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众所周知,肥胖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称,至2030年,全球肥胖的发病率将达到57.8%。肥胖可以引发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全球有50%以上的死亡是由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造成的。因此,肥胖问题亟待解决。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iopoietin like protein 8,Angptl8)是由肝脏分泌的的脑肠肽,可通过抑制脂蛋白酯酶的活性调节脂代谢,另外,与机体的摄食状态存在紧密的联系。目的:(1)观察Angptl8在下丘脑摄食调节相关核团的分布。(2)探究外周(尾静脉)及中枢(侧脑室)注射Angptl8对于摄食的调节作用。(3)研究尾静脉及侧脑室注射Angptl8对于下丘脑摄食相关核团c-Fos表达的影响。(4)探讨尾静脉及侧脑室注射Angptl8调控摄食的相关分子机制。(5)观察尾静脉及侧脑室注射Angptl8对于小鼠白色脂肪堆积及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影响。方法:(1)通过尾静脉注射观察外周Angptl8对C57BL/6J小鼠摄食的影响及长期给药对体重的影响。(2)通过侧脑室置管、侧脑室微量注射探究中枢Angptl8对C57BL/6J小鼠摄食的影响及长期给药对体重的影响。(3)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ngplt8在下丘脑摄食相关核团的分布、外周及中枢注射Angptl8对下丘脑摄食相关核团c-Fos及Neuropeptide-Y(NPY)表达的影响。(4)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研究棕色脂肪组织形态,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表达水平。结果:(1)尾静脉注射0.1ml浓度为3μg/ml或30μg/ml的Angptl8可明显减少小鼠的夜间12小时累积摄食量,并且抑食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3μg/ml:5.14±0.26 g vs.5.95±0.21 g,P0.05;30μg/ml:4.58±0.28 g vs.5.95±0.21 g,P0.05);侧脑室注射2μl浓度0.3μg/μl的Angptl8可明显减少小鼠夜间6小时累积摄食(2.00±0.28 vs.3.82±0.25 g,P0.05)。单次尾静脉(30μg/ml)和侧脑室(0.3μg/μl)注射Angptl8均可减少小鼠24h体重增加量。(2)Angptl8在下丘脑摄食相关核团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背内侧核(dorsomedial hypothalamus,DMH),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和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均有表达,但免疫组化和PCR结果显示禁食前后上述核团Angptl8表达无明显变化。(3)尾静脉注射Angptl8可显著减少DMH中c-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103.70±8.55 vs.73.50±11.52个,P0.05)。侧脑室注射Angptl8可显著减少PVN(161.00±5.41 vs.66.33±9.65个,P0.05)、DMH(125.13±8.86 vs.98.00±9.02个,P0.05)和ARC(100.80±26.26 vs.154.08±35.15个,P0.05)中c-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侧脑室注射Angptl8减少DMH(37.67±5.69 vs.20.25±7.18个,P0.05)中c-Fos和NPY共染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4)连续9天长期给予尾静脉注射Angptl8,小鼠总体重增量显著降低(3.69±1.10g vs.6.88±0.64 g,P0.05),附睾脂肪占总体重比例降低(0.01±0.0008 vs.0.01±0.0031,P0.05),腹股沟脂肪占总体重比例(0.01±0.00 vs.0.01±0.00,P0.05)和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0.17±0.07μmol/mg vs.0.19±0.03μmol/mg,P0.05)未发生变化。连续9天给予中枢注射Angptl8,小鼠总体重增量显著降低(0.79±0.60g vs.2.64±0.36 g,P0.05),附睾脂肪占总体重比例(0.11±0.04 vs.0.06±0.01,P0.05)和腹股沟脂肪占总体重比例(0.08±0.02 vs.0.05±0.01,P0.05)显著升高,而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0.15±0.05μmol/mg vs.0.10±0.03μmol/mg,P0.05)。(5)尾静脉注射Angptl8显著降低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占总体重比例(0.0030±0.0001 g vs.0.0037±0.0030 g,P0.05),侧脑室注射Angptl8显著升高BAT占总体重比例(0.02±0.01 g vs.0.01±0.00 g,P0.05),但两者对BAT细胞形态和产热相关蛋白Ucp-1表达均未产生影响。结论:(1)Angptl8广泛存在于下丘脑摄食相关核团PVN、VMH、DMH和ARC中。(2)Angptl8通过影响下丘脑DMH中NPY神经元的活性发挥抑制摄食的作用。(3)Angptl8影响C57BL/6J小鼠脂肪堆积但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没有影响。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Angptl8在肥胖和能量代谢紊乱等疾病的调控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参考依据。
