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药物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6-26 19:00

  本文选题:类过敏反应 + 发生机制 ; 参考:《中国新药杂志》2017年01期


【摘要】:药物类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造影剂(RCM)、脂质体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柔红霉素等)、两亲脂性胶束溶剂(如聚氧乙烯蓖麻油,紫杉醇载体等)、麻醉药、抗生素、镇痛药和止血剂等均可引起类过敏反应。然而,目前对类过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的方法对预测药物类过敏反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国内外均未建立类过敏反应的检测模型,亦缺少有关类过敏反应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物类过敏反应的评价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寻找评价类过敏反应的试验模型及其评价指标,合理有效地评价类过敏反应,从而实现对药物质量的控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类过敏的发生机制、体内外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对类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Drug allergic reactions are common adverse effects in clinical practice, such a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jection, contrast agent (RCM), liposome drugs (such as adriamycin, amphotericin, daunorubicin, etc.), amphiphilic micelle solvents (such as polyoxyethylene castor oil, etc.). Paclitaxel carriers, anesthetics, antibiotics, analgesics and hemostatic agents can cause allergic reaction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anaphylactic reactions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and the existing methods still have different limitations in predicting drug allergic reactions. Up to now, there is no model for the detection of anaphylactic reac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naphylactic reactions. The evaluation of drug allergic reactions has been greatly restricte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the experimental model and its evaluation index to evaluate the allergic reaction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so as to control the dru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anaphylactic react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are review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anaphylactic rea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药学院;
【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2ZX09302001,2015ZX0901004-002)
【分类号】:R59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朝华;徐志权;;麻醉中的类过敏反应与处理(附1例报道)[J];重庆医学;2012年24期

2 王凤学,郑斯聚;麻醉与类过敏反应[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年04期

3 许友芝,徐丽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致类过敏反应的观察及处理[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年06期

4 陈玉琼;龚节合;李川海;张萃;;妇女儿童中药过敏及类过敏反应问题分析[J];中国药业;2014年07期

5 谢毓晋;;类过敏反应[J];武汉医学;1980年02期

6 高建波;;类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4年06期

7 梁爱华;李春英;易艳;赵雍;王云庭;李桂琴;叶祖光;;药物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研究(Ⅰ)——小鼠类过敏反应评价方法的建立和验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13期

8 陈玉琼;张萃;;中药类过敏反应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路新华;龙晓英;李志亨;刘沙沙;罗佳波;谭晓梅;;穿心莲系列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及其试验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年20期

10 马统勋;;抗生素类过敏反应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劳乔聪;俞航萍;徐懿乔;夏波;李春启;;斑马鱼快速检测化学品(药物)类过敏反应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2 汪怀山;程芳;李中港;秦慧迪;史艳秋;刘兆平;;注射用双黄连类过敏反应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易艳;梁爱华;赵雍;李春英;王海林;刘婷;曹春雨;郝然;高双荣;回连强;;注射用双黄连类过敏反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A];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汪怀山;程芳;李中港;秦慧迪;史艳秋;刘兆平;;注射用双黄连类过敏反应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易艳;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及其炎症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玉琼;不同剂型中药致类过敏实验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2 程芳;注射用双黄连类过敏反应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罗霞;利用RBL-2H3细胞研究双黄连等中药注射液的过敏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71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071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