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百草枯中毒存活患者D-二聚体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急性百草枯中毒存活患者D-二聚体变化研究
【摘要】:背景:百草枯(Paraquat)能快速杀灭绿色植被,施入土壤迅速失活,几乎对大气、水源、土壤等没有残留污染,且无残留物进入后续种植的农产品中。我国是百草枯生产大国,其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增加复种指数、作物倒茬:、间作套种、保护性耕作、山林除草、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百草枯性价比良好,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包括我国在内许多亚洲、美洲等农业国家在农业生产作业中广泛应用。目前基本人人都能非常容易地买到百草枯,且人们对百草枯毒性认识不足,在农业生产中防护、操作不当,还有部分百草枯生产厂家原因使得百草枯中毒在我国不单单是一个医学难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多个中毒临床救治中心对百草枯中毒的毒性机理基础研究及临床救治工作从未间断,使得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率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中毒后百草枯可通过血液循环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的组织、器官。百草枯对机体的损伤临床表现根据中毒不同严重程度迥异,中毒量巨大者可迅速死亡。无论百草枯以何种方式被机体吸收,肺脏中的百草枯浓度都可达其他脏器几十倍,并可远高于同期血液浓度。肺组织对百草枯的主动摄取及聚集是造成百草枯肺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泰山专家共识”中阐述了百草枯中毒病程中D-二聚体变化、肺部损伤程度、微循环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本研究以“泰山专家共识”为出发点,对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重点动态观察D-二聚体在百草枯中毒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及胸部CT征象变化等病情发展规律,探讨抗凝治疗在百草枯中毒救治中的重要意义。目前尚没有独立的百草枯中毒D-二聚体变化的相关研究的报道。目的: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重点动态观察D-二聚体在百草枯中毒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及胸部CT征象变化等病情发展规律,探讨抗凝治疗在百草枯中毒救治中的重要意义。方法:1.资料和方法一:在2015年1月至12月在山大齐鲁医院急诊科中毒科就诊百草枯中毒患者中,选取治疗好转存活出院病例69例,检测其D-二聚体值为中毒组。另外选取此期间至我院健康查体中心正常查体者69例检测D-二聚体值为对照组。全部中毒患者于中毒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测定D-聚体,出院后1月复查时再次行D-聚体检测。全部D-二聚体检测均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科完成。以0-0.5 μg/ml为正常参考值。对中毒组不同测试日期的D-二聚体值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及对中毒组不同日期测试D-二聚体值之间做统计学分析,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中毒组二聚体值与天数的相关性。2.资料和方法二:为资料和方法一中同批百草枯中毒患者。部分百草枯中毒患者在病程中检测D-二聚体(即于中毒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出院后1月复查检测D-二聚体值)均在正常范围,将这部分患者列为D-二聚体正常组;其他患者在病程中D-二聚体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及变化,将其列为D-二聚体异常组。经分组,D-二聚体正常组患者例数为30,D-二聚体异常组患者例数为39。重点比较两组患者中多种不同胸部CT征象在病程中的变化及其差异。以D-二聚体正常和异常作为因素,对胸部CT表现做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资料和方法一结果:①中毒第1天组D-二聚体值明显大于对照组D-二聚体值,第3天组D-二聚体值显著大于对照组D-二聚体值,1月复查组D-二聚体值明显小于对照组D-二聚体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组、第14天组、第21天组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D-二聚体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中毒第1天组和第3天组D-二聚体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7天组D-二聚体值显著小于第3天组D-二聚体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组D-二聚体值明显大于第7天组D-二聚体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组和第21天组D-二聚体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第21天组和1月复查组D-二聚体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从第14天组开始,D-二聚体值明显下降,到1月复查组下降到低于对照组的水平。③中毒组D-二聚体值与天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时间的增加,中毒组D-二聚体值有明显的整体下降趋势。2.资料和方法二结果①D-二聚体正常组患者胸部CT表现比D-二聚体异常组患者严重程度低,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损伤程度与D-二聚体值呈正相关。②肺损伤程度与百草枯中毒吸收剂量呈正相关。③百草枯中毒患者D-二聚体异常早于肺纤维性病变发生。④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病变有可复性。结论:在百草枯中毒患者病程中,D-二聚体值有明显升高的过程,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损伤程度与D-二聚体值呈正相关。随着治疗进展,患者病情好转,中毒患者D-二聚体值有明显的整体下降趋势,这与百草枯中毒存活患者胸部CT征象发展、转变表现相一致,与患者总体病情发展、预后表现相一致。在百草枯中毒所致肺损伤过程中,D-二聚体异常早于肺纤维性病变发生。D-二聚体升高所代表的凝血和纤溶异常在百草枯肺水肿、重症肺炎、肺纤维化等肺功能损害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使我们认识到,可以通过抗凝治疗来防治、延缓肺损伤、肺纤维化的发生。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凝血与纤溶机制非常复杂,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 D-二聚体 肺损伤 肺纤维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95.4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符号说明13-14
- 前言14-16
- 资料和方法16-25
- 讨论25-29
- 结论29
- 附图29-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2
- 参编学术著作一部72-7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辨情况表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艳;曲灿华;黄扑;;自制D-二聚体质控品在临床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年05期
2 薛春明;张慧洁;郜爱青;;D-二聚体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02期
3 罗莉;;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0年10期
4 邱月燕,杜雪莉;D一二聚体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439例分析)[J];西藏医药杂志;1999年03期
5 梁健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12期
6 唐建发,斯重阳;D-二聚体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河北医药;2000年08期
7 李丽娜,王晓宁,熊红梅,杨术真;D-二聚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1年01期
8 庞少存;血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1年12期
9 于晓阳,马福广;骨折病人130例D-二聚体阳性浅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钟清,黄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D二聚体检测[J];中国基层医药;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英虹;裴冰;;检测老年重症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彩霞;王伟;楼亚玲;;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王文工;董卫国;张稳健;马杰;;两种检测D-二聚体方法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范雅稚;;D-二聚体的检测在眼恶性肿瘤的诊断与病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A];第十四届西北五省眼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二届组稿会暨第五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6 王文工;董卫国;张稳健;马杰;;两种检测D-二聚体方法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文工;马杰;;两种检测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朱慧敏;;106例产后母体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观察[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韩瑞丽;王小娥;钟殿胜;程方圆;张霞;董丽霞;陈哲;;血浆D-二聚体正常的22例肺栓塞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杨芳年;王友祥;;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姜勇;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D-二聚体对其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2 吴宇;基于二聚体卟啉传感阵列的构建及检测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夏乾峰;二聚体突变引物定量PCR技术的研发及其临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陈俊;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人—鼠”异种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照民;NRG-1诱导ErbB异源二聚体间反式磷酸化及其对下游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钟晨;天然产物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和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利妃;二聚体阳离子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成键特性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吴玉塘;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白著晓;INNOVANCE测定血浆D-dimer的分析性能评价及其在APTE诊断中的探讨[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胡延伟;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过程中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张旭东;人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类似肽二聚体的生物学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晋东;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杨旭东;BODIPY二聚体及单苯并BODIPY光物理性质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8 陈黎明;血浆D-二聚体在H7N9禽流感的临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陈慧;Graves病与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10 靳桂香;D二聚体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水平的变化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D];青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61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66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