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医科大学》 2013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尚战芳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脑白质弥散异常,来探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白质局部微观结构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方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人,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人,运用Siemens Trio3.0T磁共振进行影像学扫描来采集脑弥散张量成像数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脑认知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行设计的DTI自动处理软件PANDA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组内各个被试的数据进行基于白质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并计算出每个被试各个参数值。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被试间的脑白质各弥散指标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并将脑白质扩散属性的改变与疼痛评分(VAS评分)、病程及等指标作相关分析,从而探索PHN患者脑白质扩散发生异常的内在临床变化规律。 结果:基于全脑白质骨架的平均弥散参数统计结果显示:PHN患者脑白质的弥散属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HN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参数FA值(p=0.646)、λ_1(p=0.871)、λ_(23)(p=0.837)和MD(p=0.899)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局部脑白质中参数FA和λ1的值显著减小的脑区主要有: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Ⅰ)、双侧枕叶、双侧岛叶、双侧小脑,左侧胼胝体、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次级躯体感觉皮层、左侧眶额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丘脑、右侧穹窿、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及右侧杏仁核、右侧穹窿等(差异显著P0.05,未经FWE校正)。 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FA(p=0.002,R=-0.935)值、λ_1(p=0.003, R=-0.921)值的变化与病程呈高度正相关。疼痛评分(VAS)与病程(p=0.166)及FA(p=0.234)、λ_1(p=0.243)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差异显著p0.05). 结论:PHN患者存在局部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异常,这些变化与病程的长短呈高度的正相关,涉及疼痛的内侧系统与外侧系统脑区,诸如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Ⅰ)、双侧岛叶、左侧胼胝体、左侧眶额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丘脑、左侧额上回及右侧额中回等重要脑区白质可能参与PHN的发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2.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鸿健;高永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2年16期
2 孙钱,涂会引,万有;异位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关系[J];生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3 晏妮;李潇寒;程祺;严进;倪鑫;孙继虎;;瞬时外向钾电流的降低介导了慢性压迫背根神经节细胞兴奋性的升高[J];生理学报;2007年02期
4 陈晓虹,蔺慕会,王玉洁,陶旭;脑卒中后疼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2期
5 高崇荣;;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与机制[J];现代医院;2009年02期
6 谢文强;李伟彦;;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年08期
7 周衡;张星虎;;多发性硬化性疼痛发生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年08期
8 王锦琰,罗非,韩济生;内、外侧痛觉系统——伤害性信息处理的并行通路[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3年06期
9 时霄冰;于生元;;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征宙;陶静;;42例脑卒中患者肩痛的综合康复治疗[J];福建中医药;2006年01期
2 张燕军;栗振杰;高旸;;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丘脑型感觉障碍1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3 李晓宁;张晨红;张秀娟;;甲钴胺、通心络和英太青联合治疗丘脑痛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2年11期
4 王微微;张明;王渊;金晨望;闫斌;麻少辉;;脑内5-HT参与SⅠ及SⅡ脑区痛觉调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英文)[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5 陆建虎;;卒中后肩痛的机理研究和康复治疗进展[J];中医学报;2012年05期
6 路明;朱志强;;丘脑痛疗法概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5期
7 农文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J];内科;2012年04期
8 陈秀道;王发明;庞伟茂;;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卒中后丘脑痛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3年03期
9 沈连丽;;伸筋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5例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年03期
10 陈星玲;宋世兰;杨建平;魏武洪;陈晓玉;周甜甜;雷山川;;心理疗法在神经阻滞治疗在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疗效分析[J];激光杂志;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冉然;背根神经节GABA_A受体调控对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曹发乐;持续性伤害诱导的大鼠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突触可塑性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杨桐伟;ERK与NO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痛觉信号传递中的交互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文磊;新芋螺毒素SO-3镇痛作用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5 宋雪松;ERK-CREB信号传导通路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与维持[D];吉林大学;2007年
6 韩重阳;与疾病相关的离子通道表达和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傅小云;fMRI用于伤害性刺激加工网络的可视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高玉杰;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动态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李建宁;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自发放电产生机制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焕兵;K_ATP通道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所致痛觉超敏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夏辉;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在骨癌痛大鼠痛觉超敏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康海琼;慢性压迫后大鼠背根神经节上TRAAK通道mRNA表达的改变[D];山东大学;2006年
4 黄小玉;局麻药长时间阻滞外周神经对神经源性疼痛发生过程中背根神经节内GAP-43表达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7年
5 张莹;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范式与方法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孙贺东;一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家系的SCN9A基因突变检测与排除定位[D];中南大学;2008年
