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的丙酸杆菌耐药性分析
本文选题:丙酸杆菌 + 痤疮 ; 参考:《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年02期
【摘要】:目的观察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方法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厌氧培养获得分离株,经革兰染色、16S rRNA和23S rRNA测序等方法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84株丙酸杆菌,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的棒状杆菌。所有分离株16S rRNA和23S rRNA扩增序列Blast结果显示:72株与Genbank中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16S 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8%~100%的同源性,12株与Genbank中贪婪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vidum,P.avidum)16S 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84株分离株中,所有菌株对四环素敏感,MIC值在0.016~0.50μg/mL间。29株(34.52%)对红霉素耐药,均为高度耐药(MIC256μg/mL);其余55株对红霉素敏感(MIC值0.016~0.38μg/mL)。P.acnes和P.avidum中红霉素耐药株分别为19株(26.39%)、10株(83.33%)。结论武汉地区痤疮患者携带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四环素均敏感。该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rug sensitivity of Propionibacterium to erythromycin and tetracycline. Methods Propionibacterium propionate was isolated from the skin lesions of acne patients. The isolates were isolated by anaerobic cultur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solates to erythromycin and tetracycline was detected by E-test method and identified by 16s rRNA and 23s rRNA sequencing. Results A total of 84 strains of Propionibacterium propionate were isolated. Gram-positive corynebacterium could be detected by Gram staining. All isolates were amplified by 16s rRNA and 23s rRNA. The results of Blas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quences of 16s rRNA and 23s rRNA o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ae in Genbank were 98% 100% homology of 12 strains, and 99% of 100% homology with the sequences of P.avidum16s rRNA and 23s rRNA in Genbank. Sex. 84 isolates, The MIC values of all strains to tetracycline ranged from 0.016 to 0.50 渭 g/mL. 29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erythromycin, all of them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erythromycin, and the remaining 55 strains to erythromycin sensitive to erythromycin were 0.016 ~ 0.38 渭 g/mL).P.acnes and 19 strains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in P.avidum,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ropionibacterium propionate carried by acne patients in Wuhan has high resistance to erythromycin and is sensitive to tetracycline. The results of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can guide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
【作者单位】: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湖南中医药大学;
【基金】:湖北省感染性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项基金(2009BCC11)
【分类号】:R758.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顺碧,周承明,贺德惠;复方红霉素霜加穴位按摩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2 刘亚昆;;武汉地区肺炎链球菌的红霉素耐药性分析及血清分型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3 李万华;张泓;孔菁;王春;孙燕;;葡萄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年05期
4 翟伟宇;吴春英;张淑梅;王丽荣;;甲己霜的研制及其对痤疮和酒渣鼻的治疗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5 张国强;王文氢;康瑞花;王曙霞;王正想;高顺强;;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5期
6 陈颖;宋明胜;周建党;李翔;漆涌;;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诱导性耐药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7 潘玲;罗红霉素、红霉素凝胶治疗痤疮61例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年20期
8 张战胜;胸腺素注射液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4年20期
9 张凤清,艾蕾,乔桂芝;综合疗法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年04期
10 胡亚莹,蔡正坤;百多帮等联合治疗1例久治未愈的聚合型痤疮[J];皮肤病与性病;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卢军;;基层医院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性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肖强;苑凯华;程飚;余文林;齐向东;曾东;张斌;李勤;;2940nm铒点阵激光治疗亚洲人痤疮疤痕:初步研究[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云霞;;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痤疮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肖强;苑凯华;程飚;余文林;齐向东;曾东;张斌;李勤;;2940nm铒点阵激光治疗亚洲人痤疮疤痕: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孙恒寿;陈晓玲;;淋病萘瑟氏菌的耐药性分析[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余昌华;;自制痤疮膏治疗痤疮34例临床观察[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涂彩霞;;痤疮的诱发因素及光疗法[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刘丽红;樊昕;王聪敏;姚美华;杨蓉娅;;560nm强脉冲光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疗效分析[A];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丽红;樊昕;王聪敏;姚美华;杨蓉娅;;560nm强脉冲光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疗效分析[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新钰;;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疗效观察[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楚然;痤疮的忌口与食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蓝天;把痤疮“吃掉”[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代巧;痤疮能自愈[N];保健时报;2004年
4 主任医师:任晓亮;患有严重的痤疮该咋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5 曹元成;痤疮的中医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王孝容;使用红霉素要注意哪些[N];家庭医生报;2006年
7 董兴华;牲畜烂蹄 涂红霉素[N];山西科技报;2002年
8 龙安民;红霉素不宜与哪些药“搭档”[N];大众卫生报;2007年
9 无锡市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 陆基宗;饭后两小时再服红霉素[N];健康时报;2006年
10 罗宏德;揭开牛皮癣痤疮不能根治的奥秘[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梅华;红霉素对香烟刺激的人巨噬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核因子-κB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孙明霞;CYP21A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痤疮的关联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刘寒;红霉素促进胃动力的中枢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孔繁德;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及其耐药性分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红岩;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林秀梅;甲基莲心碱、红霉素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机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严娟娟;HERG离子通道抑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美君;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法治疗痤疮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祝霞;强脉冲光结合氨基乙酰丙酸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锐霞;痤疮的四种证型的客观化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郭琴;寻常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概况及导师治疗经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田黎明;性激素水平、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湖北地区痤疮患者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6 程杨;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文献整理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黄萌;中药汽疗治疗胸背部痤疮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8 林玲;痤疮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其与IL-8、TNF-α的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任晓红;火把花根片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10 李玲;外用维A酸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循证医学)[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35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93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