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及肌肉含量与肥胖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7 16:02

  本文关键词: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及肌肉含量与肥胖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肥胖程度 脂肪含量 肌肉含量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脂肪肝 关系


【摘要】:背景: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饮食结构中脂肪比例较高,加之劳动强度和体力活动下降,肌肉的锻炼减少,肥胖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上升速度迅猛,肥胖人口总数及人群中的百分比均增加明显。据研究显示目前全球肥胖或超重人群已经达到21亿人,相对于30%的地球人口,美国肥胖患病率达32%,而发展中国家则占全世界肥胖人口的三分之二。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因此,对肥胖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十分重要。肥胖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争议尚存在。肥胖的诊断标准有多种,主要根据腋下脂肪厚度、腰围、腰臀比、体质量指数等进行肥胖诊断。以往的肥胖诊断多以体质量指数为中心进行定义,一般以体质量指数高于24 kg/m2即认为体重超标。WHO-WPR2000肥胖诊断标准即根据体质量指数进行肥胖分期,其中体质量指数低于23kg/m2为非肥胖,而体质量指数为23—24.9 kg/m2为肥胖前期,体质量指数为25—29.9 kg/m2为肥胖Ⅰ期,体质量指数高于30kg/m2为肥胖Ⅱ期。肥胖患者常可并发各类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体质量指数相对较低的超重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比体重正常人群高,但BMI无法有效反映机体不同成分水平,也无法反映脂肪的分布情况,无法反应肥胖的危害性,因此BMI并非肥胖分级的良好标准。基于上述原因,2014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和美国内分泌协会(ACE)将肥胖相关并发症纳入肥胖分级诊断标准,根据体重和并发症的情况分为正常、超重、肥胖0级、肥胖1级和肥胖2级5个层次,并根据不同肥胖程度提出干预建议。可见,肥胖是一种疾病,而且可并发严重疾病。有研究提出:低BMI可有高体脂率,故研究人体成分与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有可能更直观、更准确的了解肥胖的危害性,对肥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肥胖常导致其患者的形体美受到破坏而导致生活和工作中受到一定的社会歧视,不但可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引发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重要的是,肥胖可伴随多种疾病的发生。随着体重的不断增加,不少患者可出现冠心病、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紊乱、高血压、脑卒中、骨关节炎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对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进行有效防治对改善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考虑胰岛素抵抗为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共同发病基础,互相影响,故在肥胖并发症中选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三类疾病为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程度人群的并发症发病情况不一。肥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脂含量和比例的升高以及肌肉比例的降低,且不同体质量指数人群的脂肪和肌肉含量不一。研究显示,人体成分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NAFLD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因此,肥胖人群脂肪、肌肉等身体成分的含量与比例的变化是否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NAFLD等代谢性疾病相关值得探讨。明确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体内脂肪、肌肉含量与其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NAFLD的关系可为肥胖人群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NAFLD等常见肥胖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还可以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从而改善肥胖人群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然而目前国内关于不同肥胖程度患者的脂肪和肌肉含量差异变化,以及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体内脂肪、肌肉含量与其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NAFLD的关系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本研究拟比较WHO-WPR2000诊断标准中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体内脂肪、肌肉含量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NAFLD等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初步探讨WHO-WPR2000标准下的不同肥胖程度人群常见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机率,并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从而提高肥胖人群防治效果,改善其生存质量及预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体检的体质量指数大于23kg/m2超重肥胖患者362例。根据WHO-WPR2000肥胖诊断标准,肥胖前期(23 kg/m2≤BMI≤24.9kg/m2)22例为肥胖前期组,肥胖I期(25 kg/m2-≤BMI≤29.9kg/m2)201例为肥胖I期组,肥胖II期(BMI≥30kg/m2)139例为肥胖Ⅱ期组。(2)观察指标:①采用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体重身体成分分析仪,以生物电阻抗的方式,用50HZ变频交流电,将一对电极置于双足,测量电阻抗,根据公式推算人体去脂肪组织含量,间接估测脂肪含量。检测全身脂肪、内脏脂肪、肌肉含量等身体成分,计算肌肉/脂肪比。②受试者常规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其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INSxFPG)/22.5]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ISI=1/(FINSxFPG)]。③每人均行75gOGTT试验,按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按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修订版)》的B型超声诊断标准确定3组脂肪肝发生情况并计算3组脂肪肝率。(3)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和Spearman无条件相关,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肥胖前期组相比,肥胖Ⅰ期组和肥胖Ⅱ期组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肌肉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2型糖尿病和NAFLD患病率升高(P0.05),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05)。与肥胖Ⅰ期组相比,肥胖Ⅱ期组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肌肉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2型糖尿病和NAFLD患病率升高(PO.05),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05)。(2)肥胖前期组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则低于无糖尿病患者(PO.05)。肥胖前期组合并NAFLD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NAFLD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则低于无NAFLD患者(PO.05)。(3)肥胖Ⅰ期组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则低于无糖尿病患者(P0.05)。肥胖Ⅰ期组合并NAFLD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NAFLD患者(PO.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则低于无NAFLD患者(P0.05)。(4)肥胖Ⅱ期组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则低于无糖尿病患者(P0.05)。肥胖Ⅱ期组合并NAFLD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NAFLD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岛素敏感指数则低于无NAFLD患者(P0.05)。(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肥胖前期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与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r=0.852,0.847,P0.05),与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则呈负相关(r=-0.869,-0.842,PO.05),其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与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负相关(r=-0.872,-0.823, P0.05),与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则呈正相关(r=0.844,0.853,P0.05)。肥胖Ⅰ期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与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r=0.862,0.858,P0.05),与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则呈负相关(r=-0.844,-0.868,PO.05),其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与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负相关(r=-0.847,-0.866,P0.05),与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则呈正相关(r=0.878,0.842,P0.05)。肥胖Ⅱ期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与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r=0.853,0.862,P0.05),与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则呈负相关(r=-0.874,-0.865,P0.05),其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与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负相关(r=-0.855,-0.872,尺0.05),与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则呈正相关(r=0.869,0.875, P0.05)。(6)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肥胖前期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与其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脂肪肝患病率均呈正相关(体脂肪率:r=0.818,0.842;内脏脂肪率:r=0.858,0.896,P0.05),其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与其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脂肪肝患病率则均呈负相关(肌肉含量:r=-0.866,-0.763;肌肉/脂肪比:r=-0.815,-0.878,P0.05)。肥胖Ⅰ期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与其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脂肪肝患病率均呈正相关(体脂肪率:r=0.832,0.857;内脏脂肪率:r=0.869,0.923,P0.05),其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与其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脂肪肝患病率则均呈负相关(肌肉含量:r=-0.866,-0.821;肌肉/脂肪比:r=-0.844,-0.863,P0.05)。肥胖Ⅱ期患者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与其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脂肪肝患病率均呈正相关(体脂肪率:r=0.932,0.965;内脏脂肪率:r=0.958,0.978,P0.05),其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与其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脂肪肝患病率则均呈负相关(肌肉含量:r=-0.896,-0.878;肌肉/脂肪比:r=-0.872,-0.848,P0.05)。结论:(1)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人体成分中脂肪组织比例增加,肌肉组织比例减少,表明肥胖者体内脂肪和肌肉含量和比例可随着其严重程度而变化。(2)肥胖程度越高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越严重,2型糖尿病和/或NAFLD患病率越高,表明肥胖严重程度的增加可伴随其肥胖部分相关并发症患病率的增加。(3)不同肥胖程度患者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与其肥胖相关并发症均密切相关,同一肥胖程度患者中脂肪含量的明显升高和肌肉含量的明显降低提示患者肥胖相关并发症风险上升,提示可以通过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不同肥胖程度患者的脂肪含量和增加其体内肌肉含量以防治不同肥胖程度患者肥胖相关并发症。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存根,王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脂、心肌缺血的关系[J];现代康复;1999年10期

