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11 17:53
   目的:采用卵清蛋白(OVA)建立哮喘小鼠气道重塑模型,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及肺组织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1.将24只C57小鼠使用编号抽签法随机分为哮喘组、吡格列酮组、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吡格列酮组在0、7、14天利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第21天用2%OVA滴鼻激发,每周3次,持续8周,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致敏和激发,方法同上,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10mg/(kg.d)]灌胃,激发时每次激发前1小时灌胃,哮喘组、正常对照组均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灌胃。2.实验结束时麻醉处死各组小鼠,眼球取血测血糖。3.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4.Masson染色观察气道上皮胶原沉积面积。5.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气道相应形态学改变。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联素受体1 mRNA(AdipoR1mRNA)、脂联素受体2 mRNA(AdipoR2 mRNA)、PPARγmRNA表达。7.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脂联素蛋白的表达。结果:1.哮喘组小鼠可见呼吸急促,打喷嚏,大小便失禁,正常对照组小鼠行为无明显异常。2.血糖测定: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吡格列酮组血糖分别为8.27±0.54、8.95±0.74、8.22±0.95,3组小鼠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气道上皮无明显破坏,支气管内未见黏液分泌。哮喘组气道上皮可见多处断裂和脱落,气道上皮细胞肿胀明显,支气管内可见大量黏液分泌。吡格列酮组可见气道上皮细胞断裂和脱落,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潴留,程度较哮喘模型组减轻。4.各组小鼠Masson染色改变:正常对照组气道上皮下见少量胶原沉积,哮喘组气道上皮下可见明显胶原沉积,吡格列酮组气道上皮下可见胶原沉积,沉积面积较哮喘组减少,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定,3组气道上皮下胶原沉积面积在各组中所占比例依次为(8.75±1.25)%、(44.71±6.88)%、(23.48±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气道形态学改变: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吡格列酮组气道壁厚度依次为(15.39±0.83)μm、(32.18±0.76)μm、(23.84±0.9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三组平滑肌厚度依次为(3.42±0.27)μm、(11.46±1.86)μm、(7.70±0.1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吡格列酮组PPARγmRNA表达量分别为(0.96±0.0260)、(2.12±0.1473)、(4.28±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poR1 mRNA在3组中表达量分别为(0.99±0.1250)、(0.44±0.0733)、(1.88±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poR2 m RNA在3组中表达量分别为(1.00±0.1170)、(0.46±0.0733)、(3.13±0.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Wetern-blot法检测相关指标:3组均可见脂联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呈弱表达,吡格列酮组中表达明显增加,3组光密度值分别为(0.25±0.01)、(0.12±0.01)、(0.4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可见PPARγ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表达稍有增加,吡格列酮组强表达,3组光密度值分别为(0.11±0.01)、(0.31±0.01)、(0.5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哮喘小鼠的气道重塑及炎症。2.吡格列酮可以上调哮喘小鼠肺组织中PPARγ及脂联素的表达。3.吡格列酮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途径上调脂联素的表达从而抑制哮喘气道重塑及气道炎症。
【学位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62.25
【部分图文】:

病理变化,HE染色,气道重塑,吡格列酮


正常对照组 哮喘组 吡格列酮组Normal control group Asthma group Pioglitazone group图 1 各组气道上皮病理变化(HE 染色,×200)Figure 1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airway epithelium in each group (HE staining, ×200)4. Masson 染色分析测量气道重塑情况

蛋白,哮喘,灰度值


t 法测定肺组织中 PPAR-γ 蛋白及 ADPNrn blot 测定肺组织中 PPARγ、ADPN 蛋etermination of PPARγ and ADPN proteitissue量 PPARγ 0.11±0.01 0.31±0.01a 0.51±0.01ab、1730.35 0.00 相比,aP<0.05;与哮喘组比较,bP<0h normal group,aP<0.05; compared wit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艺芳;林君杰;叶秋萍;陈旭端;陈巧玲;魏立新;;PPARγ激动剂对肾病大鼠血清和肾组织Angptl4以及尿蛋白排泄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8年03期

2 张雨点;谢锦艳;李小川;张志杰;李珍;;木犀草素是具有PPARγ激动剂活性的新型AMPK激活剂[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年09期

3 谢金阳;王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胰岛β细胞中CASK基因表达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02期

4 沈絮华;邱惠;梁思文;李虹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冠状动脉脂联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8年05期

5 李小萍;周宁;;罗格列酮不同时程给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靳广;魏枫;;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0年10期

7 龙秀;王晓杰;王直滔;杨曼;蔡剑秋;;PPARγ及其激动剂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7年08期

8 李正仪;郭金涛;李志伟;;PPARγ激动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6年05期

9 易翔,郭宗儒;噻唑烷二酮和芳酮酸类PPARγ激动剂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药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潘利飞;刘豪;刘萍;刘金洁;金晶;吴宗磊;施广霞;王拱臣;郭连英;;罗格列酮对被动吸烟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卫华;张宇;李欣倩;房胜建;马兆鑫;;PPARγ激动剂抑制肥大细胞成熟并诱导细胞凋亡[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吴艺芳;;PPARγ激动剂对肾病大鼠血清和肾组织Angptl4以及尿蛋白排泄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3 杜婧;魏枫;靳广;张小m:;张世益;张咏梅;张柱;邬月琴;乔庆红;;PPARγ激动剂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对其心脏PPARγ表达的影响[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戴兵;PPARγ激动剂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2 杨海春;1、PPARγ激动剂保护足细胞损伤所致FSGS的机制研究 2、残余肾小鼠模型中整合素β6缺失不改变间质纤维化但加重小球硬化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赵倩华;PPARγ激动剂对Aβ降解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浩;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银枝;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通过抑制TLR2/NLRP3炎症通路改善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2 吴艺芳;PPARγ激动剂对肾病大鼠血清和肾组织ANGPTL4以及尿蛋白排泄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3 陈治宇;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8年

4 林莉;PPARγ激动剂通过mTOR-自噬信号通路影响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7年

5 李闪;罗格列酮对高脂高糖饮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功能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14年

6 郝明秀;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牛海雁;PPARs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程烨;PPARγ激动剂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极性建立和迁移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9 胥文娟;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经LRP-1途径参与2型糖尿病大鼠脑微/小血管中Aβ1-40清除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杨立群;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MP-1、TIMP-1及胶原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6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816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