7 陈国珍;温针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后肩痛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8 王策;电刺激隐神经对大鼠扣带回前部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谭家祺;兔坐骨神经电损伤后背根神经节钠钾离子通道表达变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李琳;一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斌;戴永江;林岷格;曾慧明;;心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8年09期
2 李颂,杨勇,王云,徐哲,卜定方,涂平,朱学骏;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家系SCN9A基因突变[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02期
3 倪朝民;脑卒中患者的肩部问题[J];现代康复;2000年04期
4 孙强三,王晓红,郭志芹,王蓓;偏瘫肩痛致因研究进展[J];现代康复;2001年23期
5 刘燕妮;姬子卿;刘东风;白荣山;孙秀芳;王东阳;;130例脑出血超早期的临床与CT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爱云,潭淑桃;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白质营养不良2例报告[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4年01期
2 张国君,徐文;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家系调查[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汪长胜,霍正禄,杨瑞和;脑白质选择性缺血损伤的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6期
4 杨洋;;用PC机处理磁共振弥散张量数据示踪三维脑白质纤维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王磊;李训栋;聂书君;于春水;童忠勇;童隆正;;多发性硬化患者脑白质微观病变的纹理特征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6年04期
6 何杰;刘怀军;黄勃源;池琛;;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成像的定量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黄进;谢昌林;宋立军;王玮;魏经国;秦越;;脑灰质异位症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6期
8 汪延明;田建明;肖作平;赵修义;居小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人脑正常ADCav值的测量及定量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年05期
9 吴婷;张颖冬;;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李建华;陈刚;;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诊断[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娜;杜万良;张巍;袁云;吴烨;;脑白质型Leigh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亮;李坤成;张新卿;龚高浪;;早期Alzheimer病脑白质微结构损害:基于体素的全脑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3 孟祥武;唐洲平;唐荣华;陈兴泳;谢学微;胡伟;李在望;;实验性脑出血血肿灶周脑白质超微结构观察[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雪宁;张云亭;;正常老年人脑白质结构的DT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蒋国平;高建平;江观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样细胞对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白质结构的重塑[A];2007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蒋国平;高建平;马岳峰;江观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样细胞对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白质结构的重塑[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石晶;姚裕家;李晋辉;李德渊;;AMPA受体亚单位GluR2和钙离子在PV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楼海燕;许顺良;张敏鸣;张景峰;;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磁共振波谱表现分析[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何宗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及CT诊断[A];第十三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孟祥辉;周定标;许百男;余新光;李冲;尚爱加;周涛;佟怀宇;张远征;魏少波;乔广宇;孙正辉;姜燕;安维民;马林;;弥散张量及BOLD功能核磁成像在神经导航手术中的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杨孝文;[N];北京科技报;2006年
2 任秋凌;[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杜巍巍;[N];健康时报;2006年
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熊晖 秦炯;[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王雪飞 李水根;[N];健康报;2006年
6 张田勘;[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熊昌彪;[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齐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9 记者 何德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许敏谦 宁习源;[N];广东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宁;正常老年脑及脑白质疏松脑白质结构的DT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2 倪红艳;正常老年人和阿尔茨海默病人脑白质改变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郝以辉;精神分裂症患者同胞对脑白质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王丽雁;P2X_7受体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表达、功能效应及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5 赵修义;MR扩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6 胡勇;别嘌呤醇和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梁晓春;SCA3/MJD的磁共振成像系列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李亚迪;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MRI结构与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曹发乐;持续性伤害诱导的大鼠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突触可塑性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战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满玉红;甲基维生素B_(12)治疗大鼠反复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白质损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凌雪英;正常成人和老年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DTI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赵欣;基于扩散张量的脑白质内神经纤维的重建算法[D];天津大学;2004年
5 陈穗芬;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视化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6 刘淑宝;DISC1在脑白质发育中的表达及其在胶质细胞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7 安晶慧;LPS致早期新生鼠脑白质损伤中TLR4、TNF-α表达及倍他米松的保护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陈对梅;射击运动员脑白质微结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李志超;脑出血CT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10 张琳;晚发抑郁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7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