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初探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机制

发布时间:2017-10-17 01:40

  本文关键词:初探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带状疱疹 伐昔洛韦 皮内注射 激素 局麻药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皮内注射 加巴喷丁 激素 局麻药 皮内注射 核黄 形态学 背根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摘要】:第一部分:皮内注药治疗HZ疗效的观察目的:评价皮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伐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皮内注射利多卡因复合甲基强的松龙+口服伐昔洛韦组,n=30)和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n=30),两组VAS评分≥4分时口服曲马多缓解。10天/疗程,在治疗后的第11、22、30、60、90天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综合疗效进行随访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P0.0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强度、疼痛缓解时间、持续时间及曲马多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0天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0天、90天随访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随访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口服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其疗效优于单用伐昔洛韦,且能够缩短HZ病程,预防和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第二部分:皮内注药治疗PHN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皮内注药联合加巴喷丁口服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皮内注药联合口服加巴喷丁,n=29)和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n=28)例,两组镇痛不足时均可口服曲马多镇痛,共治疗6周。以疼痛评分(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疗效指标,其他指标包括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分值的改变、曲马多用量、疼痛对生活质量及睡眠的影响,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VAS评分分别降至1.10±0.41和4.27±0.89,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50%疼痛缓解程度分别为89.7%和39.3%(P0.05),SF-MPQ分值分别为2.56+2.41和6.82±3.43(P0.05),曲马多用量分别为1654±452和3246±257(P0.05),EQ-VAS评分分别为7.8±2.7和5.1±3.3(P0.05),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8.1±2.5和5.2±2.3(P0.05)。结论:皮内注药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疗效确切,结果优于口服加巴喷丁治疗。第三部分:皮内注药治疗HZ及PHN神经形态学机制初步研究目的: 通过皮内注射神经示踪剂核黄初步探讨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遗神经痛的神经形态学基础。方法:在6只家兔左侧T10-L1神经节段沿腋中线及肩胛下线皮内注射核黄,动物成活18-24小时后处死,取左侧T1-L5脊神经节、胸腰段交感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脑、脊髓、注射部位的皮肤,连续冰冻切片,一套蒸馏水贴片、一套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及荧光密集部位。结果:皮内注射核黄后在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交感干、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均标记到神经细胞,在脊髓及下丘脑未标记到神经细胞,但可观察到荧光密集区。结论:动物研究从形态学上证实了皮内注射核黄可到达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等感觉神经通路,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遗神经痛可能与此有关。
【关键词】:带状疱疹 伐昔洛韦 皮内注射 激素 局麻药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皮内注射 加巴喷丁 激素 局麻药 皮内注射 核黄 形态学 背根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2.1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英文缩略词表11-12
  • 前言12-16
  • 第一部分 皮内注药治疗HZ疗效观察16-33
  • 1. 临床资料16-18
  • 2. 研究方法18-22
  • 3. 结果22-28
  • 4. 讨论28-33
  • 第二部分 皮内注药治疗PHN疗效观察33-48
  • 1. 临床资料33-34
  • 2. 研究方法34-37
  • 3. 结果37-43
  • 4. 讨论43-48
  • 第三部分 皮内注药治疗HZ及PHN神经形态学机制初步研究48-54
  • 1. 材料与方法48-49
  • 2. 结果49-51
  • 3. 讨论51-54
  • 参考文献54-63
  • 综述63-81
  • 参考文献71-81
  • 附录81-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景仁,杨玉辉;柱香灸烫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0年01期

2 安进军,刘岁元;带状疱疹神经痛中西医结合快速止痛法[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方琴,何勤,郑志昌,程波;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年05期

4 王英夫,游俊,彭蕾蕾,汪新;291例带状疱疹神经痛症状的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5年01期

5 庞泽文;;甲钴胺与维生素B_(12)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33期

6 朱小蔚;;甲钴胺辅助治疗高龄老人带状疱疹神经痛55例[J];东南国防医药;2009年05期

7 马肖梅;;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庆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21期

9 王晓志;;带状疱疹神经痛四例治疗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年02期

10 王杰彪;杨文华;祁素仪;;带状疱疹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挺杰;;经阻滞技术治疗老年病人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2 龚丽萍;黄港;;中药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0例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陈家惠;陈晴燕;;浅谈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焦瑞琴;郭爱兰;马红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44例疗效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王秀敏;张建明;;小剂量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影响——附265例临床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孙孝廉;张翼宏;王忠来;马兴顺;;应用镇痛泵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一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7 杨晓秋;;罗哌卡因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陈宏;樊仪;;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148例临床分析[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杨仁君;;甲钴胺联合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观察[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龚丽萍;黄港;;中药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0例疗效观察[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蒲昭和;内外合治带状疱疹神经痛[N];家庭医生报;2007年

2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崔丽英 整理 邹漳钰;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进展[N];健康报;2010年

3 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主任医师 魏开敏;四类药联用治带状疱疹神经痛[N];大众卫生报;2013年

4 曹来安;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方法多[N];健康报;2004年

5 湖南省脑科医院疼痛专科副教授 钱自亮;带状疱疹神经痛宜综合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3年

6 ;拔罐疗法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神经痛[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陈艳阳;关注女性疼痛 早诊早治[N];大众卫生报;2007年

8 刘桥斌;治脱发要熬过头仨月[N];健康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吉正;初探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2 魏小琴;白介素1β和TNF-α在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评价中的作用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6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046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