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纤导入组织内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利用光纤导入组织内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痤疮 光化学疗法 5-氨基酮戊酸 光导纤维 有效性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ALA)光纤导入红光组织内照射疗法(改良ALA-PDT)和传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传统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0例中-重度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改良ALA-PDT组30例,传统ALA-PDT组30例。改良ALA-PDT组:用3.6%ALA凝胶液均匀涂抹于患者面部皮损区,并局部避光保鲜膜封包1-1.5h后,在炎性丘疹、结节等的毛囊开口处插入光纤针,通过光纤针将红光导入到组织内即毛囊口下方3mm左右(包括皮脂腺),照光5min,波长633±3nm,首次治疗输出功率密度为到皮功率15m W/cm2,后续治疗时输出功率大小根据患者不良事件情况作相应调整(到皮功率范围10-80 m W/cm2),每7-10天治疗一次,共治疗6次。传统ALA-PDT组:用3.6%ALA凝胶液均匀涂抹于患者面部皮损区,并局部避光保鲜膜封包避光封包1-1.5h后,予红光外照射全面部20min,输出功率密度为105m W/cm2,距离20cm,到皮功率密度为45m W/cm2,每7-10天治疗一次,共治疗6次。在第4次、第6次治疗后及完成治疗后的第4、8、1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和比较,同时记录治疗时及治疗结束后的不良事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⑴第4次治疗后,改良ALA-PDT组有效率(90.0%)高于传统ALA-PDT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第6次治疗后,改良ALA-PDT组有效率(93.3%)高于传统ALA-PDT组(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完成治疗后随访的第4周,改良ALA-PDT组有效率(93.3%)高于传统ALA-PDT组(8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完成治疗后随访的第8周,改良ALA-PDT组有效率(90.0%)高于传统ALA-PDT组(8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⑸完成治疗后随访的第16周,改良ALA-PDT组有效率(86.7%)高于传统ALA-PDT组(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事件: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治疗时的灼热感、刺痛、瘙痒等,治疗结束后出现的水肿性红斑、渗出、疼痛、潮红、水疱、色素沉着、反应性痤疮等。⑴不良事件发生频次:改良ALA-PDT组不良事件发生总频次182次明显低于传统ALA-PDT组总频次49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不良事件发生率:改良ALA-PDT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3.3%低于传统ALA-PDT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第6次治疗后及治疗完成后随访的第4、8、16周,改良ALA-PDT组有效率(分别为93.3%、93.3%、90.0%、86.7%)与传统ALA-PDT组(分别为90%、86.7%、86.7%、83.3%)相近;初步提示:两种疗法具有相似的疗效。2.第4次治疗后改良ALA-PDT组有效率(90.0%)明显高于传统ALA-PDT组(66.7%);初步提示:改良ALA-PDT较传统ALA-PDT在治疗前期起效更快。3.改良ALA-PDT不良事件发生总频次(182次)明显低于传统ALA-PDT(497次);改良ALA-PDT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3.3%)明显低于传统ALA-PDT组(83.3%);初步提示:改良ALA-PDT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痤疮 光化学疗法 5-氨基酮戊酸 光导纤维 有效性 安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8.733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6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16-25
- 1 研究对象16-18
- 2 试验仪器及药物18-19
- 3 研究方法19-22
- 4 观察指标22-23
- 5 疗效判定标准23
- 6 统计学分析23-25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25-32
- 1 病例完成情况25
- 2 临床基线比较25-26
- 3 治疗结果26-30
- 4 安全性评价30-32
- 第三部分 讨论32-38
- 第四部分 结论38-40
- 参考文献40-45
- 英文缩略词表45-46
- 致谢46-47
- 综述 痤疮药物治疗进展47-58
- 参考文献54-58
- 临床病例图片58-60
- 治疗过程图片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明;;异维A酸联合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重度痤疮3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21期
2 秦晓蕾;杨帆;陈知英;;倒膜联合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9年03期
3 田晓东;;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28期
4 匡文波;;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年09期
5 曾祥凤;钟少琴;邓蕾;;中重度痤疮应用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的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6 甘才斌 ,张艳菊;异维A酸胶丸治疗重度痤疮52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03年12期
7 冯占芹;面部重度痤疮患者的心理卫生评估[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年03期
8 林琳;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6期
9 刘毅,崔艳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03期
10 Chia C.Y.;Chibnall J. ;E. Siegfried;潘敏;;中重度痤疮青少年中的异维A酸治疗与情绪变化:一项队列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松洲;陈立恭;杨阳;;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102例疗效观察[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徐国梅;李涛;刘存晓;;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临床观察[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松洲;陈立恭;杨阳;;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会龙;陈小凡;;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观察[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萍;刘斌;;红蓝光联合中药倒模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A];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张海龙;肖茜;;重度痤疮的中西医结合分类治疗体会[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许经纶;蒋亦秀;;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消痤饮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A];2012年浙江省皮肤病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鲁元刚;伍津津;贺洋;杨宏珍;杨亚东;郑小丽;;局部光动力治疗10例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金纳;林爱华;朱可建;程浩;;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4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中影;;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5例观察及相关心理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辛怡;中重度痤疮的治疗及调控[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王旖含;治痤疮要“分头出击”[N];健康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明霞;CYP21A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痤疮的关联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娅;TNF-α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川南地区汉族重度痤疮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燕红;中医综合外治疗法联合1540nm点阵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谷恋秋;强脉冲光联合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及其瘢痕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4 袁丹;利用光纤导入组织内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D];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
5 张微;异维A酸胶丸联合外用药物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6 张芳芳;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文文;中重度痤疮的综合治疗[D];吉林大学;2014年
8 王欣;痤疮康复颗粒联合非热效应性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5年
9 孙燕丽;丹参酮胶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学院;2014年
10 徐陆冉;痤疮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经非那雄胺片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78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07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