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HLA区域精细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23:53
【摘要】: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OMIM 152700)是一种炎症性结缔组织性皮肤病,患者循环系统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同时皮肤、心脏、肾脏、关节及神经精神等多个器官和系统均受累。SLE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学改变、免疫异常、环境因素(如紫外线辐射、药物、感染等)和内分泌失衡等,目前倾向于认为SLE是遗传易感个体在体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和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后,机体发生固有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自身免疫耐受被破坏所致。随着分子遗传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逐渐发展,多年来世界各地众多学者采用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及GWAS-Meta分析等后续研究和全外显子芯片分析等方法对各民族或者民族间SLE人群进行了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继2008年美国进行了世界上首个SLE GWAS后一年,我们团队随即开展了中国汉族SLE人群的首个GWAS研究,报道了9个新的易感位点/基因。目前国内外发现SLE易感基因/位点共计80余个,主要通过T细胞、B细胞、抗原加工和提呈、NF-κB以及TLR/IFN等多个信号通路参与免疫反应和免疫应答。随后,GWAS逐渐被广泛的用于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中,并成为了多种复杂疾病最常规的遗传学实验方法,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由于GWASs研究发现的大部分变异位于基因组非编码区内,很难解释SLE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表现以及多种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并且由于技术的限制GWAS只涉及了复杂疾病和性状(表型)易感基因的15%左右,无法精细研究复杂的遗传特征。另外,人类HLA具有单倍型遗传、高度多态性和广泛的连锁不平衡性等遗传特点,显著增加了研究的困难性和复杂性。GWAS研究应用的芯片MHC区域密度较低,难以将SNPs定位至功能性变异,不能发现更多的变异位点。基因型填充(Imputation)是指利用参考群体完整的基因型信息构建出彼此连锁的标记单倍型信息,然后将目标群体基因型缺失位点的信息填补完整。Imputation以SNP分型结果作为参考数据集,通过计算推断出与已分型SNP位点相邻的未分型SNP位点的基因型。基因填补提高了测序数据的使用率和价值,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多个团队已经通过Imputation对GWAS数据及整合数据开展了深入分析,并获得了众多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经典HLA等位基因以及氨基酸多态性等易感位点。但由于既往研究的参考数据库(reference panel)研究样本量较小,以及欧洲reference panel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应用的效力有限,而且传统的芯片检测方法能涵盖的位点有限(约7,889个),并不能完全覆盖MHC区域的遗传信息等原因,截至目前尚没有对中国汉族SLE人群MHC区域的易感基因/位点进行imputation研究方面的报道。2016年8月,我们团队通过对10,000余大样本中国汉族正常人群进行测序,构建了适用于中国汉族人群的Han-MHC reference panel,为精细定位疾病的HLA区域易感变异提供了重要保障。该Han-MHC reference panel的构建,使得基于既往GWAS研究数据中的HLA区域数据,特异性研究中国汉族患病人群MHC区域的疾病易感基因/区域的设想得以实现。目的:(1)对中国大陆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大样本量GWAS获得的数据中的HLA区域数据进行基因型填补(Imputation),并通过对香港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GWAS数据中的HLA区域数据进行Imputation、以及两者数据的meta分析来验证;(2)鉴定HLA区域内的SNP、等位基因变异及氨基酸残基改变;(3)对发现的氨基酸位点进行空间结构预测;(4)对发现的独立信号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方法:(1)对中国大陆汉族1,047例SLE患者及1,205例对照进行GWAS分析,提取结果中HLA区域的SNPs。(2)运用SNP2HLA Imputation策略,对GWAS数据中的HLA区域数据进行填充。(3)运用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Imputation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鉴定HLA区域内的SNPs、经典等位基因和氨基酸多态性。(4)采用同样的方法对香港汉族SLE人群(病例612例,对照2,193例)HLA区域的GWAS数据进行Imputation分析,并与大陆SLE数据Imputation数据进行meta分析。(5)采用SWISS-MODEL对显著性氨基酸位点进行空间结构分析。(6)总结大陆SLE患者的发病年龄、光敏感性、疾病病程、家族史和ANA、ds DNA抗体等实验室指标等信息,运用Plink 1.07软件进行显著性差异位点与表型之间的基因型表型分析。结果:(1)通过GWAS共获得中国大陆汉族SLE样本493,955个SNPs,香港汉族GWAS分析SLE样本中共473,565个SNPs。(2)通过Imputation分析,共在中国大陆汉族SLE人群(初筛)中获得22,589个SNPs,68个2位经典HLA等位基因,108个4位经典HLA等位基因及其编码的共计673个氨基酸多态性。其中P值最显著的SNP为rs32632601(P=5.18×10-16,odds ratio(OR)=1.65,95%CI=1.46-1.87),最显著的氨基酸多态性为HLA-DQβ1*87(P=7.81×10-17,OR=1.785,95%CI=1.56 2.05),最显著的HLA经典等位基因为HLA-DQB1*03(P=6.91×10-15,OR=0.62,95%CI=0.5482 0.70)。(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我们得到HLA-DQB1*0301(P=1.43×10-7,OR=0.63,95%CI=0.53 0.75)1个独立信号。(4)通过对香港汉族SLE人群HLA区域的GWAS数据进行imputation(验证),共获得21,523个SNPs,64个2位经典HLA等位基因,96个4位经典HLA等位基因及其编码的共计641个氨基酸多态性。其中rs32632601(χ2=30.78,OR=1.44,95%CI=1.27-1.64),氨基酸HLA-DQβ1*87(χ2=25.8,OR=1.39,95%CI=1.26 1.58)均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将大陆和香港汉族SLE HLA imputation得到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氨基酸HLA-DQβ1*87和HLA-DQB1*0301两个信号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分别是P=5.58×10-19,P=7.19×10-14),其中氨基酸HLA-DQβ1*87既往没有在SLE中报道过。(5)基因型表型分析表明氨基酸HLA-DQβ1*87(P=7.81×10-17,OR=1.79,95%CI=1.56 2.05)与患者的光敏感性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大陆汉族SLE人群HLA区域进行Imputation精细定位,并在香港汉族SLE人群中进行imputation验证以及两者之间的meta分析,共发现了汉族SLE人群HLA区域的2个独立信号,其中氨基酸HLA-DQβ1*87与患者光敏感性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了HLA在SLE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为SLE的临床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图文】:

首页,数据库,表达谱,数据整合


图 1. GWAS Catalog 数据库首页.Fig.1. Firstpage of GWAS Catalog database.2.2.2.1.4 外周血表达数量性状基因组浏览器(Blood eQTL browser)eQTL 的理论依据是首先将高通量基因分型数据和表达谱数据整合,然后把

染色体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患者


047 例 SLE 患者和 1205 例对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统计结果(染色体图 Summary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results for 1,047 cases and osomal plo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娟;;延续性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年03期

2 汪金华;;略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30期

3 程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脊液检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年06期

4 邢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连续性护理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08期

5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J];生物学教学;2017年01期

6 黄振华;;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7 李文根;何雪春;何春媚;张科;;不同年龄段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3期

8 钟艳宇;;北大人民医院国际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年01期

9 朱华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抗体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01期

10 王萍萍;崔英春;董长青;张冬梅;;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倩;;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A];201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2 江华;杜明瑞;;胸腺肽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3 麦少珍;郭庆;曾凡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4 杨坛云;;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反复高热及护理[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5 赵书山;王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部异常与疾病活动相关[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6 陈飒;王文琴;叶路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报道[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7 樊佳;杜红卫;华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侵蚀情况研究[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赵馨;王丽敏;张玉虎;王丽娟;;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9 马建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10 黄君龄;;妊娠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田雅婷;清华北大联合课题组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原因[N];光明日报;2018年

2 记者 夏文燕;全国最大口腔干细胞项目落户南京[N];江苏科技报;2016年

3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 郑新春;系统性红斑狼疮,你该知道的那些事[N];上海中医药报;2017年

4 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王玉林 明镜;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提升到基因水平[N];科技日报;2016年

5 记者 李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机制揭示[N];科技日报;2016年

6 编译 李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后劲十足[N];中国医药报;2014年

7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博士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的由来[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9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景英;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HLA区域精细定位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赵薇;低氧诱导因子1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3 王婧;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4 李萌;神经精神狼疮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姚媛;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炎因子和调节因子关系初探[D];青岛大学;2016年

6 祁赞梅;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中T细胞数量异常的易感基因定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于佐文;金实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经验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刘波;胸腺及T细胞分化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陈志营;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及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杨佳荟;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璐;TNFAIP3表达水平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B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2 范君;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D];河北北方学院;2018年

3 陶丽;HLA-B、HLA-DR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4 王文慧;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5 樊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reg、CD8~+Treg细胞表达以及小剂量IL-2对其水平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6 梁赵云;小剂量IL-2联合雷帕霉素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7 张妍君;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的药物治疗进展[D];遵义医学院;2018年

8 徐枫;血浆血红蛋白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临床意义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9 孙冲;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10 王sビ,

本文编号:2622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622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5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