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11 21:41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初诊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资料的查阅,明确初次诊断时所用治疗方案,并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短时间使用胰岛素泵者记为强化组(A组),采用口服药控制血糖者记为未强化组(B组),通过强化组与未强化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LEAD评分的比较,探讨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对初诊T2DM患者进行强化对其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及进展的影响与可能机制,为临床上尽早控制血糖的“代谢记忆”,降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控制病情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门诊及住院信息的查找,筛选2002年1月~2013年12月间就诊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的新发T2DM病患共523例为研究对象。依照病历资料记录的初次诊断时的降糖方案,使用胰岛素泵强化者249例为强化组(A组),强化组患者入院后使用胰岛素泵约2周左右改善血糖水平,之后调整为口服药物控制或单纯改变生活方式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新发T2DM患者采用口服药控制血糖的共274例,为未强化组(B组)。所有患者初诊时病历资料包括年龄、BMI、血压水平、一般生化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下肢动脉超声结果。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对所选研究人群进行回访,收集其一般资料、发病以来的复诊情况、所用降糖方案的调整情况,双下肢有无麻木、疼痛,有无溃疡。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TC、TG、HDL-C、LDL-C)及HCY在内的生化指标,同时所有患者均行踝肱指数(ABI)检测及下肢血管超声或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根据踝肱指数(ABI)值、下肢血管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判断是否可诊断LEAD,对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评分(不满足诊断条件为0分)。将强化组与未强化组患者初诊与复诊时的一般资料、HCY、下肢血管病变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相关性采用Pearson系数表示。探讨不同方案用于控制初诊T2DM者病情时对LEAD发生风险和发展情况的作用。结果:1初诊时资料比较:1.1 A、B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FPG、TC、TG、LDL-C、HDL-C、HC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b A1c高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1.2 LEAD评分: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复诊时资料比较:2.1 A、B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CD)、SBP、DBP、BMI、FPG、Hb A1c、TC、TG、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LDL-C、HCY、LEAD评分的比较:A组较B组低,有显著差异(P0.05)。3.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LEAD评分与患者年龄、CD、SBP、FPG、LDL-C、HCY水平呈正相关。4.A、B两组按其病程各分三个亚组进行LEAD评分的比较:(1)1≤CD≤5年:A组评分偏高,不存在显著差别(P0.05);(2)6≤CD≤10年及CD10年:A组较B组低,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1.初诊T2DM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早期胰岛素泵强化将血糖控制达到基本正常,可能通过改善患者代谢记忆效应使远期糖脂代谢、胰岛功能等更容易控制。3.短期胰岛素泵强化应用于新发T2DM人群,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延缓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及进展,增加患者的远期获益。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萍;5例胰岛素泵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2年12期

2 王秀芳;沈建新;陈国庆;;胰岛素泵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应用与护理[J];新疆医学;2002年04期

3 刘福平,武晋晓,贺颖,彭雁,郑纪红,吕肖锋,徐保真,梁泽民,王勤,冯忠卫;国产圣唐型胰岛素泵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3年02期

4 李维辛,严祥;老年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05期

5 张云峰,郭先科;胰岛素泵及其正确使用[J];临床军医杂志;2005年05期

6 孙兰英;王虎林;;胰岛素泵在临床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2005年06期

7 颜华;胰岛素泵的使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04期

8 陈茜;李淑菊;李凯利;;胰岛素泵联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1期

9 李万菊;凌国瑞;马俐;;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年12期

10 崔立霞;薛玲玲;;258例胰岛素泵使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立霞;薛玲玲;;258例胰岛素泵使用的护理体会[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裴利军;;时滞诱发人工胰岛素泵(Artificial Pancreas)的失效与解决[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吕丽雪;刘俊卿;吴彩勤;;多数量和多品牌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安全管理[A];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与基础[C];2010年

4 方英;韩枫;刘蕾;;胰岛素泵的护理[A];全国第二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吕丽雪;刘俊卿;黄丽容;誉昭红;魏爱生;郎江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风险管理[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曦;;胰岛素泵家庭注射的健康指导[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吕丽雪;刘俊卿;黄丽容;誉昭红;魏爱生;郎江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风险管理[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吕丽雪;刘俊卿;黄丽容;誉昭红;魏爱生;郎江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风险管理[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母义明;;中国胰岛素泵规范治疗之路[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曹凤菊;;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巍;有谁该用胰岛素泵[N];健康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赵绍华 特约记者 张梅珍;胰岛素泵用半月 一半病人可停药[N];健康时报;2005年

3 西安交大第二医院 章琳;何为胰岛素泵[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苏展;新型胰岛素泵集成系统研制成功[N];湖北日报;2006年

5 李乃适;胰岛素泵用药有讲究[N];健康报;2006年

6 ;胰岛素泵有什么特点?[N];健康时报;2006年

7 龙帆;我国研制出闭环无创胰岛素泵集成系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解放军305医院内分泌科 季雪飞;戴泵换注射位置时宜洗澡[N];健康时报;2008年

9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许岭翎;泵摔了先取电池[N];健康时报;2008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冯丽安;感冒后要调胰岛素泵[N];健康时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磊;胰岛素泵给药精度及安全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赵鑫;生活方式干预及胰岛素泵双波疗法在妊娠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3 郝聪;基于群智能的胰岛素泵疗法优化策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张天瀛;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5 宋开兰;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患者认知分析及其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洁;胰岛素泵的调节相关指数及胰岛素分布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夏添;胰岛素泵硬件的设计[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8 宋向欣;胰岛素泵餐前双波及单波输注模式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9 易卫军;便携式胰岛素泵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10 莫慧;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因素及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作用探讨[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8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578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