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银屑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HaCaT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8 14:04

  本文关键词:银屑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HaCaT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医科大学》 2015年

银屑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HaCaT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王建华  

【摘要】: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银屑病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皮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通过研究银屑病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皮肤MSCs对Ha Ca T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明确银屑病患者皮损MSCs对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凋亡的作用,从而为银屑病患者皮损KC的异常凋亡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揭示银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1.分别取自我院整形科和泌尿外科手术切除的多余的新鲜皮肤组织和皮肤科门诊临床上已确诊的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组织各8份,在体外无菌条件下进行真、表皮分离,培养真皮MSCs;2.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CD73、CD90、CD105、HLA-DR进行检测;3.多向诱导分化及分化细胞的鉴定;4.将银屑病患者组皮损及正常对照组皮肤的第5代MSCs分别与Ha Ca T细胞共培养,并设对照进行Ha Ca T细胞单独培养,采用实时动态细胞分析法检测Ha Ca T细胞的增殖曲线;5.三组细胞培养72 h后,在流式细胞仪上利用Annexin-V/PI试剂盒分别检测三组Ha Ca T细胞的凋亡率;6.银屑病患者组皮损及正常对照组皮肤MSCs对Ha Ca T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及SNK检测;7.银屑病患者组Ha Ca T细胞的凋亡率与本病的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银屑病患者组皮损和正常对照组皮肤MSCs的细胞形态相似,呈细长梭形;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抗原,结果显示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73、CD90、CD105呈高表达,而CD34、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3.用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三种不同的诱导体系可将MSCs诱导分化为三种相应的细胞;4.实时动态细胞分析法检测3组Ha Ca T细胞的增殖曲线在32~60h后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5.共培养结果为:银屑病患者组Ha Ca T细胞凋亡率为(37.19±15.35)%,正常对照组Ha Ca T细胞凋亡率为(75.44±9.08)%,显示了银屑病患者组皮损及正常对照组皮肤MSCs均具有诱导或者抑制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p0.05);6.两组相比,银屑病患者组皮损MSCs诱导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减弱或抑制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加(p0.05);7.银屑病患者组Ha Ca T细胞凋亡率与本病的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成功的在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了银屑病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MSCs,进一步加强了培养MSCs方法的可靠性及有效性;2.银屑病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MSCs均具有诱导或者抑制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3.银屑病患者皮损MSCs诱导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与正常人皮肤MSCs相比明显减弱或者抑制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与正常人皮肤MSCs相比明显增加,表明银屑病患者皮损MSCs可能诱导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减弱或者抑制Ha Ca T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加,进一步揭示了银屑病患者皮损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皮损MSCs诱导KC凋亡的能力减弱或者抑制KC凋亡的能力增加导致的,从而使皮损表皮异常增厚,这也可能是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8.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正中;张学军;杨森;眭维耻;;银屑病与细胞凋亡[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2 张峻岭,张理涛,陈学荣,殷金珠;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超抗原诱发银屑病发病机理探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2期

3 许文娟;刘全忠;李燕;李颖;郑焱;罗素菊;;IL-22及IL-22 siRNA对HaC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娟;王京;贺勤;陈加媛;向丽;黄夏萌;;银屑病中Fas、FasL和穿孔素的检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年03期

2 符晓,张守华;银屑病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对血浆中cAMP和cGMP的含量影响[J];中国康复;2004年01期

3 马天;姜文成;陈洁;李斌;;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21期

4 程甘露;;清热凉血汤联合NB-UVB治疗点滴状银屑病36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17期

5 许文娟;刘欣欣;罗素菊;郑焱;李燕;刘全忠;;IL-22及IL-22siRNA对HaCaT细胞分泌HB-EGF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敏;斑块型银屑病表皮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禤美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苏江维;HIF-1α和COX-2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2年

3 王彦红;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芦荟治疗机制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4 杨广智;风热血燥型银屑病发病危险因素的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孙怡;红皮病120例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6 魏红;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皮Dsg1mRNA的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董晶;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凉血消疕汤对HaCaT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8 徐艳艳;土槐消银方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王李雯;消银丸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中bcl-xL及VEGF表达的影响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12年

10 胡珍;温清饮对皮肤表皮终末分化蛋白FLG表达的影响[D];川北医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琨;刘厚君;涂亚庭;;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白介素-22和S100A7,A8,A9mRNA的表达及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3期

2 张峻岭,陈学荣,殷金珠;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超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京海,金岚,吴惠琍,秦立模,朱丽芬,吴文媛,秦万章;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与银屑病疾病活动的相关性[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2 张晓红,瞿幸,周志强,牛福林,张建中;消银解毒饮对银屑病患者鳞屑白介素8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3 刘涛峰,张学军,杨森,王福喜,魏生才,陈珊宇;银屑病诱发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5期

4 张力军,杨雪琴,樊建勇,刘秀清;银屑病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6期

5 冯素英,靳培英;饮酒和银屑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4期

6 孙军红,方跃明,郑茂荣;银屑病与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7 李占国,秦社玲,张素红,张长军;整体综合思维在银屑病诊治中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00年02期

8 曹序浦;老药新用治疗银屑病[J];天津药学;2000年03期

9 陈英,智强,朱年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年04期

10 霍秀琪;银屑病治疗的进展[J];医学文选;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斌;李斌;;银屑病与肥胖新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范平;张禁;黎超;;127例长期缓解的银屑病共同点调查分析[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郑厚峰;;根据三个基因分类的银屑病临床特征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涂彩霞;齐晓怡;;银屑病治疗的整体观——生活方式和饮食[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杨雪琴;;对银屑病30年的研究和认识[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6 付翔宇;陈宏;;银屑病的危险因素(摘要)[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刚;;特殊类型银屑病的治疗[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沙海松;;陈凯教授对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银屑病中医药防治交流会暨赵炳南学术思想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9 樊建勇;杨雪琴;张力军;刘秀清;;银屑病患者血中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mRNA的测定及其意义[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潘德海;张晓艳;郑占财;刘永生;;染发剂过敏诱发银屑病8例[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成学;[N];中药报;2000年

2 牧童;[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记者严少卫;[N];健康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海霞 吴大卫 夏厦;[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郭艳丽;[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本报记者 徐亚静;[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张英栋;[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记者 顾泳;[N];解放日报;2010年

9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记者 田雅婷;[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平;银屑病激发因素的调查与防治对策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2 徐丽敏;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陈静;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LR9、IRF-7、IFN-αmRNA表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唐玲;银屑病患者朗格汉斯细胞异常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李波;银屑病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 陈小红;β-溶血性链球菌、结核分支杆菌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8 孙联文;抗银屑病相关药物及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系统中5-脂氧合酶代谢途径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9 李铀;银屑病患者心身状态研究及新医学模式的治疗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樊昕;白细胞介素18对银屑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调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军;银屑病临床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罗庆;银屑病社会心理因素调查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吉莉;银屑病患者的疾病感知和应激、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为;IL23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关联分析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5 田雅;527例银屑病住院患者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6 赵艳霞;银屑病的发病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刘爱花;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8 梁兴龙;62例银屑病住院患者回顾性临床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9 李俊丽;银屑病治疗现状及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吕艳;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血脂影响的回顾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银屑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HaCaT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6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96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