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无能B细胞免疫耐受状态紊乱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07:32
【摘要】: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累及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SLE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自身反应性B细胞激活,生成大量针对细胞核、细胞浆以及其他细胞成分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无能B细胞是存于外周循环系统中通过克隆无能机制达到免疫耐受状态的具有自身反应性的一群B淋巴细胞,具有发展成为致病性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潜能。以CD19+CD27-Ig D+Ig M-/low为表面标记的BND细胞是目前公认的无能B细胞标记。文献报道,BND细胞免疫耐受状态的紊乱与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相关。但是,有关SLE患者的BND细胞研究较少。本研究对SLE患者BND细胞免疫耐受状态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免疫耐受状态紊乱的机制进行了探索。方法:1.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BND细胞比例,并将患者BND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BND细胞表面CD分子、BCR刺激后钙离子内流水平、BCR刺激后胞内酪氨酸磷酸化升高程度,用以评估SLE患者外周血BND细胞免疫耐受状态;3.流式分选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的BND细胞以及CD19+CD27-Ig D+Ig M+B细胞,并进行转录组测序以了解BND细胞的转录组学特征;4.通过SLE患者和HC血浆交叉培养实验、血浆细胞因子差异检测、以及Th1/Th2/Th17细胞因子体外刺激实验明确对BND细胞起调控作用的细胞因子;5.通过分析SLE患者血浆IL-4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明确IL-4是否与SLE发病相关;6.建立无能B细胞体外模型以便进行功能研究;7.利用无能B细胞体外模型,探索IL-4对无能B细胞的调控作用;8.使用免疫共聚焦显微镜、间接标记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探索IL-4对无能B细胞免疫耐受调节的机制。结果:1.与健康对照相比,SLE患者外周血BND细胞比例降低,且SLE患者外周血BND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度负相关,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上调患者BND细胞比例;2.SLE患者外周血BND细胞表面CD80、CD86、CD95和CD71与健康对照无明显差异;BCR刺激后,SLE患者BND细胞的钙离子内流水平和酪氨酸磷酸化升高程度均比健康对照升高,表明其BCR信号通路的应答能力增强,提示SLE患者BND细胞免疫耐受状态紊乱,处于相对活化状态;3.转录组测序分析提示,SLE患者的BND细胞在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功能以及通路分析提示SLE患者的BND细胞在活化、免疫调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方面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4.SLE患者血浆高表达IL-4、IL-6、IL-10、IFN-γ,且只有IL-4能在体外培养时降低外周血BND细胞比例;5.SLE患者血浆IL-4表达水平与SLEDAI评分正相关,与补体C3、C4负相关;GWAS分析提示IL-4与SLE疾病相关;6.抗CD79b单克隆抗体可以在体外诱导na?ve B细胞成为无能B细胞;7.IL-4可以上调无能B细胞表面Ig M从而逆转无能B细胞免疫耐受状态;8.IL-4通过促进内化的Ig M再循环到细胞表面以及促进Ig M的新合成而上调细胞表面Ig M,且这种作用是通过p-STAT6介导的。结论:我们的研究明确了SLE患者外周血BND细胞比例降低,且BND细胞比例与SLE疾病活动度相关,是潜在的疾病活动度评价指标。SLE患者BND细胞的BCR信号通路的应答能力高于健康对照,表明SLE的BND细胞的免疫耐受状态紊乱,处于相对活化状态。我们首次对健康人以及SLE患者的BND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学研究,探索了无能相关的基因及通路,为深入探索无能B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打下了基础。此外,我们发现SLE患者血浆中高表达的IL-4可以通过上调BND细胞表面Ig M的表达,实现对BND细胞免疫耐受状态的逆转。而且IL-4是通过增加p-STAT6的表达而促进内化的Ig M再循环到细胞表面以及促进Ig M的新合成来逆转无能B细胞免疫耐受状态。我们的研究为SLE的治疗寻找了新的治疗策略,即可以通过诱导外周B细胞无能或者靶向阻断IL-4信号通路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93.241
【图文】:

方法,外周血,细胞,B细胞


实验结果一、SLE外周血 BND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分析(一)SLE 患者外周血 BND细胞比例低于 HC为比较 SLE 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 BND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两组的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后,按照 Duty等人[13]使用的流式设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 BND细胞占 B 细胞的百分比,进而比较 SLE 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流式设门方法见图 1,首先用 CD19 圈出 B细胞;然后用 CD27和 IgD将 B细胞划分为 CD19+CD27-IgD+幼稚 B 细胞(na ve B cells)、CD19+CD27+记忆 B细胞(memory B cells)、CD19+CD27-IgD-双阴性 B细胞(DN B cells);na ve B细胞根据表面 IgM 表达划分为 BND细胞(CD19+CD27-IgD+IgMlo/-)和 CNB 细胞(CD19+CD27-IgD+IgM+)。

