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的毒性作用及WM239与HUVEC共培养体系中N-cadherin磷酸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8 05:12

  本文选题:白藜芦醇 切入点:黑色素瘤细胞 出处:《济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 黑色素瘤(melanoma)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肿瘤,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绝大多数。主要发生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黑色素瘤的复发和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晚期易通过淋巴道及血液转移。其发病率随人种、地域、种族的不同有所差异。日光照射是黑色素瘤的主要诱因,其他诱发因素还包括家族史,恶性斑痣,较大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发育不良性痣综合征。中国虽属黑色素瘤的低发区,但近年来发病率却呈不断上升趋势。 恶性黑素瘤扩散迅速,可在诊断数月后死亡。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黑色素瘤的常用方法,早期5年治愈率可达100%。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黑色素瘤预后的关键。恶性黑色素瘤对放化疗不敏感,而传统的中药在抗黑色素瘤转移治疗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潜能。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葡萄果皮中。近年来它的抗癌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神经保护作用、抗癌、诱导凋亡等作用。白藜芦醇已被确定为化学防癌药,能够有效地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体外实验发现白藜芦醇能够抑制B16M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抑制B16M细胞的肝转移。本研究主要探讨黑色素瘤细胞穿越内皮单层过程中白藜芦醇对其表面某些粘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和结果 1.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的毒性作用 1.1MT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增殖的影响 12.5~200μmol/L的白藜芦醇作用于WM239细胞48h和72h后,对其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72h时,浓度在50μmol/L以上其抑制率高于50%,且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1.2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其中0、25、50和100μmol/L药物与WM239细胞作用48h后,凋亡率分别为0.1%、9.7%、8.9%和19.3%,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相比细胞凋亡明显增加,G0/G1期细胞分别为71.9%、77.3%、81.0%和83.7%,S期分别为21.5%、17.9%、16.0%和14.6%,G2/M期为6.5%、4.8%、2.9%和1.8%,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S期和G2期细胞比例下降,剂量依赖关系明显。 2.白藜芦醇对WM239迁移的抑制作用 2.1MTT法筛选合适的白藜芦醇浓度 应用MT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黑色素瘤细胞(WM239)的毒性作用,以确定实验所需的药物浓度和相应的时间点。结果表明白藜芦醇浓度小于25μmol/L时,48小时内对两种细胞的毒性作用较弱,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白藜芦醇对两种细胞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强。 2.2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 应用RT-PCR检测白藜芦醇的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WM239细胞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逐渐升高MMP-9的表达成下降的趋势。 2.3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应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对黑色素瘤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逐渐增加,WM239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 3.白藜芦醇对WM239与HUVEC共培养体系N-cadherin磷酸化的影响 3.1白藜芦醇对WM239和HUVEC细胞共培养体系中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WM239细胞和HUVEC细胞共培养体系中N-cadherin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N-cadherin表达基本没有变化,这说明,白藜芦醇有可能不是通过抑制N-cadherin表达来干涉WM239细胞转移的。 3.2白藜芦醇对WM239和HUVEC细胞共培养体系中N-cadherin胞内段磷酸化及与β-catenin结合情况的影响 应用westernblot检测WM239和HUVEC细胞共培养体系中N-cadherin胞内段磷酸化及与β-catenin结合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N-cadherin胞内段磷酸化的量随着白藜芦醇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N-cadherin胞内结合的β-catenin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 3.3白藜芦醇对Src活化的影响 应用westernblot检测WM239和HUVEC细胞共培养体系中Src活化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白藜芦醇药物浓度的逐渐升高,P-Src表达量逐渐降低。 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黑色素瘤细胞穿越内皮单层的体外模型。探讨了白藜芦醇抑制黑色素瘤转移的相关机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并且药物浓度与抑制率呈正相关。白藜芦醇对共培养体系细胞表面粘附分子N-cadherin的表达影响较小,它主要是通过抑制Src的活化,降低了N-cadherin胞内段磷酸化,致使游离的β-catenin减少,从而抑制了相关的基因表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9.5;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茂;史德胜;;HPLC法测定降酶片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J];中草药;2009年09期

