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的诊断及其免疫炎症性损伤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5:02
本文关键词:神经梅毒的诊断及其免疫炎症性损伤机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神经梅毒 Th17细胞 IL-17 梅毒螺旋体 VDRL
【摘要】:研究背景: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播散性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入侵机体,可侵犯机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其中以神经系统的损伤最常见,危害最大。在经历了20余年的梅毒流行后,近年来,神经梅毒的报道在我国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人类健康。 至今,神经梅毒是世界性难题。首先,诊断神经梅毒没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令人满意的标准试剂,即使是现有有限的神经梅毒诊断试剂中,试剂的敏感性、特异性、可得性和操作的便捷性都面临挑战;其次,尽管有研究显示机体的免疫状态在神经梅毒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神经梅毒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目前,脑脊液性病实验室试验(venereal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test,VDRL)是国际上公认的诊断神经梅毒的金标准,该方法的特异性较高,但其敏感性较低,临床上VDRL阴性不能排除神经梅毒,并且VDRL试剂在中国没有商品化的试剂盒,保存不易,操作繁琐,价格昂贵因而不能被广泛推广。用于血清学筛选梅毒的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在我国其商品化试剂易得,保存方便,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但在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遭受挑战,但这类研究一般均基于小样本的检测,因而其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价值尚存争议。 长期以来机体的细胞免疫在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作用一直是神经梅毒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免疫炎症性损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被广泛关注。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在局部诱导免疫应答。有研究报道,感染局部的辅助性T细胞1(Th1)免疫反应有利于梅毒螺旋体的清除。但是机体的免疫应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病原体的清除,,而另一方面在疾病的病理损伤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感染局部的免疫状态对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免疫反应状态的研究对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的Th细胞亚群。研究显示,在病原体的早期感染中Th17有助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但在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中Th17参与了局部的病理损伤,并与疾病的预后相关。因此提示Th17可能在感染性疾病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Th17是否参与了神经梅毒的中枢系统的损伤目前尚无研究报道。 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比较分析脑脊液VDRL、RPR、TRUST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探索RPR、TRUST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价值。 第二部分.分析研究各期梅毒患者、各类型神经梅毒外周血及脑脊液标本中Th17或IL-17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细胞在神经梅毒病程的进展和转归中的作用,研究其在神经梅毒免疫炎症性损伤中的可能机制。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收集1132例梅毒病人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分别进行RPR、TRUST和VDRL实验,同时还进行了脑脊液RPR抗原稀释实验(CSF-RPR-V),该试验是RPR抗原用10%生理盐水1:2稀释,该抗原制备是按照VDRL用于脑脊液检测的抗原稀释方法进行稀释后制备而成,抗原制备后按照血清RPR检测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RPR和TRUST实验是按照血清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VDRL是按照脑脊液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比较它们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第二部分 1.收集69例非神经梅毒患者、103例神经梅毒患者和7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含佛波醇酯(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和莫能霉素(Monensin)的培养基培养4小时后进行胞内染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和各组病人外周血中IL-17阳性细胞和Th17的百分比; 2.收集上述69例非神经梅毒患者、103例神经梅毒患者和29例非梅毒感染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外科手术者对照组的脑脊液,并对其中的44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1年随访,收集其脑脊液标本。用ELISA法检测这些病人和对照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1.210例神经梅毒脑脊液样本中,脑脊液VDRL试验敏感性是81.4%、特异性是90.3%;脑脊液RPR试验敏感性是76.2%、特异性是93.4%;脑脊液TRUST试验的敏感性是76.2%、特异性是93.1%;脑脊液RPR-V试验的敏感性是79.5%、特异性是92.7%; 2.四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p0.05),脑脊液VDRL试验特异性比RPR低(88.2%vs.93.4%, p0.05),脑脊液VDRL实验特异性低于脑脊液TRUST实验(88.2%vs.93.1%, p0.05),脑脊液VDRL和脑脊液RPR-V的特异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3.脑脊液TRUST与RPR试验相比较,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一致性较好(κ=0.86,p0.01)。 第二部分:1.神经梅毒组外周血Th17百分比比正常对照组高(1.94%±1.09%vs1.64%±0.53%p=0.034)和总IL-17+细胞百分比比正常对照组高(1.15%±0.59%vs0.84%±0.27%,p=0.002),而非神经梅毒组外周血Th17百分比和总IL-17+细胞百分比与神经梅毒组间无差异(p0.05)。同时在神经梅毒组中有症状神经梅毒外周血总Th17和IL-17+细胞百分比比无症状神经梅毒高分别为(2.14±1.16vs1.65±0.91,p=0.027)和(1.29±0.67vs0.95±0.39, p=0.013)。2.神经梅毒组脑脊液中IL-17的检出率为55.33%, IL-17的水平为6.81±10.79pg/ml;在非神经梅毒组脑脊液中IL-17的检出率为11.59%,IL-17的水平为0.18±0.54pg/ml;健康对照组脑脊液中未检出IL-17。在有症状神经梅毒和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的检出率分别为47.5%和61.9%,并且有症状神经梅毒组脑脊液中IL-17水平较高(8.97±11.98pg/ml vs3.42±7.56pg/ml, p=0.009),其中以麻痹性痴呆患者脑脊液中IL-17水平最高(10.92±11.29pg/ml)。 4.脑脊液IL-17的水平与脑脊液中总蛋白浓度(r=0.249, p=0.012)和VDRL滴度(r=0.342, p=0.001)呈正相关。 5.在14例脑脊液白细胞增高患者脑脊液中CD4+T占58.4±5.2%,Th17(CD3+CD4~+IL-17~+)细胞百分比为3.45±1.96%。其中IL-17来源于CD4+T占88±4.8%。 6.根据44例随访1年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分为IL-17阳性和IL-17阴性组,与26例IL-17阳性患者相比,18例IL-17阴性脑脊液VDRL的转阴率较高(p0.05)。 结论: 第一部分脑脊液RPR、TRUST、RPR-V、VDRL实验敏感性无差异,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相一致,而脑脊液RPR、RPR-V、TRUST试验特异性比CSF-VDRL实验高,这一结果提示脑脊液TRUST或RPR在神经梅毒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适合在我国和一些资源紧缺及设备落后的地方作为诊断神经梅毒的替代指标。 第二部分 1.在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TH17或IL-17的水平均升高,并且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均高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 2.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与脑脊液中蛋白浓度和VDRL的滴度呈正相关,提示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3.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与VDRL的转阴率呈负相关,脑脊液中IL-17阴性组VDRL的转阴率高,提示脑脊液中IL-17可能与神经梅毒患者的预后有关。 4.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主要来源于CD4+T细胞。 5.综上所述,提示Th17可能参与了神经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局部免疫损伤,但其在神经梅毒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9.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平玉,熊思东,顾志英,阎春林,徐金华,陆海空,廖康煌;白介素-4、12和干扰素-γ在早期显性梅毒转归中的动态变化[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10期
2 周平玉;;神经梅毒[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年03期
3 周平玉,熊思东,阎春林,徐金华,廖康煌;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细胞因子表达与RPR试验阴转的关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12期
本文编号:1304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3045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