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致敏相关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特应性皮炎的关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变应致敏相关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特应性皮炎的关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医科大学》 2014年
变应致敏相关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特应性皮炎的关联性研究
蒋小云
【摘要】: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s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小、易复发,且常先后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食物过敏及血清IgE增高等异位性疾病。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已完成的大量人群、家系及双生子研究均表明遗传素质是构成AD易感性的主要因素。近年国外有研究发现一些与哮喘、AR及过敏疾病的相关易感位点,而AD患者往往伴发哮喘、AR等变应致敏性疾病,因此有必要研究变应致敏易感位点与AD的相关性。为发现AD等过敏素质易感人群、目标基因、风险评估、临床诊断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本研究对选取曾经被报道与变应致敏相关的10个易感位点和2个国外报道的与AD相关易感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应用Sequenom基因分型平台对其基因分型后,我们对临床表型包括发病年龄、家族异位史、病情严重程度的SCORAD评分、伴发哮喘、伴发AR、血清总IgE水平等进行基因型-临床表型分析,寻找AD以及不同临床表型的的风险位点和基因,为AD的发病机制和疾病预测打下理论基础。 方法1.选取国外报道与哮喘、AR等变应致敏性疾病相关的10个SNPs和与AD发病相关且未在中国汉族人群验证的2个SNPs。将以上两部分筛选出来的位点在3013例AD患者和5483个正常对照中应用Sequenom基因分型平台进行验证,病例与对照组在种族和地域上达到匹配,然后对分型结果进行等位基因分布分析;2.我们对病例临床资料发病年龄、家族异位史、病情严重程度的SCORAD评分、伴发哮喘、伴发AR、血清总IgE水平等进行分层,对验证结果采用PLINK1.07进行病例与对照及伴发表型与不伴发表型间的基因型-表型分析,探讨每个位点及其等位基因与疾病临床表型的关系,最终确定风险基因型。 结果1.11个SNPs中发现三个SNP位点与AD在统计学上达到相关性,分别是日本报道与AD相关基因CYP24A1/PFDN4(20q13)位点rs16999165(P=0.0186;OR=0.922)、与哮喘、AR等变应致敏性疾病相关基因TSLP(5q22.1)SNP rs1837253(P=0.0352;OR=0.936)、曾报道与AD伴银屑病和哮喘相关基因RAD50/IL13(5q31.1)rs2158177(P=0.0428;OR=1.09)。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表型分析表明rs1837253与AD临床表型存在相关性,而另外两个点无特殊有意义发现。2. rs1837253等位基因与AD的临床表型相关:(1)AD伴掌纹症:伴掌纹症与不伴掌纹症间比较P=0.003、伴掌纹症与正常对照比较P=4.50E-05、不伴掌纹症与对照比较P=0.107;(2)疾病严重程度:轻中度与重度间比较P=0.013、重度与正常对照比较P=9.62E-05、轻中度与对照比较P=0.202;(3)AD伴AR:伴AR与不伴AR间比较P=0.001、伴AR与正常对照比较P=0.170、不伴AR与对照比较P=0.035。3.rs1837253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1)AD伴掌纹症,,rs1837253的CC基因型在AD伴掌纹症和AD不伴掌纹症患者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CC=2.92E-04,OR=0.56);(2)疾病的严重程度,SNP rs1837253CC基因型在重度患者与轻中度患者间比较达统计学显著水平(PCC=0.01,OR=0.723)。(3)AD伴AR,CC基因型在AD伴AR与不伴AR间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CC=0.054,OR=0.854)。 结论(1)变应致敏相关位点在AD患者人群中验证有阳性发现,进一步证实特应性皮炎与其他特应性疾病发病存在共同机制; (2)TSLP不仅与哮喘和AR发病相关,可能也是AD的易感基因,并且rs1837253与以下3个临床表型相关:①rs1837253与AD伴发掌纹症表型显著相关,且确定CC基因型对该表型的发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②此位点也与疾病临床表型AD伴AR相关,但未能发现显著的保护或风险基因型;③SNP rs1837253还与AD严重程度相关,其基因型CC可能与该临床表型相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58.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恒,尤立平,刘永生,颜艳,陈昆;我国10城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现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青;罗海燕;常燕群;;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2 董德昌;;乙氧苯柳胺软膏对小儿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04期
3 刘燕南;何雯;李碧桃;俞璨;蒋丽仙;张丽;;42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通过母亲膳食干预改善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3期
4 叶钊;钱燕;姜赛芝;毛翔宇;谢思明;王光演;;2009年温州医学院学生中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0年11期
5 汤海玲;胡斌;;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06期
6 高爽;陈虎;;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6年05期
7 钱秋芳;丁惠玲;;儿童特应性皮炎血过敏原检测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8年06期
8 王福喜;刘江波;张书岭;;婴儿湿疹的食物不耐受检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年01期
9 金岩;张丽颖;;国内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回归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刘源;叶秋华;陈加媛;贺勤;王亚美;魏凯峰;陆平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颖;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的两个新分子CRL2和CLM的克隆与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欣;健脾渗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廖勇梅;培土清心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理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刘炽;清心培土法对特应性皮炎患者IL-2/TNF-α及其受体的影响和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吕志荣;特应性皮炎的综合高通量研究:通过OMICS手段探讨疾病的核心蛋白与生物标志物[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6 郭亚南;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7 莫秀梅;培土清心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多维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迟慧彦;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9 赵一丁;镇心安神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访疗效分析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10 官静;IL-21与STAT3在哮喘小鼠肺组织的表达及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晓文;特应性皮炎中医证候分布和证候要素的探索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丁常清;润肤消炎洗剂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邵莉梅;汉族人391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裴小平;1030例汉族儿童异位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与总IgE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存涛;中国南北方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患病率的差异[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赵清;2-14岁特应性皮炎患儿中医体质分类及辨证分型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加林;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南美白对虾过敏原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高爽;树突状细胞介导CTL对不同白血病细胞杀伤效应比较[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9 高冬;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10 王敏华;特应性皮炎患者抗马拉色菌、白假丝酵母菌特异性IgE抗体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顾恒;异位性皮炎的流行病学及有关因素[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年05期
