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糖皮质激素诱导小鼠骨质疏松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9-01-06 10:10
【摘要】: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类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的作用。但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量下降,甚至严重的骨质疏松,大大增加了骨折的风险。因此,针对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机制及治疗的探索显得愈发重要。目前,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激素诱导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有植入缓释药物法,口服法和注射法三种。由于任何一种模型都只能与人体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部分相似,不能完全模拟人体骨质疏松的病理变化,因此每一种构建模型的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应面。现有研究表明,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模型的构建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促进骨吸收和抑制成骨细胞,减少骨生成实现的。与其他动物相比,小鼠具有基因组与人类高度同源,近交突变系发达,基因修饰技术成熟,经济实惠等优点,因此,激素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模型在骨质疏松研究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激素诱导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综述。
[Abstract]:Glucocorticoids are a class of steroidal hormones secreted by the adrenal cortical bundles. They can also be synthesized by chemical methods and can regulate the 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of sugar, fat and protein. Antishock effect. But prolonged use of glucocorticoids leads to a decline in bone mass and even severe osteoporosis,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fracture. Therefore,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hormone induced osteoporosis.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ays of administration, there are three main methods to construct the model of osteoporosis induced by hormone: implantable sustained-release method, oral method and injection method. Because any model can only be similar to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osteoporosis, it can not completely simulat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human osteoporosis, so each method of model building has its own unique adaptation. Curr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ormone induced osteoporosis model construction is mainly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endocrine, promote bone resorption and inhibit osteoblasts, and reduce bone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animals, mice have the advantages of highly homologous genomes with human beings, developed inbred mutants, mature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economic benefits. Hormone-induced osteoporosis model in m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osteoporosi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l of osteoporosis induced by hormone in mice a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学员管理大队;第二军医大学海医四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创伤骨科;中韩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分类号】:R-332;R5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即将创刊启示[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08期

2 ;“骨质疏松公益行”有奖征文[J];上海医药;2012年23期

3 宝福凯;科学家建立了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J];生理科学进展;1995年01期

4 林宝华;骨质疏松不可轻视[J];乡镇论坛;1999年11期

5 史晓;王翔;杜修东;祁丽丽;陈吉;蔡奇文;赵汉清;;大鼠尾悬吊骨质疏松模型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6 张红红,陶国枢,吴青,刘建伟;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魏欣,王威威,崔国辉,赵明,王超,彭师奇;以血栓和骨质疏松为靶的伪肽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贾经汉;邱新建;陈志坚;;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9 陈旭;;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年04期

10 李素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童;詹红生;赵咏芳;石印玉;王翔;;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及其机制[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杨林;朱东;宫赫;朱兴华;;带有时间历程的松质骨骨质疏松计算模型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3 夏炳江;童培建;孙燕;金红婷;;骨质疏松肾阳虚型小鼠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夏炳江;童培建;孙燕;金红婷;;骨质疏松肾阴虚型小鼠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林涛;傅德皓;杨述华;;单纯糖皮质激素的连续小剂量骨质疏松兔模型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许兵;金红婷;王萧枫;刘慧;肖鲁伟;童培建;;经典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肾虚证研究[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朱国英;吴明玉;项希桥;翁世芳;;糖皮质激素诱发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在药效研究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许勇;杨桦;王龙;费俭;王铸钢;;OPG剔除/LacZ敲入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9 吕海燕;吴希美;范历龙;郏舜杰;姚灿;洪盾;陈海啸;;甲泼尼龙诱发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构建[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10 苏楠;陈锚锚;陈思宇;李灿;赵玲;何启芬;陈林;;H1-calponin负性调节小鼠骨形成[A];第二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雪飞;研究骨质疏松有了“替身”[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旭;间歇式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治疗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研究与短期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6年

2 张浩;符合生理过程的松质骨骨质疏松计算模型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晶;北京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MATN3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表型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罗二平;低强度脉冲磁场生物效应机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成学;老龄去势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流变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林葳;成年猪椎体类骨质疏松性生物力学模型的快速建立[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X;骨质疏松兔模型的建立与体外冲击波在骨质疏松局部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3 杨晋;兔骨坏死与骨质疏松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比较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4 李冬菊;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分化特点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夏炳江;地塞米松致骨质疏松肾阴虚型病证结合模型构建与评价的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02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402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7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