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临床分析
本文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肾内科收治的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男性93人,女性64人。临床资料:收集整理患者入院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病程,全部受检者在清晨空腹禁食12小时后安静状态下进行静脉采血测肌酐(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分组: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肌酐、尿素氮、白蛋白应用MDRD公式算得每位患者的GFR值。 依据美国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tion,NKF)制定的指南按照肾小球滤过率将157例患者分组:GFR≥90ml/min·1.73 m2为糖尿病组(DM组)77人;GFR90ml/min·1.73m2为糖尿病肾病组(DN组)80人。糖尿病肾病组又分为:糖尿病肾病1组(DN1组)60ml/min·1.73 m2GFR90ml/min·1.73 m253人;糖尿病肾病2组(DN2组)GFR60ml/min·1.73 m227人。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于呈正偏态的数据取对数使之转化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趋势检验采用线性回归;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糖尿病组共77人,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1.30%,低T3综合征占24.70%,低T4综合征占2.60%;糖尿病肾病组共80人,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1.2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10.00%,低T3综合征占28.75%,低T4综合征占2.50%;两组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2.DN组较DM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Cr、BUN水平更高,Alb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N组较DM组患者的血清T3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DM组、DN1组、DN2组三组患者血清T3水平进行比较,由DM组到DN2组患者血清T3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糖尿病肾病中血清T3与血浆白蛋白之间呈正相关(P0.05)。6.血清T3水平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白蛋白水平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随GFR的下降,血清T3水平呈下降趋势;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血清T3水平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可预测疾病的预后。
【关键词】: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甲状腺激素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7.2;R692.9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12-13
- 第一章 引言13-15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15-17
- 2.1 研究对象15
- 2.1.1 入选标准15
- 2.1.2 排除标准15
- 2.2 分组15-16
- 2.3 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16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16-17
- 第三章 结果17-22
- 3.1 基本情况17
- 3.2 糖尿病组(DM组)与糖尿病肾病组(DN组)生化指标比较17-19
- 3.3 糖尿病组(DM组)与糖尿病肾病组(DN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19
- 3.4 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肾病1组(DN1组)及糖尿病肾病2组(DN2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19-20
- 3.5 糖尿病肾病血清T_3与血浆白蛋白之间的关系20
- 3.6 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20-22
- 第四章 讨论22-27
- 第五章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2
- 综述: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32-48
- 参考文献43-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新,李大启,李公宝,徐琴君;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检测[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宫雅南,刘冬年,熊玉冰,黄伟文,庄万江;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J];广东医学;2001年06期
3 顾芹,宋守君,李向阳,尤传一;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年06期
4 曹爱华 ,王瑛 ,李翔;杏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年03期
5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4期
6 张桂茹;糖尿病肾病85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侯建明 ,林凤辉 ,张超群;46例2型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4期
8 陈文霖;糖尿病饮食[J];医疗保健器具;2002年Z1期
9 孙力,许玲;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02年35期
10 ;糖尿病肾病诊治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星;许筠;苏建平;张军;程立志;翟晓丽;;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杨家茂;;糖尿病肾病防治琐谈[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丁耀耿;郝桂霞;;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文铠;王志伏;王雪;孙大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5 倪青;;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6 孙怡;李健红;宗红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16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7 叶军;;糖尿病肾病在儿童时期的早期干预[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杜旭昶;孙志红;闫春芳;刘彩虹;;疏糖丹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于世家;任平;马丽佳;李小娟;郑曙琴;武明东;刘自力;薛丽辉;;糖尿病住院患者1344例回顾性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郝效槐;魏玫都;崔立俊;;中西并蓄治疗糖尿病肾病[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向佳;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项目立足社区[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鲁海燕;逾八成公众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N];家庭医生报;2013年
3 马明愈;现代生活方式导致 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N];中国妇女报;2005年
4 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侯建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王文绢 范军星;世界糖尿病日关注焦点:糖尿病并发症[N];健康报;2003年
6 主持人 向红丁博士;糖尿病肾病须早防早治[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华悦;预防糖尿病,,从减肥开始[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8 刘冬梅;肥胖糖尿病第一诱因[N];天津日报;2004年
9 刘燕玲;首部中医专病指南定下糖尿病治则[N];健康报;2007年
10 崔昕;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有进展[N];健康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特异性促进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永;MiR-346在抗TGF-β信号途径介导的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D];武汉大学;2015年
3 魏凤江;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群体遗传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孙士杰;胱抑素C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测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魏艳红;PKCα介导的EGFR降解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龙泓竹;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姜e
本文编号:961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96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