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B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因子,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滑膜增殖形成血管翳,造成软骨和骨的侵蚀破坏,最后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和不同程度的残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公认的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免疫反应及免疫耐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耐受性DC (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tDCs)具有诱导T细胞耐受从而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增殖和分化;分泌高剂量的IL-4、IL-10,一方面可以使Thl细胞产生IFN-a,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另一方面,高剂量IL-10也减少DC表面MHC-II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不能为T细胞提供相应的刺激信号。目前仅有一些初步研究探讨了tDC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而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耐受性DC成为研究的关键。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潜在的免疫抑制剂,可以影响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VIP治疗胶原诱导关节炎,能减少致炎因子产生,增加抑炎因子水平,减轻关节炎症和骨侵蚀。VIP作用机理是通过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VPAC1)结合,诱导细胞钝化,而VPAC1是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功能受体,因此有研究采用VIP诱导培养tDC,发现VIP诱导培养的人类耐受性DCs可上调CD4及CD8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而后者可通过下调Th1细胞的活性和归巢来缓解炎症性疾病的病程,证实了VIP-tDCs的免疫耐受作用。tDC要作为治疗细胞回输体内,必须保证低或无免疫原性,然而,Heusch等研究发现作为治疗性tDC一旦进入宿主体内可能会诱导产生免疫源性而非免疫耐受,因而获得低免疫源性的tDCs成为tDC治疗的另一关键,如采用低剂量GM-CSF培养液、加入抑炎因子如IL-4、IL-10等方法。而更直接获得tDCs的方法则是通过抑制DC成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途径来实现,其中核因子κB (NFκB)是参与其成熟的重要的核转录因子,Zanetti等在体内试验证实了NFκB在DCs成熟中的重要性,从敲除NFκB的RelB基因大鼠获得的tDCs免疫大鼠,结果显示其抗原特异性呈低反应性,说明了通过阻断NFκB途径获得tDC的可行性,并可有效降低其免疫原性反应。此外,Popov等报道应用NF-κB拮抗剂(LF15-0195)诱导培养耐受性DCs,不仅成功获得了具有未成熟DCs细胞表型的tDCs,免疫实验性关节炎大鼠也观察了初步的临床缓解,并抑制了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因此,通过干预DCs成熟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及改变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条件,可能获得具有低免疫原性并能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tDCs,并应用于实验性关节炎的干预治疗,从而为进一步揭示RA发病机制,寻找免疫干预的不同位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用不同方法诱导培养tDCs,寻找合适的作为耐受性DC培养条件,同时将VIP诱导培养的具有高效免疫耐受活性的tDC与阻断NFκB途径获得的非成熟DC的低免疫源性相比较,从而获得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高效耐受性DCs,鉴定其细胞表型、分泌的细胞因子,用获得的耐受性DC干预胶原诱导的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小鼠,评估治疗效果,并探讨tDC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目的: 1、探索合适的VIP、Bay11-7082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s)的体系,并鉴定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 2、验证不同诱导方法诱导的耐受性DCs进行免疫干预治疗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3、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治疗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 1、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和功能鉴定; 提取DBA/1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给予GM-CSF、IL-4、不同浓度VIP、Bay进行诱导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 IL-1β、IL-4浓度。结果:不同浓度VIP、Bay刺激均能使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标志MHC Ⅱ、CD40、CD80、CD86表达下调,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11c在各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VIP浓度不同,细胞成熟表面分子标志表达下调程度不同,但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VIP40ng/ml组下调最明显。Bay浓度不同,细胞成熟表面标志表达降低程度也不同,其中Bay0.5μg/ml组MHCII及CD80降低程度大于0.1μg/ml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DC组、VIP组、Bay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及IL-1β水平在各组无统计学差异,而IFN-γ水平在VIP-DC及Bay-DC组均较空白DC组降低(P0.05),而IL-4水平则较空白DC组明显升高(P0.05)。VIP40ng/ml及Bay0.5μg/ml是最适合的培养条件。 2、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足部注射诱导DBA/1小鼠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未发病组、发病未治疗组、空白DC组、VIP-DC组、Bay-DC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空白DC、VIP-DC及Bay-DC腹腔注射免疫小鼠,采用关节炎评分指数、microMRI和病理检测滑膜炎程度及骨侵蚀情况评估疗效。结果:VIP-DC及BAY-DC治疗组关节炎积分下降趋势较对照及空白DC组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足趾和踝关节microMRI检测,VIP-DC组及Bay-DC组CIA小鼠关节滑膜增厚程度及肿胀程度均较发病未治疗组及空白DC组有所减轻;受累关节病理学检查显示:发病未治疗组和空白DC治疗组,滑膜细胞明显增厚,细胞层数平均增加1倍,VIP-DC和Bay-DC治疗后滑膜细胞增厚有好转,但仍厚于正常关节,各组间虽有变化趋势,但统计学没有差异。炎症细胞浸润评分、炎症评分有类似变化。血管翳与骨侵蚀明显相关,发病未治疗和空白DC组血管翳增生明显,VIP-DC台疗后血管翳消失,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Bay-DC治疗后血管翳有好转,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VIP-DC及Bay-DC组均较发病未治疗组及空白DC组具有较少的骨侵蚀(P=0.002,P=0.026)。