【学位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89.2
【部分图文】: 1 小鼠置于定位仪上暴露前后囟、矢状调整耳杆位置使得前囟、后囟在同e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一,中线旁开 0.3 mm,深度 2.2-2.3 位点钻孔,将套管(26 gauge)植入位侧脑室打孔(左)并将套管植入侧脑水泥和牙科螺钉固定外套管,使外
材料与方法图 1 小鼠置于定位仪上暴露前后囟、矢状缝定位、置管:调整耳杆位置使得前囟、后囟在同一水平面且同考《The Mouse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一书定位小鼠侧:前囟后 1 mm,中线旁开 0.3 mm,深度 2.2-2.3 mm[55]。标记在颅骨表面定位点钻孔,将套管(26 gauge)植入侧脑室(图 2
图 3 牙科水泥固定套管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生理盐水 Angptl8 组(0.3 μg/μl),用注射针连/μl 的 Angptl8 和 0.3 μg/μl 的 Angpt,停留 2 分钟后缓慢拔针(注射针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竹;;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及调控的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9年07期
2 基尔西;庄稼英;;健康成人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1年02期
3 Joseph O.Nnodim;体视学评定鼠肩■间棕色脂肪组织的脂滴表面积和血管容量与年龄变化的关系[J];广东解剖学通报;1989年02期
4 高本波,韩启德;去甲肾上腺素对棕色脂肪组织募集反应的调节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5 李荣轩;;日光有助于减肥[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10期
6 胡龙;何玉秀;;运动、肥胖与棕色脂肪组织[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年10期
7 朱艳雯;万倩;邹超;程传力;刘新;周军;;棕色脂肪组织的影像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35期
8 贺斌;王炳蔚;郑瑞茂;;人类棕色脂肪组织产热节律调控[J];生理科学进展;2016年05期
9 谭柏宏;张立海;王跃生;黄文丽;尹智冲;丁涵;薛景彬;王树卿;;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年01期
10 杨帆;李晓南;;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留娟;棕色脂肪组织脂滴和线粒体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程传力;棕色脂肪组织的磁共振识别及温度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
3 熊燕;Lkb1调控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邵金平;斑马鱼尾鳍再生及小鼠大脑、心脏与棕色脂肪组织的节律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龚婧怡;Cidea以及Fsp27在脂肪代谢中的功能以及分子机制[D];清华大学;2010年
6 庄淑波;COX-2参与烧伤诱导脂肪分解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康;不同肾上腺肿瘤周围棕色脂肪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王瑞;Angptl8对摄食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3 谢凤莲;不同季节牦牛机体棕色脂肪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及其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比较[D];青海大学;2019年
4 刘艺璇;Nur77对棕色脂肪组织标志物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5 王文娟;PD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活性改变对脂质分解和脂肪重量减少的影响[D];首都医科大学;2017年
6 张永;中链甘油三酯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7 吕丹;利拉鲁肽对高脂喂养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标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8 张海辉;β3肾上腺素受体和解偶联蛋白UCP1基因在DIO敏感组大鼠和抵抗组大鼠的棕色脂肪组织中表达差异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邓子军;棕色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向起搏细胞的定向分化[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于洋;母代高脂饮食对子代代谢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854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85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