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高糖对人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记忆效应

发布时间:2017-09-19 21:12

  本文关键词:高糖对人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记忆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晚期内皮祖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 高糖代谢记忆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起源于骨髓,在循环血中少量存在,并能够在外周血中增殖、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干、祖细胞性质的内皮前体细胞。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高糖环境会导致EPCs迁移、增殖、分化、成管等能力下降,EC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血管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早期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虽可以延缓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但最终收益不佳,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风险。我们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取EPCs,培养、鉴定出晚期EPCs,模拟构建高糖代谢记忆,从晚期EPCs的黏附、增殖、迁移、成管等功能方面,探究该类细胞是否存在高糖代谢记忆现象,为临床早期干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提供理论、实际依据,也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实验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用EPCs专用培养基对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培养至出现立体鹅卵石样形态时,行细胞传代,同时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测定该时期细胞CD31、CD34、CD133、VEGFR-2(KDR/CD309/Flk-1)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检测该时期细胞对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的摄取及对荆豆凝集素(UEA-1)的结合情况。随后建立高糖代谢记忆模型,分3组处理细胞,即:正糖组(5.5mmol/L普通EGM-2培养基培养细胞6天),高糖组(30mmol/L高糖EGM-2培养基培养细胞6天),记忆组(30mmol/L高糖EGM-2培养基培养细胞6天+5.55mmol/L普通EGM-2培养基培养细胞6天),分别采用黏附能力测定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成管实验,测定不同组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成管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从人外周血中新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亮圆形,悬浮于培养基。体外培养4天,细胞多贴壁,体积增大,并开始出现长梭形。细胞培养14天左右开始呈现出立体的鹅卵石样形态,该时期细胞增殖能力旺盛,可以继续进行细胞传代培养。此时细胞高表达CD31、CD34、CD133、VEGFR-2(KDR/CD309/Flk-1),并可以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提示该类细胞为正在增殖分化的晚期EPCs。2.体外培养得到的晚期EPCs,经高糖培养基(糖浓度为30mmol/L)作用一定时间(6天)后,其黏附、增殖、迁移、成管能力,均较正常糖浓度培养基(5.55mmol/L)培养条件的细胞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晚期EPCs用一定糖浓度培养基(30mmol/L)培养一定时间(6天),再转为正常糖浓度培养基(5.55mmol/L)培养一定时间(6天)后,细胞功能状态与持续高糖(30mmol/L)条件下培养的细胞一样受到损害,提示晚期EPCs可能存在高糖代谢记忆现象。结论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出晚期EPCs2.经高糖作用一定时间后,晚期EPCs黏附、增殖、迁移、成管能力下降3.晚期EPCs在受到高糖作用一定时间后,即使后续纠正糖浓度,细胞的功能状态仍然受到损害,晚期EPCs可能存在高糖代谢记忆现象。
【关键词】:晚期内皮祖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 高糖代谢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7.2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4
  • 1 材料与方法14-21
  • 2 结果21-29
  • 3 讨论29-33
  • 4 结论33-35
  • 参考文献35-40
  • 文献综述40-49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高平进,朱鼎良;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2 孙燕,夏春林,何炎,施婵宏,万明辉;体外培养获取高纯度O-2A祖细胞[J];解剖学研究;2002年04期

3 袁红丰;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年06期

4 杨申淼,刘开彦,陆道培;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动员与采集时动态快速监测造血祖细胞的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03期

5 孙燕,王R,

本文编号:883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883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7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