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HIV感染者不同CD4水平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成人HIV感染者不同CD4水平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HIV/AIDS 早期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 基线CD4细胞计数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HIV感染者不同CD4水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早期抗病毒治疗效果,了解病毒学抑制、保持率和病死率相关因素,为中国早期抗病毒治疗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中的数据实施该研究。15岁以上且基线CD4细胞计数≥200 cells/μl的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将其分为3组: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 cells/μl),标准治疗组(35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499 cells/μl)以及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cells/μl)。随访研究对象至2014年12月31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价病毒学抑制和保持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价死亡。结果1.26752名感染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20827名(77.85%)属于晚期治疗组,4,336名(16.21%)属于标准治疗组,1589名(5.94%)属于早期治疗组。在开始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与早期治疗组相比,晚期治疗组([OR] 0.81,95% CI 0.69-0.95)有较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在开始抗病毒治疗24个月后,本次研究得到相类似的结果。与早期治疗组相比,晚期治疗组有较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OR]0.78,95%Cl 0.65-0.94)。而标准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相比,在病毒学抑制上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别。开始抗病毒治疗12个月期间,晚期治疗组的治疗未保持率([OR]0.86,95% CI 0.75-0.96)也要低于早期治疗组。截止抗病毒治疗24个月后,在病死率上,我们没有发现三组在统计学意义上有区别。2. 就治疗机构而言,不论12个月后还是24个月后,乡镇卫生室的病毒学抑制([OR]1.50,95% CI 1.33-1.70)([OR]1.69,95% CI 1.47-.94)要明显差于县级及其以上医疗机构。传播途径中,与MSM相比,开始治疗12个月后和24个月后,异性传播([OR]1.11,95% CI 1.00-1.24)([OR]1.19,95% CI 1.05-1.34)以及注射吸毒([OR]2.63,95% CI 2.31-2.99)([OR]2.87,95% CI 2.47-3.34)更可能出现病毒学抑制失败。3. 不论开始治疗12个月还是24个月,我们都发现传播途径中,异性性传播([OR]1.51,95% CI 1.39-1.65)([OR]1.65,95% CI 1.48-1.85)和注射吸毒传播([OR]3.87,95% CI 3.50-4.28))([OR]4.30,95% CI 3.79-4.88)的治疗保持率要差于同性性传播。60岁以上患者的保持率也要明显差于较年轻组别([OR]1.60,95% CI 1.14-1.77)([OR]1.68,95% CI 1.47-1.91)4. 女性患者的病死率([OR]0.72,95% CI 0.61-0.85)氏于男性患者。异性性传播([OR]1.51,95% CI 1.23-1.87)和注射吸毒患者([OR]6.23,955 CI 4.97-7.81)病死率高于同性性传播患者。另外,与15-44岁组相比,45-59岁组([OR]2.65,95% CI2.24-3.14),以及60岁组([OR]6.91,95% CI 5.72-8.35),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和治疗机构并没有发现有差异。结论1.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cells/μl)的病毒学抑制效果优于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 cells/μl)的病毒学抑制效果。影响病毒学抑制的因素除了基线CD4,还有传播途径和治疗机构。2.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cells/μl)的治疗第一年的保持率优于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 cells/μl)。影响保持率的因素除了基线CD4,还有年龄,婚姻状况,传播途径以及治疗方案。3.观察期内,本研究并没有发现不同基线CD4水平即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cells/μl),标准治疗组(350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499 cells/ul)以及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 cells/μl)在病死率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影响病死率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年龄和传播途径。4.在目前早治疗的大背景下,对高CD4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应该着重注意治疗前的治疗保持和依从性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攀易;;抗病毒药物对于儿童的使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年11期
2 庄梅珠;夏品苍;吴守丽;谢美榕;郑健;颜苹苹;;福建省2005—2009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3 马国政,丛培振;抗病毒Ⅰ号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4年03期
4 ;抗病毒药物[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11期
5 丁媛媛;;多糖与抗病毒作用[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1年01期
6 董志辰,王顺霞;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思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7期
7 丁宛琼;抗病毒化学药物的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年01期
8 孙洪清,徐为民;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3年08期
9 胡国平;抗病毒新药阿地福韦[J];华西医学;2003年03期
10 孙忠实,朱珠;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预防非典型肺炎[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融冰;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司马奋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涛;张春梅;辛艳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再思考:抑制、清除或耐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陈本川;;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周黎明;;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岑山;;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策略[A];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李惠聪;;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需求及护理[A];2007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炯;;浅析乙肝免疫辩证抗病毒“三结合”治疗方案[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曹彬;;流感抗病毒治疗与病毒耐药[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本川;;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A];二○○三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3年
10 蔡步林;李卓荣;;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策略[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葛密艳 刘永斌;抗病毒兽药被禁之后[N];河北科技报;2006年
2 王立峰;抗病毒药物市场概况(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记者 孙梦;重点人群应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N];健康报;2013年
4 记者 伍江 特约通讯员 陈玉川;我市未现抢购抗病毒药物风潮[N];湛江日报;2013年
5 白爱芹 王宗芹;抗病毒药物的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金山;抗病毒类药市场解密[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钟可芬;终端抗病毒药物做足功课[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记者 李颖;抗击慢乙须重视抗病毒[N];科技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国东;抗病毒药物生产提前备战[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刘士敬;乙肝抗病毒治疗为何难以实施?[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帅;用于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无创性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朱伟伟;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小鼠睾丸和附睾的天然抗病毒反应[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张渝婧;柳州市HIV单阳家庭流行病学特征及基于抗病毒治疗的预防性服药意愿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孔令娜;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自我管理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包木胜;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臧春鹏;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7 邱倩;北京市新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效果研究及卫生经济学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马烨;我国8省成人艾滋病人长期一线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9 魏艳红;抗病毒药物制备、筛选、药效学评估及抗EV71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贾红伟;链霉菌1948发酵液中抗病毒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杰;2005~2014年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2 陈飞;薄荷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杨旭;鸡肉中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以及金刚烷胺、利巴韦林标准物质的研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4 万羽;基于复杂网络的抗病毒治疗的流感传播模型[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翠玉;抗菌/抗病毒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纸页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峰硕;概率统计方法对流行病学中的一些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胡冉;中国成人HIV感染者不同CD4水平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8 高冉冉;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影响的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9 李怡璇;格尔德霉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袁嘉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281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28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