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诱导因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Abstract]: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cells to hypoxia and is involved in many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glucose metabolism, angiogenesis and erythropoiesis.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I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ne formation, bone resorption and angiogenesis, and the degeneration of bone vas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Based on the role of HIF in bone formation, bone resorption and angiogene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F and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e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创伤骨科;中韩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8141101156) 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专项(15411950600)~~
【分类号】:R5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勤;;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国外医学情报;1991年13期
2 ;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临床荟萃;1992年03期
3 高瑾;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康复进展[J];现代康复;2000年14期
4 龚玲,王明越,胡杰,夏蓓,周佩卿,曹俊卿;壮骨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抗氧化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年06期
5 单春艳,郑少雄,陈莉明,JY Reginster;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3期
6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判断和处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年05期
7 张华;漆洪波;;瘦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7期
8 王良岸;杨冬梓;;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06年05期
9 卢化爱;;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率调查与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21期
10 杨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东春;贾志凡;左爱军;郭刚;赵学勤;张镜宇;;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瑞欣;曲信滋;;激素替补疗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A];骨质疏松研究与防治第二卷——第四届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周尊海;刘杰军;;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A];第一届全国骨矿研究年会会议文集[C];2002年
4 邱文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综合康复治疗与预防[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5 李慧林;未汉民;;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因素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6 徐克惠;;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若干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绝经学术会议暨绝经相关问题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玉东;李大金;朱影;;补肾宁心方及脱氢表雄酮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集[C];2004年
8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延;刘淳;刘纹琰;;倍美力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10 周郁鹤;;雌激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防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徐红冰 主任药师;“三管齐下”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 张浩 章振林;绝经后骨质疏松 遗传背景中外有别[N];健康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耿文鑫;抗绝经后骨质疏松蛋白疫苗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董荣兟;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邹颖刚;更年甘露饮加小剂量雌激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徐晓娟;绝经后骨质疏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骨代谢相关因子的临床研究与青娥丸的治疗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晓红;miR-705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功能异常的调控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杰;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月;PTH和AL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身体成分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孟祥德;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他莫昔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汪玉海;局部植入牛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张楠;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中的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新玉;不同药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7 韩敬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他莫西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8 陈志文;阿司匹林治疗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张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CD14~+单核细胞miR-503的表达与甲基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段永宏;鹿瓜多肽、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诺昔酚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作用及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2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42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