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凝血因子Ⅴ/Ⅷ联合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22:03
第一部分遗传性凝血因子Ⅴ/Ⅷ联合缺乏症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凝血因子V/Ⅷ联合缺乏症(F5F8D)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有自发出血症状。本研究旨在对一例中国F5F8D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先证者为一名30岁女性,自述有月经过多和皮肤易青紫的症状,父母近亲结婚并无异常出血倾向。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血常规、凝血四项、混合血浆纠正的APTT试验、内外源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浆vWF:Ag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先证者FV基因(F5)或FⅧ基因(F8)、LMAN1及MCFD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应用Chromas软件与正常序列进行比对,根据先证者基因突变位点扩增其父、母相关基因位点并测序。应用Clustal-X2.1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Polyphen2、SIFT、Mutation Teasers、PyMOL软件分析突变结果对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的FV:C、FⅧ:C、PT、APTT和vWF:Ag分别为9.9%、5.9%、17s、75s和101.0%,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示PT、APTT...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MCFD2基因4号外显子基因序列,A为先证者,B为其父亲,C为其母亲,??黑色箭头所指部位为突变位点,先证者发生MCFD2基因纯合错义突变g.?398A>T??
其父亲在该位点的基因型正常,??如图2.先证者家族遗传图谱见图3.。??S.39SA>T????*?i?*?????■???????*???????_???????A??B??IMTuddAlMhilMlMf??yklwUllikijiM??图1.?MCFD2基因4号外显子基因序列,A为先证者,B为其父亲,C为其母亲,??黑色箭头所指部位为突变位点,先证者发生MCFD2基因纯合错义突变g.?398A>T??(P.D133V),398位碱基A被T取代,引起133位氨基酸天冬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其父母该基因杂合突变。??第8页??
运用Clustal-X?2.?1软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MCFD2第4号外显子??的133位氨基酸Asp高度保守,而FVDI基因14号外显子1671位氨基酸Arg不是??高度保守序列,见图4.。PolyPhen-2软件分析Aspl33Val对蛋白质破坏性极大,??分值为1.00,而Argl671His分值为0.045,无法明确该突变的影响(最大分值??为1.00,0到1.00危险度逐步增高);SIFT软件分析Aspl33Val分值为0,对??蛋白质功能有较大影响,Argl671His分值为0.?26?(分值<0.?05即对蛋白质功能??影响较大);PR0VEAN软件分析得出Aspl33Val分值为-8.?708,带来的破坏性极??大,而Argl671His分值为-0.?668,软件对该突变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保持中立态度无法判断(对蛋白质功能有影响参考分界值为-2.5)。Mutation??Teaser软件分析Aspl33Val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Argl671His引起氨基酸替换,未提及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PyMOL软件构建MCH32??基因纯合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构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遗传性凝血因子Ⅴ及Ⅷ联合缺陷症的基因诊断[J]. 汪安友,刘欣,吴竞生,孙自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6(09)
[2]Lma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Ⅴ、Ⅷ联合缺乏症[J]. 葛菁,薛峰,顾东生,杜伟廷,赵海丰,隋涛,李慧媛,马丽,张磊,杨仁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1)
[3]新生儿凝血因子V缺乏一例[J]. 汪清,丁晓春,肖志辉. 中华儿科杂志. 2010 (02)
[4]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的诊断[J]. 王静,李稻,戴菁,陆晔玲,丁秋兰,傅启华,王学锋,沈立松,王鸿利. 检验医学. 2008(06)
[5]血友病携带者与产前基因诊断[J]. 陆晔玲,丁秋兰,戴菁,王鸿利,奚晓东,王学锋. 中国输血杂志. 2008(04)
[6]凝血因子Ⅺ基因内含子区受位剪切位点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J]. 谢爽,王鸿利,王学锋,武文漫,周荣富,王文斌,胡翊群,王振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03)
[7]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 Ⅺ)缺陷症家系F Ⅺ基因突变分析[J]. 武文漫,丁秋兰,王学锋,傅启华,王文斌,戴菁,方怡,周荣富,谢爽,胡翊群,沈志祥,王鸿利,王振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03)
[8]2种新的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J]. 傅启华,王鸿利,王明山,丁秋兰,武文漫,胡翊群,王学锋,王振义. 中华医学杂志. 2003(04)
[9]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现状[J]. 王鸿利,储海燕,王学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02)
[10]甲型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J]. 张琳.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03)
本文编号:3493804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MCFD2基因4号外显子基因序列,A为先证者,B为其父亲,C为其母亲,??黑色箭头所指部位为突变位点,先证者发生MCFD2基因纯合错义突变g.?398A>T??
