现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以非杓型血压节律更为常见。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同时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T2DM合并高血压(hypertension,HT)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二者均为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是T2DM合并HT患者的主要死因。颈动脉硬化可反映全身血管情况,临床常通过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有针对HT患者的研究显示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但针对T2DM患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T2DM合并HT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纳入2014年1月-9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住院T2DM患者443例(男250例,女193例),平均年龄(60.36±12.11)岁;2.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正常血压组(158例)和高血压组(285例),高血压组再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blood pressure falling rates,BPF),分为非杓型血压组(226例)和杓型血压组(59例);3.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其标准差,血压变异性指标以各时段血压标准差表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比较组间血压、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硬化情况,分析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4.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血压组发生率35.67%,高血压组发生率64.33%,非杓型血压占高血压组79.29%,非杓型血压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60.6%)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42.4%)(P0.01);2.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或P0.05);3.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颈动脉硬化独立相关(OR=0.952;95%CI:0.929~0.975;P0.01)。结论:T2DM合并HT患者以非杓型血压节律更为常见,非杓型血压24h收缩压变异性增加,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及血压变异性增大促进颈动脉硬化形成。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目前已在临床实践及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广泛应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血压节律也倍受关注。非杓型血压节律与心、脑、肾、全身血管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非杓型血压节律会导致高血压患者早期颈动脉斑块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既往一些研究表明Hcy可能与动脉硬化相关。本研究拟观察T2DM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与Hcy、颈动脉硬化之间关系,为T2DM患者防治大血管病变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于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住院T2DM 240例(男139例,女101例),平均年龄(60.77±11.44)岁;2.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blood pressure falling rates,BPF)分为非杓型血压组(160例)和杓型血压组(80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硬化组(119例)和非硬化组(121例);3.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空腹血测定Hcy及其他生化指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比较组间血压、Hcy水平及颈动脉硬化情况,分析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4.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nter法)进行多因素分析;χ2检验筛选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基于条件参数估计的前进法)进行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非杓型血压发生率66.67%,非杓型血压组的Hcy、CIMT、24h收缩压、24h脉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脉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夜间脉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Hcy、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是血压节律改变的影响因素(P0.01);3.硬化组的CIMT、年龄、24 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非硬化组(P0.05或P0.01),硬化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显著低于非硬化组(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70岁(OR=2.204;95%CI:1.049~3.904;P0.05)、夜间舒张压≥80 mm Hg(OR=2.357;95%CI:1.177~4.719;P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0%(OR=2.562;95%CI:1.431~4.585;P0.01)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CIMT与年龄呈正相关(r=0.195,P0.05),CIMT与SBPF呈负相关(r=-0.191,P0.01)。结论:T2DM患者以非杓型血压更为常见,非杓型血压的Hcy水平明显高于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促进颈动脉硬化形成。第三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时间治疗学背景与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多出现夜间高血压,以非杓型血压更为常见,夜间血压持续高水平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既往大量研究证实睡前服用降压药,可显著降低夜间血压,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就提出糖尿病患者至少一种降压药应于睡前服用。但既往研究未对不同血压节律进行分组研究,睡前服用降压药是否也适用于杓型血压患者,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针对不同血压节律患者分别进行睡前和晨起服药干预研究,探讨T2DM合并高血压时最佳降压策略。糖尿病肾病是T2DM的慢性并发症,早期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本研究同时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T2DM患者蛋白尿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纳入128例T2DM合并轻中度高血压(hypertension,HT)患者,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blood pressure falling rates,BPF)分为非杓型血压组(A)和杓型血压组(B),A、B两组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1(35例)、A2(34例)、B1(29例)、B2(30例),A1、B1晨起服用降压药,A2、B2睡前服用降压药;2.入组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空腹血测定生化指标;留置24h尿液,采用比色法对24h尿蛋白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及其标准差,计算平滑指数;3.随访24周,24周后行尿蛋白定量、动态血压监测,评估不同服药时间对不同血压节律的T2DM患者血压、血压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蛋白尿的影响;4.统计分析:数据分析应用SPSS19.0。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四组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后血压情况进行分析;A、B组内治疗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基线情况:A组的肌酐、胱抑素-C、夜间血压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或P0.05);2.A1治疗后的24h血压及其标准差、白昼血压及其标准差、夜间血压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平滑指数、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均下降(P0.01或P0.05);A2治疗后的24h血压及其标准差、白昼血压及其标准差、夜间血压及其标准差、尿蛋白均下降(P0.01),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升高(P0.01);A1治疗后非杓型血压节律更明显,A2治疗后趋于恢复杓型血压节律;3.B1治疗后的24h血压及其标准差、白昼血压及其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下降(P0.01);B2治疗后的24h血压及其标准差、白昼血压及其标准差、夜间血压及其标准差均下降(P0.01);B1、B2治疗后仍为杓型血压节律,两组对尿蛋白影响不显著;4.治疗后A1的n SBP、n PP、n DSD显著高于A2,SBPF、DBPF、SISBP显著低于A2(P0.01或P0.05);治疗后B1的n SBP、n MAP、d SSD、d PSD显著高于B2,SBPF、DBPF显著低于B2(P0.01或P0.05)。结论:无论杓型还是非杓型血压,T2DM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至少一种降压药应在睡前服用,睡前服用降压药可显著降低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尿蛋白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4.1;R58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志安,周俊英,赵维江,王士昌;24h动态血压监测中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0年12期

2 朱喜英,刘龙民,陈建杰;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01年02期

3 朱喜英,刘龙民;心脑喜康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陆甘,任斌,仲肇舒;睡眠呼吸暂停对高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2年06期

5 阮红,何涛,罗园柳;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刘梅;郭艺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4期

7 张宇;陈宝元;;睡眠呼吸暂停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邢红云;徐新娟;王永志;;焦虑抑郁情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9 张振服;刘启德;杨蕾;;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分子调控机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06期

10 张建明;王雪松;;133例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调整用药后的变化[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巧英;李志军;王少军;;血压昼夜节律临床意义的探讨[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费民毅;王燕;宋剑慧;陈悦;;169例预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田宏;朱音;徐虹;盛锋;丘鹏玲;谢坚浩;奚锦绒;陆颖;范文才;;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临床观察(附159例病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娅;冯晓蓓;章倩莹;任红;张文;陈晓农;徐耀文;史浩;陈楠;;39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观察分析[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邱原刚;姚雪艳;陶谦民;郑萍;陈君柱;朱建华;张芙荣;郑良荣;赵莉莉;;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的调查[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6 田宏;朱音;徐虹;盛锋;丘鹏玲;谢坚浩;奚锦绒;陆颖;范文才;;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临床观察(附159例病例分析)[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冬云;刘国树;刘涛;;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及药物干预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8 刘培良;;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9 许波;徐新娟;陈玉岚;张俊仕;刘海明;;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叶建华;;40岁以下血压正常2型糖尿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影响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花民;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卫政;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于秀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炎症因子、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婷;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规范降压治疗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5 张微;慢性肾脏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D];中南大学;2013年

6 彭晓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新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慢性肾脏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高雪;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其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王正斌;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肥厚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蒋亮;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关系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6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226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