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特应性斑贴试验方法学的英文文献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2 06:03

  本文选题:斑贴试验 切入点:特应性 出处:《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特应性斑贴试验(atopic patch test,APT)应用现状,强调其临床价值。方法:整理有关APT方法学的英文文献114篇,对疾病种类、变应原、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部位、斑试器选择、封闭时间、判读时间、判读标准和试验前皮肤处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APT主要用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诊断,所有统计文献涉及APT诊断AD的共84篇,占统计文献的73.7%;APT食物变应原中牛奶、鸡蛋、小麦、大豆最常见,涉及的文献分别占统计文献的45.6%,38.6%,29.8%和20.2%。各种变应原对应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而阳性率、灵敏度、变异度较大。多数文献选择背部作为受试部位,变应原置于12mm芬兰小室,敷贴48 h,根据欧洲特应性皮炎工作小组(ETFAD)标准判读。结论:APT、在食入及吸入性过敏原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目前应用比较混乱,仍需不断实践推广其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atropic patch test (APT) and to emphasize its clinical value. Methods: 114 articles about APT methodology were collected, and the disease types, allergens, positive rat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analyze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site of test, spot tester selection, blocking time, interpretation time, interpretation criteria and skin treatment before the test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apt was main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atopic dermatitis (AD). All the statistical documents involved 84 articles of APT diagnosis of AD, accounting for 73.7% of the statistical literature. Milk, eggs, wheat and soybeans were the most common allergens in the statistical literature.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higher, but the positive rate, sensitivity and variability were higher. Most literatures chose the back as the site of the test, and the allergen was placed in the Finnish chamber of 12mm. Application for 48 hours,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atopic Dermatitis (ETFAD) standard. Conclusion: APT has a high clinical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ngestion and inhalation-related allergen diseases, but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is rather confused. It still needs to continue to practice and popularize its application value.
【作者单位】: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安徽医科大学上海皮肤病临床学院;
【分类号】:R75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封东进;方代华;朱梅;张瑞锋;王光猛;;21例奶蛋白过敏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治方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31期

2 李兴永;王巍;孙宏治;杨平常;刘志刚;;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年07期

3 王兰;李东宁;孙健;闫铁夫;王莉丽;杜红阳;;特应性皮炎102例食物特应性斑贴试验结果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年04期

4 王兰;李东宁;孙健;闫铁夫;王莉丽;杜红阳;;特应性皮炎常见食物过敏原的特应性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娅娜;哮喘儿童中止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原因及现状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2 温小丽;皮肤点刺试验在婴儿食物过敏中诊断价值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其林;特应性皮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2年05期

2 陈育智,王红玉,王海俊,马煜,李硕,赵京,钟南山,黄永坚,霍泰辉,赖其伟;中国儿童呼吸道及特应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03期

3 张智华;儿童早期特应性疾病的研究[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年01期

4 Onguchi T.;Dogru M.;Okada N.;安胜;;特应性角膜结膜炎的首发时间对泪液功能和眼表征象的影响[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Z1期

5 张海邻;陈志敏;;卫生学假说和特应性疾病[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04期

6 祝青;刁庆春;白晋;;特应性皮炎瘙痒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6期

7 吴静;臧艳;刘业海;;儿童睡眠呼吸障碍和特应性疾病问卷调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年05期

8 Sibbald B ,鄢践 ,焦艳;特应性的遗传基础[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3年03期

9 孟凡信;发生特应性疾病的儿童早期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5年05期

10 郝飞;;把握“特应性”涵义及其在皮炎湿疹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彩霞;齐晓怡;;对特应性皮炎瘙痒的治疗[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唐先发;张学军;;特应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郝飞;;把握“特应性”与“非特应性”含义在皮炎湿疹诊断中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唐先发;张学军;;特应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玉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诱发特应性疾病的主要机制[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戴荷莲;孙碧雄;杭晶卿;吴玉新;周春平;张洪熹;;华东区域健康人群特应性状况初步调查[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陈奕;张扬;;特应性疾病的患病状况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向娟;王华;肖异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31与儿童特应性皮炎瘙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郑湘瑞;;中医药调整特应性素质症状和免疫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海邻;陈志敏;包其郁;倪丽艳;李昌崇;;CD14基因多态性和儿童特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冯立中;学龄儿童为何鼾声阵阵[N];健康报;2011年

2 ;哮喘与遗传[N];大众卫生报;2000年

3 惠中;哮喘患儿夏季防“冷”[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先发;特应性疾病共同易感位点及其交互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向娟;IL-31与特应性皮炎瘙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张海邻;TLR4和CD14基因多态性和儿童特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黄寒;RMPP患儿BALF中喘息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远期肺功能随访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秀华;特应性和非特应性哮喘患儿IL-10和ET-1测定及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5 孙盈建;脐血IgE水平与婴儿特应性疾病关系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7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47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a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