2 厉平;李玲;刘聪;王艳军;吴波;岳桂英;;用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各种简易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公式[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年12期

3 邵月;;低强度间歇性运动对大鼠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01期

4 崔慧敏;赵树霞;安东辉;;由三酰甘油和血糖所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0期

5 刘少杰;朱宣进;刘杰;刘建伟;;腹部手术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指数波动与预后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年14期

6 袁红;袁芳;;单纯高脂血症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S1期

7 刘建;王运林;廖文慧;夏秦;刘晓晴;;男性老年人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胰岛素分泌曲线的对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7年06期

8 陈小妮;陈晓平;吴凯;王斯;李龙心;万里艳;;成都市成华区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关系[J];华西医学;2011年03期

9 邵月;;耐力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02期

10 邵月;;耐力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清蛋白、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明龙;杨萍;王明雁;刘占峰;赵家军;;长期不同量蛋白饲养对正常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脂联素的影响[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付真真;郭雯;朱晓慧;高贝贝;符金香;杨涛;周红文;;利用钳夹技术评价各种简易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公式在小鼠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王占科;郭靓;汪仕良;李光伟;;不同血清PCT水平的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变化[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晓玲;谢胜;肖文胜;殷小兰;;强肝消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5 吴向华;段明英;张素霞;李亚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测研究[A];2007年中华医学会—强生西部学术讲座全国产科危重症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吴向华;段明英;张素霞;李亚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程亮;俞伟男;胡文;柏凤;郝海荣;;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开敏;孕中期补铁需查血糖[N];大众卫生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毅;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及肌肉含量与肥胖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朱宣进;腹部手术围术期胰岛素抵抗指数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金东;老年男性体内胰岛素抵抗指数、炎症因子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4 孙英姿;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32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232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b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