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10及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

发布时间:2016-10-28 15:58

  本文关键词:IP-10及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3年

IP-10及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

余斌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患病率约为2-3%。银屑病的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为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以及大量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如IFN-γ、IL-1、CXCL12、CCL19等的浸润。这些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共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对银屑病局部皮损的形成,以及全身症状的产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FN-γ是关键的细胞因子之一。T细胞产生IFN-γ,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8、CCL20、CXCL9,尤其是CXCL10,这些细胞因子可以活化更多T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的放大。同时,IFN-γ还可诱导THO向TH1转化。IP-10是由IFN-γ诱导产生的分子量约为10kDa的蛋白质。IP-10也参与了银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可以趋化多种炎症细胞,如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同时还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本研究通过对比IFN-γ和1P-10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进一步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为银屑病的病因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银屑病病程较长,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患者用药时间长,且随着发病次数的不断增加,对药物的反应也会随之降低。目前糖皮质激素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虽然疗效尚可,但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毛囊炎、色素沉着或减退等。大面积长期应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可引起全身反应,停药后甚至诱发脓疱型或红皮病型银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增高,安全性更高、疗效性更好的药物有待研发。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如山楂、茄子、洋葱等。其生物活性多样,包括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目前抗肿瘤是研究的热点,而其对银屑病增殖的角质形成细胞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纳米脂质体槲皮素(nQ)及地塞米松(Dex)对增生的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为银屑病的治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依据。 目的: 探讨IP-10及干扰素-γ(IFN-γ)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并对比纳米脂质体槲皮素(nQ)及地塞米松(Dex)对增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 方法 1.MTT方法检测细胞生长率及生长抑制率 根据加入的药物,将培养的正常HaCaT细胞分为nQ组(40μmol/L50/μmol/L、60μmol/L)、Dex组(10-7mol/L、10-6mol/L、10-5mol/L)、IFN-γ组(50u/mL、100u/mL、150u/mL)、IP-10组(20ng/μl、30ng/μl、40ng/μl)以及不加药的对照组(C)。培养48h后,MTT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率及生长抑制率。 2.斑点原位杂交 2.1IP-10及c-myc探针的制备 应用随机引物法,制备生物素标记IP-10和c-myc探针,应用mRNA斑点原位杂交检测探针灵敏度。2.2mRNA斑点原位杂交 根据加入的药物,将培养的正常HaCaT细胞分为nQ组(50μmol/L)、Dex组(10-6mol/L)、IFN-γ组(100u/mL)、IP-10组(30ng/μl)以及不加药的对照组(C)。48h后,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应用IP-10和c-myc探针的mRNA斑点原位杂交技术对比检测各组]mRNA的杂交信号。 2.3cDNA斑点原位杂交 (1)根据加入的药物,将培养的正常HaCaT细胞分为nQ组(50μmol/L)、Dex组(10-6mol/L)、IFN-γ组(100u/mL)、IP-10组(30ng/μl)以及不加药的对照组(C)。48h后,提取各组细胞的总DNA。 (2)提取正常男性包皮组织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病变组织的总DNA。 (3)应用IP-10和c-myc探针的DNA斑点原位杂交技术对比检测各组细胞及组织的cDNA的杂交信号。 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总体均值,用LSD-t检验进行多个样本的两两比较,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MTT结果显示:IFN-γ及IP-10的GR和nQ及Dex的GSR均呈剂量依赖性,P0.05。 2.斑点原位杂交 2.1IP-10和c-myc探针结果显示:两组探针灵敏度均达0.1pg/μl。 2.2m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IFN-γ及IP-10的信号高于C组,P0.05; 2.3nQ及Dex的信号低于C组,P0.05。cD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IFN-γ及IP-10的信号高于C组及正常组织,P0.05,IFN-γ及IP-10的信号与病变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信号与正常对照组及正常组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干扰素-γ及IP-10促进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其作用为剂量依赖性。 2.槲皮素及地塞米松抑制增殖状态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其作用为剂量依赖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8.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冷红;;趋化因子IP-10的研究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年04期

2 张敏,张谊之,李俸媛;银屑病皮损区c-myc、c-jun、Ki-67、PCNA、VEGF的表达[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宋坪;杨柳;吴志奎;邹忆怀;王永炎;;从玄府理论新视角论治银屑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唐长华;许彦来;戚明杰;;李富玉从毒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吴刚;张江辉;赵俊萍;;温阳强肾 活血化瘀治疗银屑病的经验[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7期

6 宋玉乔,姚凌云,曹蔚,李教社,靖会;槲皮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况[J];西北药学杂志;2002年01期

7 白阳;叶健;王敬泽;;c-Myc功能及其下游靶点[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年02期

8 潘玉明;殷致宇;张昕;师秀利;王连祥;;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9 田庚元;中药免疫调节剂的研究和开发[J];中国新药杂志;1999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焕发;赵红斌;杨银书;程谋涛;刘旭东;;多氯联苯对大鼠肾脏c-fos、c-Myc和β-catenin表达影响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6期

2 东野传现;史玉颖;黄中利;于天贵;;中草药“禽喘康颗粒冲剂”对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免疫器官病理学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3 蒲祥;宋良科;;虎耳草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4 李雪华;刘俊伟;郭延峰;崔金忠;;蓝耳康A对仔猪PRRS疫苗免疫效果和主要生长性能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常勇慧;姚立成;王淼;;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与甲基丙烯酸分子识别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6 徐建;王婷婷;杨波;张显涛;;HPLC法测定榛子雄花中槲皮素和山萘素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郎群峰;骆俊杰;;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治疗的效果[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安军艳;金力;;从脏腑论治银屑病的研究现状[J];北京中医药;2010年04期

9 李景利;宋坪;赵婷;;刺络放血法联合常规中药治疗斑块状银屑病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年12期

