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血浆内皮微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01 00:09

  本文关键词:血浆内皮微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内皮微粒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血浆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EMPs)水平,并与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MPs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性的关系及其在检测血栓形成及肾脏受累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确诊SLE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25例。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血浆,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浆CD31+CD42-EMPs水平。并记录实验组临床表现,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性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SLE组血浆CD31+CD42-EMPs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0.05)。2.SLE患者SLDAI评分≥10分组血浆CD31+CD42-EMPs水平高于SLDAI评分10组(P=0.0000.05)。3.SLE组中尿蛋白定量全0.59/24h者血浆CD31+CD42-EMPs水平高于尿蛋白定量0.59/24h者(P=0.0000.05)。4.SLE组中有动静脉血栓形成者血浆CD31+CD42-EMPs水平高于无动静脉血栓形成者(P=0.0000.05)。5.SLE组中面部皮疹、关节炎、口腔溃疡、甲周红斑、雷诺现象、肺动脉高压、血液系统等临床症状的血浆CD31+CD42-EM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SLE组中抗β-GP1抗体阳性组血浆CD31+CD42-EMPs高于抗体阴性者(P=0.0330.05);而在抗Sm抗体、ds-DNA抗体、抗UIRNP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ACL、ANCA间血浆CD31+CD42-EM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SLE组血浆CD31+CD42-EMPs水平与实验室指标C3呈负相关(r=-0.603,P=0.0010.05),与D-二聚体、SLEDAI评分呈正相(r=0.78,P=0.0000.05;r=0.78,P=0.0000.05);与Ig G、CRP、ESR均无相关性。8.多元逐步分析得出最优回归方程EMPs=1.71+0.474x SLEDAI+0.666xd-mier-0.275C3,决定系数R2=0.894(t=2.786,PO.00)。结论:1.SLE组血浆CD31+CD42-EMP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CD31+CD42-EMPs可能在SLE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2.活动期SLE组血浆CD31+CD42-EMPs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且与SLEDAI评分等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与补体呈负相关,提示CD31+CD42-EMPs可能与SLE活动性有关,可以作为判断疾病活动程度的一个炎性指标。3.SLE组中伴血栓形成血浆CD31+CD42-EMPs水平高于无血栓形成者,抗β-GP1+抗体阳性者血浆CD31+CD42-EMPs水平分别高于抗体阴性者,且CD31+CD42-EMPs水平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提示CD31+CD42-EMPs反映了免疫炎症反应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并伴有血液高凝状态。
【关键词】:内皮微粒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93.2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1
  • 1 研究对象11-12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12-14
  • 3 结果14-24
  • 4 讨论24-29
  • 5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2
  • 综述32-42
  • 参考文献36-4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2-43
  • 附录 致谢43-44
  • 个人简历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吴言为;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5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7 陈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相关基因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周康兴;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侯岩峰;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51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951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0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