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北京地区诊断新发麻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及PPAR-γ和ADRP在麻风多菌型患者脂代谢中可能作用的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6 22:31

  本文关键词:北京地区诊断新发麻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及PPAR-γ和ADRP在麻风多菌型患者脂代谢中可能作用的机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 麻风病 流行病学 麻风病 脂代谢 PPAR-γ ADRP 不饱和脂肪酸


【摘要】: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以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麻风分枝杆菌是1873年由挪威科学家Hansen发现,因此麻风病又名Hansen s Disease。根据患者感染的麻风菌量和人的细胞免疫强弱,麻风病可以分为结核样型(TT),界限偏结核样型(BT),界限型(BB),界限偏瘤型(BL),和瘤型(LL)。从TT到LL型患者,麻风菌量逐渐增多,传染性逐渐增强。北京作为首都以及国际大都市,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北京市唯一的麻风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康复,心理治疗,随诊的专业单位。 目的:本研究对北京地区1990-2013年间诊断新发麻风病患者65例的流行病学、新发患者的误诊情况以及患者来源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 结果:6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25:1(男45,女:20)。20-60岁之间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87.7%(57/65)。其中30例为LL型,17例为BL型,3例为BB型,9例BT型,9例TT型。BL和LL型患者占总病例数的72.3%(47/65)。北京诊断新发患者来自全国的20个省,患者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山东,四川,其他包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甘肃,陕西,云南,广西,湖南,贵州,浙江,江苏,湖北,江西,重庆,安徽,此外,还有一例患者来自印度,北京地区诊断新发患者的诊断延迟期平均62.2个月(3月到20年),其中瘤型患者延迟期最长。 在65位患者中,40位患者初次就诊在综合医院,占总患者数的61,5%,大部分患者初诊在综合性医院的皮肤科就诊,但最终确诊均在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并进行治疗,随诊,监测,追踪等。 65位患者中,33位麻风患者的感染途径为家内接触,占总例数的30.8%,提示麻风病有很明显的家内感染模式;邻居,亲戚等有明确的感染模式的占20%,没有明确的传染源的占49.2%。 麻风2级残疾占到30.8%,1级和2级残疾患者总比例为4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多菌型患者有50例,远多于少菌型患者15例,从出现症状到最终诊断的平均误诊时间是TT型平均181.5个月,BT型50.2个月,BB型53个月,BL型57.9个月,LL型57.9个月,所有的患者除一例外均为输入性患者。 结论:虽然中国对外宣布在2007年消灭麻风,现在全国每年仍旧有1000-1200多例的新发患者,鉴于它引起的病人痛苦以及社会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大宣传,加强监测,提高实验室水平,及时发现患者,及时治疗,切断传染源,加强防控,为早曰实现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努力。 已知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以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麻风菌是1873年由挪威科学家Hansen发现,因此麻风病又名Hansen’s Disease。根据患者感染的麻风菌量和人的细胞免疫强弱,麻风病可以分为结核样型(TT),界限偏结核样型(BT),界限型(BB),界限偏瘤型(BL),和瘤型(LL)。从TT到LL型患者,麻风菌量逐渐增多,细胞免疫逐渐降低。和其他分枝杆菌一样,麻风菌细胞膜含有大量的糖脂,,这一特点决定了麻风菌生存时间长,潜伏期长(20~30年),服药时间长,疗后并发症时间长等特点。以往临床观察发现,多菌型型麻风病患者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较正常人低,提示该类病人脂类代谢有异于正常人,但其机制不明。本研究拟对麻风病患者感染细胞产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和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ipose diffrentiation-related protein,ADRP)进行检测,以期研究该类物质在麻风病患者脂代谢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材料与方法:实验技术主要包括: (一)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及代谢组学以及生化技术,分析麻风患者血清与正常人血清的脂代谢图谱差异,筛查麻风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每组各5例)的脂类代谢标志物。 (二)将提取自多菌型患者皮损组织活麻风菌接种入鼠足垫,进行体内培养。增殖18个月后,将裸鼠足垫的皮肤组织研磨器将其研磨至匀浆、肌腱和肌肉剥离下来,用剪刀剪碎。再用组织研磨器将其研磨至匀浆,通过计数确认细菌繁殖到107/ml。分别用活及死菌刺激多菌型麻风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和巨噬细胞系THP-1,采用采用免疫荧光、免疫印染(Western blotting)及即时PRC(real time-PCR)技术揭示麻风菌感染宿主单核细胞作用过程中,单核细胞调节脂质代谢基因PPAR-γ以及ADRP表达。 (三)应用免疫组化及realtime-PCR检测患者的皮损组织中PPAR-γ以及ADRP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电镜观察皮损组织内脂滴样物质形成。 结果(一):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及代谢组学以及生化技术结果显示多菌麻风患者的花生四烯酸、十二碳5烯酸、二十二碳6烯酸、亚麻酸、白三烯和二十二碳6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正常人。相反。多菌型患者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比正常人低,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二):(1)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显示,麻风菌活菌刺激48h后正常人PBMC可表达PPAR-γ和ADRP,而死菌刺激和阴性对照组则不表达;活菌、死菌刺激MB型患者的PBMC均可表达PPAR-γ和ADRP。麻风菌活菌刺激THP-1细胞系48h后,PPAR-γ和ADRP能够表达,而死菌刺激和阴性对照组则不表达。(2)Western Blot结果发现麻风菌活菌刺激48h后,正常人PBMC可表达PPAR-和ADRP,死菌刺激和对照则不表达。活菌和死菌及和对照刺激多菌型患者的PBMC均可表达PPAR-和ADRP。麻风菌活菌刺激THP-1细胞系48h后,PPAR-和ADRP表达最高,而死菌刺激和阴性对照不表达PPAR-和ADRP。(3)Realtime-PCR检测显示活菌刺激48h后正常人PBMC表达ADRP、PPAR-γ基因RNA均显著高于死菌以及阴性对照组;刺激THP-148h后,活菌刺激组PPAR-γ及ADRP表达mRNA水平显著高于死菌刺激和阴性对照组。结果(三):ADRP,PPAR-在麻风患者皮损的表达。(1)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多菌型型患者皮损的ADRP和PPAR-mRN表达显著高于少菌型患者。(2)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多菌型患者活检组织显示麻风菌附近可见ADRP和PPAR-。 (3)电镜观察显示皮损组织内麻风菌附近可见有脂滴样物质存在。结论:本部分实验表明麻风菌的感染促进了ADRP和PPAR-的表达,而且该表达与脂滴形成有关。本论文为进一步研究麻风菌与脂类代谢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是否麻风菌的感染所诱导的ADRP和PPAR-产生与感染麻风杆菌过程中的脂类代谢异常,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多,有利于细菌增殖以及抑制机体某些免疫功能等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从新的视角阐明脂代谢在麻风病患者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成,王莉莉,曹颖林,李松;PPARs:脂代谢调节与胰岛素增敏治疗药物的作用靶标[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3期

2 亓立峰,许梓荣;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受体与脂质代谢调控[J];中国兽药杂志;2003年07期



本文编号:1149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149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