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内皮克隆形成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7 05:05

  本文选题:内皮克隆形成细胞 切入点:条件培养基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表明,内皮克隆形成细胞(Endothelial colony-forming cells,ECFCs)移植对糖尿病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但因利用率低、疗效不明确及存在伦理学争议等因素,其应用受到了阻碍。利用细胞的旁分泌效应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因此,我们旨在深入了解ECFCs的细胞学特征以及探讨ECFCs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对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为ECFCs-CM在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将后者在特定培养环境下诱导培养出内皮克隆形成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及Matrigel基质胶成管试验等对细胞进行鉴定,对比第1代和第10代细胞的表型及功能。制备无血清ECFCs-CM,并采用抗体芯片及ELISA法对其中的细胞因子进行检测。采用无血清EBM-2基础培养基作为对照,应用CCK-8法、Transwell共培养法及细胞划痕实验、Anne×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 ECFCs-CM 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s)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并采用Matrigel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ECFCs-CM对HUVECs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细胞个体呈近椭圆形或纺锤体形,体外连续传代时,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第1代和第10代均高表达内皮细胞标记KDR、CD144,不表达单核巨噬细胞标记CD45,两代细胞以上三种表面标志物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代细胞高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CD34,而第10代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代细胞低表达干细胞标记CD133,第10代几乎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第1代和第10代细胞Dil-acLDL摄取及FITC-UEA-I结合双阳性;Matrigel基质胶成管试验结果显示第1代和第10代细胞均可在基质胶中可形成管腔样结构。抗体芯片检测结果显示,ECFCs-CM 高表达 PDGF-BB、Angiopoietin-2、Angiogenin、MCP-3、ICAM-2、LAP等34种细胞因子,ELISA法定量检测结果显示,ECFCs-CM中PDGF-BB、IL-8、EGF 的含量分别为 4627.42±457.51pg/ml、4111.36±129.77pg/ml、1679.71±113.35pg/ml(浓度均以 1×106cells/2ml 为标准);CCK-8 法结果显示,实验组HUVECs及HDFs在24h、48h及72h增殖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Transwell共培养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UVECs和HDFs在单位时间内细胞迁移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UVECs和HDFs迁移率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HUVECs晚期凋亡、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HDFs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Matrigel基质胶成管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UVECs在基质胶上形成管状结构和节点数目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ECF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时,细胞形态稳定,表型及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且ECFCs-CM中包含丰富的细胞因子,其中多种为促创面愈合因子,说明ECFCs是研究干/祖细胞旁分泌效应对创面愈合作用的理想细胞来源;ECFCs-CM可促进HUVECs和HDFs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并抑制它们在血清饥饿环境下的凋亡,且可促进HUVECs的成管能力,预示了其在创面愈合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87.2;R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景丽峰;李勤;李爽;;HIF-1α及靶基因在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及意义[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年04期

2 沈培晓;汪海娅;;内皮祖细胞及造血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及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年01期

3 陈丹;王小东;童静植;丁文;孙科;何景华;强兆艳;李光;康毅;;三种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方法的比较[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4 彭艳;程培;徐勇;;脐血内皮祖细胞尾静脉与局部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9期

5 折涛;胡大海;张彦刚;胡晓龙;张万福;刘佳琦;蔡维霞;张战凤;;胰岛素干预后脂肪干细胞旁分泌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1年01期

6 白江涛;孙建辉;龚海霞;姚晓静;朱鹭;;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过程及分化[J];解剖与临床;2009年06期

7 李华;高建华;颜玲;鲁峰;朱茗;;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分化为早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生物学表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4期

8 王兴祥,朱军慧,陈君柱,严卉,朱建华,孙坚,尚云鹏,郭晓纲;成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扩增及鉴定[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1578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578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