2 魏明辉,余碧娥,康克非,田润梅;423例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的预后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1期
3 顾恒,陈祥生,陈崑,颜艳,曹宁校,邵长庚,叶干运,金泓,陈秀琴;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4期
4 顾恒,颜艳,陈崑,陈祥生,曹宁校,邵长庚,叶干运;我国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碧娥;成人期特应性皮炎临床的动态分析[J];中国医刊;1999年07期
2 ;神经、精神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0年05期
3 顾恒!210042南京,颜艳!210042南京,孙晓慧;伊曲康唑治疗特应性皮炎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4期
4 赵信;婴儿脂溢性皮炎与特应性皮炎是否为同一种疾病的临床异型?[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5 宁晓红,陈涛;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期特应性皮炎84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4年04期
6 张静,李凌江,文海泉;精神应激与特应性皮炎[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4期
7 菲琳;;中草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有效[J];国外医学情报;1993年03期
8 程兆忠,刘忠强,李德宸,秦智芬;伴有特应性皮炎的哮喘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sIL-2R水平的研究[J];山东医药;1999年20期
9 顾恒;特应性皮炎的免疫疗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3期
10 周云龙;接种卡介苗致特应性皮炎加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峻岭;;细菌性超抗原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刘玉峰;;特应性皮炎的防治[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卉;石梅;陶建凤;祁怀山;干皆诚;姜嬡芳;梁键莹;杨丽萍;余红;陈洁;庄寅;闫明;郭一峰;顾艳;余霞;冯晓博;姚志荣;;上海新华医院909例特应性皮炎临床资料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海莉;陈达灿;;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药治疗[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汤建萍;;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130例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刘强;薛慧;王志;;398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IgE检测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7 申春平;邢环;马琳;;15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生活质量调查研究[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邢嬛;熊珍谊;;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汤建萍;树叶;张丹;曾迎红;周斌;;432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特异性IgE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邢嬛;熊珍谊;;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洁 通讯员 周建跃 温红蕾;[N];湖北日报;2009年
2 张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段素芳;[N];中国食品报;2009年
4 记者 冯立中;[N];健康报;2011年
5 冯立中 记者 吴长锋;[N];科技日报;2011年
6 黑龙江双鸭山饶河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崔晓冬;[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晓艳;[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李其林;[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马培奇;[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记者 徐述湘;[N];中国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娜;龙牡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2 赵一丁;镇心安神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访疗效分析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3 郭亚南;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文杰;特应性皮炎中医辨证分型与HLA-DR基因的相关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王欣;健脾渗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刘炽;清心培土法对特应性皮炎患者IL-2/TNF-α及其受体的影响和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廖勇梅;培土清心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理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刘文静;培土清心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CC亚族趋化因子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李扬;中国汉族人特应性皮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马蕾;特应性皮炎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丝聚合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存涛;中国南北方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患病率的差异[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李冬梅;儿童期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锌变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莉梅;298例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特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4 邵莉梅;汉族人391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闫玉丹;刺络泻血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梁慕芝;特应性皮炎患儿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赖沙;患者教育在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唐萍;保湿润肤剂对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的作用及安全性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加林;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南美白对虾过敏原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10 张秀钦;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致病真菌定植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变应致敏相关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特应性皮炎的关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8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