10 王天然;周纬;曾祥元;胡晓莉;邹自英;李素华;李继红;陈莉;;槲皮素干预实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纪丽丽;戴永海;王中杰;;中草药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黄月纯;黄樱华;刘翠玲;陈慕媛;魏刚;刘东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侧柏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槲皮素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陈向涛;;中药活性多糖研究与展望[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异健;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郝平生;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孙丽娟;Withanolide类成分的活性筛选及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延涛;LPS致流产作用及保胎中药的调控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民;枸杞多糖的特性、结构及生物活性评价——生物学前沿技术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6 吴庭才;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史彬林;壳聚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军;酵母葡聚糖的制备及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李方;黄酮类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物构效和协同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李燕玉;高+Gz致肺损伤机制及黄芪保护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敏;藏药短管兔耳草总黄酮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贾丹丹;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抗肿瘤药效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金波;肺、大肠、皮毛相关理论对银屑病防治的意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杨倩;槲皮素抗LPS致小鼠胚泡着床障碍作用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于晓飞;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及其与症状对应关系的现代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许君;细胞因子SDF-1、RANTES、IL-2和IL-6在癫痫初期的表达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李杨;绞股蓝皂甙对光损伤小鼠皮肤p38、p42/p44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8 彭悦云;灵芝多糖硫酸酯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董莎莎;云芝糖肽(PSP)对LPS刺激的小鼠巨噬细胞ROS及MAPK信号通路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冬梅;清热消银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富业;张云岭;王永炎;;利开灵对脑出血脑水肿大鼠AQP4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夏维木,陈杞,张丽民,陈士明;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清除活性氧的实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张琼,徐明娟,宋亮年,王昭梅;槲皮素对人卵巢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4 李新宇;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现代概念[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3期

5 潘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2期

6 周钢;趋化因子与移植免疫[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年04期

7 王亚平,丁献义,彭慧敏,郭臧珍,左吉亮,马克强;槲皮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常富业,王永炎,高颖,杨宝琴;玄府概念诠释(六)——玄府为神机运转之道路门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杨辰华;王永炎;;玄府理论与临床应用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杨辰华;王永炎;王新志;;血管性痴呆的证候要素与玄府病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汉香;廖镜云;;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09期

2 林汉森;;羟基脲治疗银屑病的调查[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5年02期

3 ;异体皮肤穴位移植埋藏治疗银屑病[J];陕西医学杂志;1977年01期

4 白忠林;肖淑芬;李连仲;;银屑病治疗药物介绍[J];黑龙江医学;1980年01期

5 许月林;;银屑病中的同形反应[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4年04期

6 张忠祥;;关于银屑病发病因素的探讨[J];青海医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7 王永贤;;治疗对银屑病中调钙蛋白水平的影响[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年05期

8 湖北省银屑病调查组;湖北省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年03期

9 全国银屑病流行调查组;邵长庚;张国威;包寅德;蒋仲元;韩国柱;顾恒;;全国1984年银屑病流行调查报告[J];皮肤病与性病;1989年01期

10 包寅德;曹元华;陈素玲;陶明波;徐建平;邵长庚;;江苏省泰州市及周围县八个乡的银屑病流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皮肤病与性病;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衡;叶庆佾;郝飞;黄东平;唐书谦;黄秀英;张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TLA_4mRNA及蛋白的表达[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陈明星;姚亚南;王爱民;金群;;银康颗粒剂治疗银屑病252例临床观察[A];全国中药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冬云;彭振辉;谭升顺;楚瑞奇;刘平;马慧群;张盘谏;;PML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赵艳霞;陈学荣;李东明;;单味中药及其提取制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应用[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唐隽;郝飞;;银屑病治疗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杨佃会;王健;单秋华;赵颖;韩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稳定期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郑敏;满孝勇;李伟;周炯;陈佳琦;李春明;蔡绥勍;;银屑病皮损上皮/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凤;李晓波;付永康;;银屑病合并白癜风1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郭杨;瞿幸;;中医药干预对银屑病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阎衡;叶庆佾;郝飞;麦跃;钟白玉;向明明;施宗萍;;CTLA_4Ig诱导银屑病Th1/Th2漂移的体外研究[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严少卫;[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熊学莉 通讯员吴刘佳;[N];健康报;2010年

3 吴刘佳;[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刘钧天;[N];健康报;2011年

5 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主任医师 欧阳恒;[N];大众卫生报;2002年

6 皮肤科专家 杨美平 整理;[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杨可辅(作者系成都市青羊银屑病研究所主任医师);[N];四川日报;2001年

8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李斌 范斌;[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9 蒲成学;[N];中药报;2000年

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陈周 张建中;[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小年;Toll样受体2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2 程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搜寻中国汉族人银屑病易感基因[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周梅娟;凉血活血复方治疗进展期银屑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周炯;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在硬皮病与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曹经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通过调控TGF-β1信号通路抑制HaCaT细胞生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7 向丽萍;竹Ⅱ对银屑病患者NGF、NGF受体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李慧;SERPINB1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史晓蔚;角蛋白17(K17)作为自身抗原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10 朱坤举;吸烟、饮酒与银屑病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成;MHC区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许晓娟;银屑病与儿童孤独症的易感基因的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颜文飞;NGF、KGF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和意义[D];浙江大学;2001年

4 葛宏松;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与HLA单倍型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5 林大东;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活性及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银屑病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张可欣;“斑发于阳明”理论指导银屑病辨证与治疗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赵艳霞;银屑病的发病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罗东;优化ALA-PDT的封包时间对豚鼠银屑病模型生物效应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9 安仕萍;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LA-Cw位点等位基因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10 郝平生;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及艾儒棣治疗白疕之临床经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IP-10及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56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3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