比例,计量资料,细胞,狼疮


HC SLE p-valueNo. of subjects 46 40 -Sex (male:female) 5:41 4:36 >0.9999Age (years) 37.5 (24, 45.25) 35.3 (24, 43.75) 0.5589BNDcells/na ve B cells (%) 3.17 (1.69,4.66 ) 0.85 (0.16, 2.35) <0.0001BNDcells/B cells (%) 1.65 (1.00, 2.56) (0.33, 0.1, 3.17) <0.0001Na ve B cells/B cells (%) 58.6 (44.48, 67.55) 49.6 (29.75, 76.3) 0.304Memory B cells/B cells (%) 27.46 (19.63, 40.9) 32.69 (13.2, 45.6) 0.687DN B cells/B cells (%) 12.05 (9.03, 17.15) 12.9 (5.93, 19.55) 0.916B cells/Lymphocytes (%) 2.31 (1.85, 4.83) 2.72 (1.58, 5.88) 0.947BNDcells:无能 B 细胞;DN B cells:双阴性 B 细胞。计量资料采用 Mann-WhitneyU test 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 Fisher’s exact test 进行统计,p<0.05 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细胞表面,表达水平,患者,统计学意义


无能 B细胞免疫耐受状态紊乱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二)SLE 患者外周血 na ve B 细胞表面 IgM 表达水平高于 HC因为细胞表面 IgM 的低表达是无能 B细胞的特征,所以 SLE患者中 BND细胞比例的降低与 na ve B细胞表面 IgM 表达升高应该保持一致。于是,我们比较了 HC 和SLE 患者 na ve B 细胞表面 IgM 的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显示:SLE 患者na ve B 细胞表面 IgM 的表达水平高于 H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 3B,p<0.0001);作为对比,SLE 患者 na ve B 细胞表面 IgD 的表达水平与 HC 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图 3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映琼;;浅议免疫耐受[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周丽君;吴立顺;;妊娠期间母体免疫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养生;2017年12期

3 李景鹏;;免疫耐受研究的新进展[J];东北农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4 王晓农;;抗原吸入对IgE应答的抑制: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机制的缺陷[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8年05期

5 叶建平;Ts细胞在自身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9年02期

6 芦丽淦;王军朋;卫琮玲;;NKT细胞与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06期

7 胡进,赵劲民;同种异体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5年10期

8 崔澄;Fas/Fas L介导紫外线照射诱发免疫耐受[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年03期

9 张煊;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0年04期

10 赵明;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宾;;新型免疫耐受疫苗的开发和应用[A];免疫细胞生物学热点研究进展——海峡两岸免疫细胞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秦俊文;谢琪璇;秋山泰身;井上纯一郎;黄卉卉;董少男;万颖;张坤;;人工中枢免疫耐受缺损模型的构建[A];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蒋廷旺;邓安梅;韩志君;唐裕杰;仲人前;;重建外周免疫耐受抑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实验研究[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游波;彭毅志;王强;;负载供体抗原诱导第三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5 赵勇;;移植免疫耐受: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巨噬细胞及交叉免疫耐受[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冯洒然;黄一虹;;化学修饰与抗OX40L单抗双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李卓男;李巍;;NKT细胞在门静脉途径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A];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8 王俊忠;王宝菊;王璐;刘亚男;余清;陆蒙吉;杨东亮;;年龄因素在影响HBV清除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李大金;;母-胎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第一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妇产科高峰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6年

10 王宣传;朱同玉;戎瑞明;许明;;移植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家鸿;免疫耐受:梦寐以求“上上之策”[N];健康报;2003年

2 靖九江;促进免疫耐受 提高受体存活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罗刚;治糖尿病辟蹊径免疫耐受重建成靶点[N];健康报;2004年

4 杨保国;中国科大发现胚胎免疫耐受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3年

5 崔振宇;乙肝疫苗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N];健康报;2002年

6 杨保国 记者 吴长锋;中国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获重要进展[N];科技日报;2013年

7 首席记者 李珩;凋亡细胞吞噬和免疫耐受新机制[N];重庆日报;2016年

8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巴元明;脾与血的密切关系[N];光明日报;2001年

9 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研究员 郭礼和;让肿瘤疾病成为慢性病[N];文汇报;2012年

10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 武美丽;她为什么屡屡流产[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国;无能B细胞免疫耐受状态紊乱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2 刘洋;外周免疫耐受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3 张立成;TJU103联合CTLA4-Ig诱导HLA半相合移植供者T细胞免疫耐受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刘丹;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免疫耐受机制异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阳;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鼠免疫耐受机制异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彦;FasL和屋尘螨基因共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屋尘螨致敏/激发小鼠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7 保庭毅;免疫耐受模型的建立与胰岛移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8 朱晓勇;过继转输父系抗原anergic CD4~+T细胞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邵先安;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打破免疫耐受新策略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振;器官移植术后CD4~+CD25~(high)Treg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博;转导Aire的骨髓DCs对NOD鼠1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田震;静脉注射抗原致免疫耐受治疗手术脑损伤[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3 周楚楚;HBeAg通过MDSC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高岩;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缺陷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马晓红;卵清蛋白免疫耐受因子免疫学活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杨;中枢神经系统中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及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5年

7 武春燕;OVA免疫耐受因子制备及其免疫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磊;F蛋白诱导原位肝移植大鼠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杨伟健;胸腺注射抗原致免疫耐受治疗手术脑损伤[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10 高远;猪子宫内膜免疫微环境中免疫耐受相关的五种淋巴细胞亚型标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性状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7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787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