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10:20

  本文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 母婴阻断 效果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某三甲医院HIV感染孕产妇接受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以及所生新生儿HIV感染情况,评价其阻断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寻求最佳阻断方案,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3年12月杭州市某三甲医院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IV阳性妊娠妇女98例,以HIV孕产妇抗病毒时间不同分孕14周、孕28周、临产三组:A组40例,B组38例,C组20例。用药方案:A组:孕妇从14周开始服用AZT+3TC+NVP方案至分娩结束;B组:孕妇从28周开始服用AZT+3TC+NVP方案至分娩结束;C组:NVP方案,限于孕期没有接受HIV检查,临产才发现艾滋病感染的孕妇。所有新生儿出生6~12h内服用AZT糖浆,每天二次,至出生后6周。孕妇抗病毒前后分别检测CD4+细胞数量,血常规,肝功能的指标。孕妇采用安全助产措施和新生儿护理阻断措施,分娩新生儿99人,分别于12个月、18个月进行新生儿HIV抗体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孕妇在抗病毒前CD4+低于正常值共10例,抗病毒后三组孕妇CD4+细胞数量均在正常范围,三组相比抗病毒前和抗病毒后CD4+细胞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抗病毒服药期间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轻度贫血,肝功能轻度损害,无其他重大不良反应发生。新生儿HIV感染情况比较:A组婴儿0感染,B组2例婴儿感染,C组4例婴儿感染,三组新生儿阻断效果:A组和B组比较,X~2=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X~2=1.685,P=0.0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比较,X~2=5.815,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阻断效果明显优于C组。结论:三联抗病毒药物对于阻断HIV母婴传播效果非常显著,建议及早抗病毒治疗,婴儿HIV感染率更低,新生儿分娩后需加强随访和管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and neonatal HIV infection by antiviral drugs in pregnant women infected with HIV in a third class hospital in Hangzhou, an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blocking regimen. And adverse reactions to seek the best blocking schem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in the future. Methods:. From July 2007 to December 2013 98 pregnant women with HIV positive pregnancy were selected for outpatient examination and in-patient delivery in a third Class Hospital in Hangzhou. The antiviral time of HIV pregnant women was divided into 14 weeks, 28 weeks, and 38 cases in group B, 40 cases in group A and 40 cases in group B, respectively. Group C (n = 20): group A: pregnant women received AZT 3TC NVP from 14 weeks to the end of delivery. Group B: pregnant women received AZT 3TC NVP regimen from 28 weeks to the end of delivery; Group C: NVP regimen, limited to pregnant women who did not undergo an HIV test during pregnancy and found HIV infection immediately before delivery. All newborns were given AZT syrup twice a day within 612 hours of birth. At 6 weeks after birth, the number of CD4 cells, blood routine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antiviral treatment. The pregnant women adopted safe midwifery and neonatal nursing blocking measures to deliver 99 newborns. Neonatal HIV antibody was detected in 12 months and 18 months,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had CD4 lower than normal before anti-virus. The number of CD4 cells in the three groups was in the normal range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CD4 cell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Pregnant women had good compliance and less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viral medication, mainly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There were mild anemia, mild damage of liver function and no other major adverse reactions. The infection of HIV in neonate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group B (n = 2) and group B (n = 2). There were 4 cases in group C (n =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 0.05) and group C (P 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 0.05) and group C (n = 1. 68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 0.05) and group C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C (P 0.05). The blocking effect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C.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riple antiviral drugs on blocking HIV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is very signific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early antiviral therapy can lower the infection rate of HIV in infants, and the follow-up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fter delivery.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哲;实施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4年22期

2 陈新;河南成功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年03期

3 朱锡翔,王兴田;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试点工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12期

4 王临虹,方利文,苏穗青,王芳,乔亚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04期

5 郭湛英;孔笑眉;;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的考察报告[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6 尹梅;袁辉;;罗马尼亚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2期

7 ;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情况[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04期

8 徐媛媛;方利文;王临虹;;孕期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年03期

9 方利文;;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现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年05期

10 周伶;俞华;李春芳;李晓键;;加强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J];中国现代医生;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君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现状与预防控制[A];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张君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现状与预防控制[A];江苏省性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王临虹;;艾滋病母婴传播流行状况和预防[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产科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第一届全国产科主任论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英翔;冯持真;彭晓珊;;江门地区2007-2010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现况及效果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5 黄美华;盘兰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护理[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宋俊敏;石向东;程锦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融冰;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司马奋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涛;张春梅;辛艳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再思考:抑制、清除或耐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陈本川;;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周黎明;;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宇;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N];健康报;2007年

2 记者 张德卿;全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培训暨经验交流会在我市举行[N];开封日报;2008年

3 记者 胡浩;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明显下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记者 郑灵巧;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7.4%[N];健康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耿兴敏;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约四千五百名儿童免受感染[N];中国妇女报;2013年

6 记者 刘泽林;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将覆盖海南[N];健康报;2013年

7 ;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刻不容缓[N];中国妇女报;2005年

8 记者 崔立新;我国强化干预措施遏制艾滋病母婴传播[N];中国人口报;2004年

9 李晓;积极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N];苏州日报;2005年

10 高翔 孙晓娟;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大幅下降[N];大众卫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t;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与利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2 马建军;低流行区农村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服务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张璐;产科因素对艾滋病母婴传播影响的队列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4 高帅;用于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无创性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朱伟伟;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小鼠睾丸和附睾的天然抗病毒反应[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张渝婧;柳州市HIV单阳家庭流行病学特征及基于抗病毒治疗的预防性服药意愿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孔令娜;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自我管理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洪伟;抗HCV多肽的筛选、设计与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包木胜;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臧春鹏;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蓉;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夏建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中影响多部门合作的因素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3 孙玲玲;凉山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玛丽娅木·阿迪里;新疆维吾尔族HIV/AIDS母婴传播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雷;南阳市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6 胡海梅;含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7 杨爱辉;凉山彝族聚居区育龄妇女HIV感染及影响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范东;长沙市社区育龄女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认知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2010年

9 刘少础;深圳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郑磊;深圳市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控制项目的卫生经济学评价[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6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476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b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