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新靶点
本文选题:肠道菌群 + 益生菌 ; 参考:《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年03期
【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是一类由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点的骨骼疾病,可诱发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药物甚至对器官、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亟待寻求一条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肠道菌群是定植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总集,而益生菌是由肠道有益菌组成的膳食或药物补剂。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机体正常骨改建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并且益生菌在部分骨代谢疾病治疗中已初步展现了较好疗效,提示肠道菌群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的潜在靶点并且益生菌的应用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新治疗方法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对其的治疗效果,并从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上皮屏障功能以及机体免疫系统调控3方面探讨肠道菌群、雌激素和益生菌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致病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Abstract]: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s a kind of bone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characterized by bone loss and bone microstructural destruction, which can induce 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brittle fractures.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its high incidence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sid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some drugs even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organs and systems, so it is urgent to seek a new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way. Intestinal flora is the total microorganism set in human intestinal tract, and probiotics is a dietary or drug supplement composed of intestinal beneficial bacteria.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stinal flora and normal bone remodel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bone metabolic diseases, and probiotics have shown a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bone metabolic diseas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stinal microflora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nd that probiotics can be used as a new treatment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n this pap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as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obiotic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was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and the regulation of immune system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flora, estrogen and probiotic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种植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711,81430011) 四川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科研基金(2082604184224)
【分类号】:R5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勤;;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国外医学情报;1991年13期
2 ;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临床荟萃;1992年03期
3 高瑾;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康复进展[J];现代康复;2000年14期
4 龚玲,王明越,胡杰,夏蓓,周佩卿,曹俊卿;壮骨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抗氧化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年06期
5 安慧芳,姚爱琳;雷诺昔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河北医药;2002年03期
6 单春艳,郑少雄,陈莉明,JY Reginster;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3期
7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判断和处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年05期
8 蒲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9 张华;漆洪波;;瘦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7期
10 王良岸;杨冬梓;;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东春;贾志凡;左爱军;郭刚;赵学勤;张镜宇;;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瑞欣;曲信滋;;激素替补疗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A];骨质疏松研究与防治第二卷——第四届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周尊海;刘杰军;;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A];第一届全国骨矿研究年会会议文集[C];2002年
4 邱文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综合康复治疗与预防[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5 李慧林;未汉民;;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因素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6 徐克惠;;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若干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绝经学术会议暨绝经相关问题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玉东;李大金;朱影;;补肾宁心方及脱氢表雄酮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集[C];2004年
8 姚汉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第九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延;刘淳;刘纹琰;;倍美力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徐红冰 主任药师;“三管齐下”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 张浩 章振林;绝经后骨质疏松 遗传背景中外有别[N];健康报;2014年
3 ;骨保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标本兼顾[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耿文鑫;抗绝经后骨质疏松蛋白疫苗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董荣兟;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王淑丽;复方仙贞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平衡能力的影响及其对成骨细胞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邹颖刚;更年甘露饮加小剂量雌激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徐晓娟;绝经后骨质疏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骨代谢相关因子的临床研究与青娥丸的治疗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晓红;miR-705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功能异常的调控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黄建睿;滋补肾阴法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术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杰;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月;PTH和AL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身体成分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杨岩冰;从雌激素—细胞因子(IL-17、TNF-α)探讨壮骨止痛方组方机理[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王文杰;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探讨壮骨止痛方抗绝经后骨质疏松机理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孟祥德;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他莫昔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6 汪玉海;局部植入牛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楠;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中的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孙伟珊;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血液流变学的改变[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张新玉;不同药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10 韩敬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他莫西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3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07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