与未发病组比较,其他各组滑膜细胞增殖、细胞浸润、血管翳、炎症及骨侵蚀评分增加,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VIP-DC组与Bay-DC组比较,血管翳评分减少,P0.05。 3、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制研究 采用ELISA法检测模型鼠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及致炎因子TNF-α、IFN-γ、IL-1β及抑炎因子IL-4浓度。结果:抗Ⅱ型胶原抗体发病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未发病组,空白DC组、VIP-DC组、Bay-DC有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病组比,发病未治疗组TNF-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IFN-γ、IL-1β有升高趋势,IL-4浓度有降低趋势,但没有统计意义(P0.05)。与发病未治疗组比,VIP-DC治疗后TNF-α、IL-1β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Bay-DC j治疗后IFN-γ、 IL-1β明显降低,IL-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VIP, Bay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具有低表达MHCⅡ、CD40、CD80、 CD86分子,高表达CDllc特性,并高水平分泌IL-4,低水平分泌IFN-γ。 2、VIP-DC及Bay-DC台疗后CIA小鼠关节炎指数下降,microMRI检测的关节炎症程度、滑膜增厚、关节肿胀减轻;病理显示VIP-DC及Bay-DC治疗后骨侵蚀减轻,VIP-DC治疗血管翳评分明显减低。 3、VIP-DC及Bay-DC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减少抗Ⅱ型胶原抗体的产生,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增加抑炎因子产生而减轻关节炎症、减轻滑膜炎和骨侵蚀。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93.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丹丹;李培培;宋姗姗;刘云洁;张玲玲;魏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调节BAFF介导的凋亡蛋白失衡发挥对CIA大鼠的治疗作用[J];安徽医药;2012年05期
2 张琦;张艳霞;方勇;杨李辉;夏荣;;靶向RNA干扰TIM4表达对T细胞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年09期
3 凌芸;汪年松;冯辉;解骏;何东仪;沈杰;;白介素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中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4年05期
4 江涛;刘牧林;张宗兵;孔令尚;;曲古霉素A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1期
5 肖威;汪杨;;白细胞介素18在诊断急性肾损伤的应用价值探讨[J];临床荟萃;2013年12期
6 王涛;王健;李志军;;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4年02期
7 何珂;胡蕴;毛晓明;;免疫抑制剂对Graves病患者免疫调节细胞的体内外作用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4年08期
8 姜文国;张树平;许勇;栾海云;;4-1BBL基因转染Raji细胞增强利妥昔单抗活性的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年06期
9 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PD-L1阻断改善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年09期
10 李莹;刘剑峰;;GABAB受体研究现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飞;陈亮;温桂兰;张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IL-10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形成[A];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莹;脂筏对GABA_B受体的调控机制研究和GABA_B受体活性荧光探针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黄莉;基因与蛋白水平抑制B7/CD28信号通路对狼疮样肾炎模型的逆转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罗小芳;白藜芦醇对Pristane诱导狼疮鼠B淋巴细胞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严秀文;牛虻唾液腺免疫抑制肽Immunoregulin HA及大熊猫抗菌肽PC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川;吲哚胺2,,3-双加氧酶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尹炜凡;不成熟DC外泌体抗原特异性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安湘杰;RasGRP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余磊;跨膜型TGF-β1基因修饰的骨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s对小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龚素波;多巴胺D1类受体参与Th17细胞分化及急性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顾文;基于仲景“温化痰饮”理论探讨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效应机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丹丹;EGCG通过BAFF介导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胶原性关节炎大鼠B淋巴细胞功能[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2 李培培;BAFF/BAFF-R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调胶原性关节炎大鼠B淋巴细胞的功能及芍药苷的调节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邵杰;不同EV71灭活疫苗诱导小鼠TLRs应答的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邓小蓉;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检测及皮损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模型的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吴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IL-6的表达及意义[D];暨南大学;2013年
6 袁君;芍药苷-6’-O-苯磺酸酯(CP-25)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初步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7 赵健;高表达IDO基因的树突细胞及色氨酸代谢产物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蔡扩军;稳定表达牛Mx1蛋白BHK-21细胞株的构建及其抗口蹄疫病毒活性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年
9 Ramjutun-Karooa Anupa Roshni;中国大连和毛里求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模式[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10 邹云;人参皂甙Rg1对脓毒症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56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