2 李岩;王东玉;;白藜芦醇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年17期

3 刘茅茅,王拥军,李小玲,梁宪红,梁德军;白藜芦醇对大鼠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4 唐传核,杨晓泉;葡萄及葡萄酒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Ⅲ)——预防癌症、炎症、神经疾患及其它疾病效果[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年03期

5 周锦珂,李金华,葛发欢;超临界CO_2萃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4年09期

6 俞瑜,曾耀英,刘良,季煜华,肇静娴;白藜芦醇对活化小鼠T淋巴细胞IL-2和CD25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年04期

7 刘宏胜;王金环;徐新女;王淑杰;祁建滨;卜国云;刘洪利;;RP-HPLC法测定花生仁、花生油和葡萄干中白藜芦醇[J];中草药;2006年08期

8 丁宇;范红;;天然植物活性成份白藜芦醇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8年01期

9 严志强;孔翰;陈斯国;张鲁;沈宝荣;姜宗来;;白藜芦醇在低血流诱导血管重建中的作用与机制[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10 汪冬庚,刘文英;大鼠一次性灌服虎杖提取物后白藜芦醇血浓度测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德安;周玉杰;朱鹏立;阮景明;沈阳辉;俞兆希;;白藜芦醇对血管内皮细胞CD40途径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陈纯白;都霞;赵乐萍;王林;吴淑娟;潘建春;;白藜芦醇拮抗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异常及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王光丽;周小辉;傅玉才;;白藜芦醇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相关调节机制[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杨静玉;孟雪莲;陈国良;张丽佳;赵思奇;王笑笑;连国宁;吴春福;;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研究[A];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都霞;陈玲;林蒙蒙;王林;潘建春;;白藜芦醇对围绝经期模型小鼠的抗抑郁及神经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6 白斌;赵彦鼎;梁凉;李聪;申烨华;;高浓度琼脂糖凝胶微球分离纯化白藜芦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王俊芳;刘春艳;吴本宏;范培格;段伟;李绍华;王利军;;利用UV-C辐射处理研究白藜芦醇在葡萄器官或组织中的积累和运输[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吕秋军;温利青;陈振花;郭绍明;叶棋浓;任建平;;白藜芦醇的雌活性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陈明亮;张桂英;李吉;简丹;谢红付;陈翔;;白藜芦醇对UVA辐射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NOS表达的影响[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廖章萍;邹逢琳;尹淑华;汤蕾;刘丹;何明;;C1-参与白藜芦醇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新方法可分离出大量白藜芦醇[N];科技日报;2011年

2 王迪;白藜芦醇渐入补充剂行业法眼[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邹永;风中把盏 笑谈白藜芦醇[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张中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脑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张中桥;藜芦醇具有脑保护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白藜芦醇的生物学作用研讨会在京举行[N];北京科技报;2002年

7 周为华;白藜芦醇有抗艾滋病病毒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记者 李志峰 通信员 柏昌云;国内最大白藜芦醇生产线黔江投产[N];重庆日报;2010年

9 吴一福 苏玉军;白藜芦醇可诱导胃癌细胞脱落凋亡[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张中桥;白藜芦醇可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升;白藜芦醇对恶性黑素瘤抗癌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舒晓宏;白藜芦醇在原发性脑肿瘤中的代谢特点、活性形式、作用靶点及其与抗癌效果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徐强;高糖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彭晓琳;白藜芦醇数据库建立、深圳居民摄入量评估及生物效应、代谢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敦洁宁;5-氟尿嘧啶联合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吴翠霞;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张瑶;白藜芦醇对宫颈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翟吉良;白藜芦醇对兔激素性骨坏死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温东海;白藜芦醇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廖章萍;白藜芦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俊伟;白藜芦醇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闻剑飞;补充白藜芦醇对小鼠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莉莉;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虎杖中白藜芦醇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孔晓霞;白藜芦醇对大鼠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张瑞;白藜芦醇抗真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贾美玲;浆果类水果生物活性成分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硕;白藜芦醇和木樨草素对小鼠乳腺癌的抗转移作用[D];河南大学;2010年

8 赵赛;白藜芦醇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孟德萍;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的毒性作用及WM239与HUVEC共培养体系中N-cadherin磷酸化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2年

10 赵康;桑椹中白藜芦醇及其苷的含量和光稳定性研究及MaPAL基因的克隆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2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582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6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