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c与Th细胞漂移的变化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c与Th细胞漂移的变化及意义 出处:《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4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Tc/Tc Th/Th 细胞因子 细胞漂移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c与Th细胞漂移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搜索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0例,应用全自动血培养系统,SLE稳定期的分析由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进行,对于患者处于正常阶段的外周血中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经比较结果分析SLEDAI分期的相互关联性。结果正常对照组的CD4+/CD8+指标显著高于SLE活动期患者,而其Tc1、Th1细胞表达水平、Tc1/Tc2、Th1/Th2细胞表达因子则显著高于SLE稳定期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c与Th细胞漂移的变化的研究,表明Tc与Th细胞漂移的变化及失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能效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and significance of Tc and Th cell drift in peripheral blood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Seventy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by three-color fluorescence labeling flow cytometry with automatic blood culture system. For patients in the normal phase of peripheral blood detection of the body's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Results the CD4 / CD8 index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ctive stage of SLE patients,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c1 / Th1 cells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ctive SLE patients. Tc1/Tc2. The expression of Th1/Th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able phase of SLE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0.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Tc and Th cell drift in peripheral blood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ere studi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hanges and imbalances of Tc and Th cell drift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作者单位】: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分类号】:R593.241
【正文快照】: 0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下简要称之为SLE[1]。SLE是指多脏器的本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类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此病每年发病率达15%,较常见于青年女性群体[2]。早期并不易于人们发现,一般医治时期多为轻型和不典型时间段。如患者不出现并发症及重症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症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吴言为;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5 钱君岩;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王紫倩;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李敏;A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伍洲炜;常见诱发因素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沈浩霖;多模态超声新技术检测糖尿病胃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胃受累[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10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4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40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