其父亲在该位点的基因型正常,??如图2.先证者家族遗传图谱见图3.。??S.39SA>T????*?i?*?????■???????*???????_???????A??B??IMTuddAlMhilMlMf??yklwUllikijiM??图1.?MCFD2基因4号外显子基因序列,A为先证者,B为其父亲,C为其母亲,??黑色箭头所指部位为突变位点,先证者发生MCFD2基因纯合错义突变g.?398A>T??(P.D133V),398位碱基A被T取代,引起133位氨基酸天冬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其父母该基因杂合突变。??第8页??
运用Clustal-X?2.?1软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MCFD2第4号外显子??的133位氨基酸Asp高度保守,而FVDI基因14号外显子1671位氨基酸Arg不是??高度保守序列,见图4.。PolyPhen-2软件分析Aspl33Val对蛋白质破坏性极大,??分值为1.00,而Argl671His分值为0.045,无法明确该突变的影响(最大分值??为1.00,0到1.00危险度逐步增高);SIFT软件分析Aspl33Val分值为0,对??蛋白质功能有较大影响,Argl671His分值为0.?26?(分值<0.?05即对蛋白质功能??影响较大);PR0VEAN软件分析得出Aspl33Val分值为-8.?708,带来的破坏性极??大,而Argl671His分值为-0.?668,软件对该突变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保持中立态度无法判断(对蛋白质功能有影响参考分界值为-2.5)。Mutation??Teaser软件分析Aspl33Val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Argl671His引起氨基酸替换,未提及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PyMOL软件构建MCH32??基因纯合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构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遗传性凝血因子Ⅴ及Ⅷ联合缺陷症的基因诊断[J]. 汪安友,刘欣,吴竞生,孙自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6(09)
[2]Lma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Ⅴ、Ⅷ联合缺乏症[J]. 葛菁,薛峰,顾东生,杜伟廷,赵海丰,隋涛,李慧媛,马丽,张磊,杨仁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1)
[3]新生儿凝血因子V缺乏一例[J]. 汪清,丁晓春,肖志辉. 中华儿科杂志. 2010 (02)
[4]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的诊断[J]. 王静,李稻,戴菁,陆晔玲,丁秋兰,傅启华,王学锋,沈立松,王鸿利. 检验医学. 2008(06)
[5]血友病携带者与产前基因诊断[J]. 陆晔玲,丁秋兰,戴菁,王鸿利,奚晓东,王学锋. 中国输血杂志. 2008(04)
[6]凝血因子Ⅺ基因内含子区受位剪切位点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J]. 谢爽,王鸿利,王学锋,武文漫,周荣富,王文斌,胡翊群,王振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03)
[7]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 Ⅺ)缺陷症家系F Ⅺ基因突变分析[J]. 武文漫,丁秋兰,王学锋,傅启华,王文斌,戴菁,方怡,周荣富,谢爽,胡翊群,沈志祥,王鸿利,王振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03)
[8]2种新的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J]. 傅启华,王鸿利,王明山,丁秋兰,武文漫,胡翊群,王学锋,王振义. 中华医学杂志. 2003(04)
[9]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现状[J]. 王鸿利,储海燕,王学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02)
[10]甲型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J]. 张琳.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03)
本文编号:3493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34938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