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更多相关文章: 代谢综合征 颅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 缺血性卒中
【摘要】:背景: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A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动脉管腔局部缩窄,使血流阻力增高而未完全阻断的病理改变。IAS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IAS在形成的早期无任何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狭窄进一步加重,在一定诱因下则可能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缺血性卒中。继而出现多种表现各异、轻重不等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体征,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死亡。此外,IAS和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还有可能发展成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VD危害较大,一旦发病将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且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TIA或卒中,患者尚能引起足够重视。通过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防止IAS病变进展。而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AIAS)常常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AIAS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最终可导致TIA或卒中。AIAS的患病率较高,因此目前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形势非常严峻。对于AIAS要有正确的认识,对其足够重视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已知的有: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前四项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组成要素。MS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目前MS与卒中的相关性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对于脑卒中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研究均着眼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未将aias单独分组研究,不能明确反映ms与aias之间有无相关性。目的:研究ms与aias的相关性。方法:以行tcd检查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mca)的对象纳入狭窄组,否则纳入正常组。采集研究对象的各项一般资料,测量其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并采集病史。根据是否符合ms标准中的四项条件,将对象分别纳入超重肥胖组、高血压组、血脂紊乱组和高血糖组及其各自对应的正常组。另外根据每个对象的异常指标数量(0个~4个),对应地将对象分为m0组~m4组。结果1.7366例对象中526例被诊断为mca狭窄,患病率7.1%。ms患病率1.8%。2.狭窄组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和高血压、糖尿病、ms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3.超重肥胖组、高血压组、血脂紊乱组和高血糖组对象的mca狭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应正常组(p0.001)。4.m0组对象mca狭窄的患病率为4.2%,而m1~m4组对象的患病率分别为12.9%、24.7%、28.2%和31.3%,存在逐步增高的趋势(χ2=388.769,p0.001)。随着异常指标的增加,m1~m4组相对于m0组的or值也逐步从3.359(95%ci:2.727~4.138)增至7.432(95%CI:5.632~9.808)、8.896(95%CI:5.827~13.583)和10.293(95%CI:3.548~29.863),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S是AIAS的重要危险因素。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均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颅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 缺血性卒中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9;R743.3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4
- 1 对象与方法14-15
- 1.1 研究对象14
- 1.2 研究方法14-15
- 1.2.1 人体测量学指标及病史采集14
- 1.2.2 生化指标检测14-15
- 1.2.3 颅内动脉检测及分组15
- 1.2.4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及分组15
- 1.2.5 统计分析15
- 2 研究结果15-18
- 2.1 患病率15-16
- 2.2 基本指标比较16-17
- 2.3 不同指标与AIAS的关系17
- 2.4 异常指标数量与AIAS的关系17-18
- 3 讨论18-21
- 全文总结21-22
- 参考文献22-24
- 文献综述:颅内动脉狭窄研究现状24-35
- 参考文献29-35
- 致谢35-3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中荣;;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我们知道多少[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12期
2 陆云南;刘春风;;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15期
3 赵继明,董泗芹,赵虹;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年20期
4 马荣耀,石军锋,王天才,杨玉坤,朱新臣,王相阁,秦鸥,张红芳;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17例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5年23期
5 缪中荣;支架置入适合所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4期
6 是明启;王玉洲;常海;;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3期
7 杜利勇;华扬;;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6年04期
8 樊新颖;徐格林;刘新峰;;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9期
9 陈康宁;;颅内动脉狭窄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06年03期
10 李英毅;杜远生;胡鹏飞;李晓强;王云涛;张志宏;;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11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林震旦;陆川;陈茂华;巴华君;林建虎;陈献东;蔡建勇;何学雄;;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俞欢;李勇;;老年人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亚杰;刘振华;高筱雅;谢惠芳;魏继鹏;吴多斌;;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初步经验[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刘新峰;樊新颖;张仁良;殷勤;徐格林;;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韩巨;;复杂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策略[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6 陈康宁;;颅内动脉狭窄及治疗进展[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胥海燕;徐丽君;严梅秀;娄秋英;;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胜平;白小欣;李铁林;李贵福;张迎光;蔡业峰;朱吉祥;朱文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9 黄胜平;白小欣;李铁林;李贵福;张迎光;蔡业峰;朱吉祥;朱文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魏爱宣;王雪梅;缪中荣;;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警惕颅内动脉狭窄 规避卒中复发风险[N];科技日报;2012年
2 郭海波;中心医院神经介入治疗取得新突破[N];朝阳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小飞;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徐文苑;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2年
3 白小欣;影像学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石强;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侯卫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6 朱双根;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模式的危险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牛昱光;症状性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危险因素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聪敏;无症状性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毛向雷;颅内动脉狭窄与脑微出血的相关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陈志宁;血脂相关风险与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及与中医证候关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高洪霞;24小时动态脉压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吴靖雯;3D-VIST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永强;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7 唐晓刚;通脑饮基于CYP2C19基因慢代谢人群急性脑梗死痰瘀滞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周高枫;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的初步临床观察[D];暨南大学;2007年
9 于丰萁;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胥海燕;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7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76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