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体外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球体细胞干细胞特性观察

发布时间:2018-06-02 13:32

  本文选题:黑色素瘤 + 肿瘤干细胞 ; 参考:《山东医药》2016年19期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球体细胞的干细胞特性。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系,获得黑色素瘤球体细胞(球体组)和普通贴壁细胞(贴壁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两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细胞中的CD20、CD133。取BALB/c小鼠16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于小鼠肩胛骨处皮下分别注射球体组、贴壁组细胞各1 m L(10~4个细胞),观察并比较两组细胞致瘤能力。6周后处死小鼠,取瘤。结果 A375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后,可见小的类圆形悬浮细胞球形成并逐渐变大,球内细胞连接紧密,折光性好。球体组细胞迁移能力及细胞中CD20、CD133表达强度均高于贴壁组。注射细胞6周后,实验组小鼠均长出较大肿瘤,对照组小鼠均未见肿瘤生长。取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行HE染色,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结论体外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球体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迁移能力和致瘤能力强,高表达免疫标记CD20、CD133,恶性黑色素瘤存在肿瘤干细胞。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 cells cultured in vitro. Methods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 cell line A375 was cultured in serum-free medium and the spherical melanoma cells (spherical group) and common adherent cells (adherent group) were obtained.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was measured by Transwell chamber. CD20 and CD133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Sixteen BALB/c mice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 = 8) and control group (n = 8). The mice were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into the shoulder scapula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adherent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10 ~ 4 cells respectively. The tumorigenic a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After 6 weeks, the mice were killed and the tumor was removed. Results after A375 cells were inoculated in serum-free medium, the small round suspension cell spheres were formed and gradually enlarged, the cells in the spheres were closely connected, and the refraction was good. The cell migration ability and the expression of CD20 + CD133 in the spheric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adherent group. After 6 weeks of injection, the mic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ll developed large tumors, while the control mice did not see the tumor growth. The tumor tissu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tained with HE and diagnosed as malignant melanoma by pathology. Conclusion the cultured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 corpuscle cel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cells, strong ability of migration and tumorigenesis, high expression of CD20 and CD133. malignant melanoma has tumor stem cell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BSA14600)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大为;喉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04期

2 罗鸣云,李春智;恶性黑色素瘤1例[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3 张新东;眼角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4 李宁,张逸群,王达利,肖东英;综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价值[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许卫华,张洁,宋红杰;33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年03期

6 邓世全,兰世华;左侧髂骨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中国肿瘤临床;2001年08期

7 戴宇平,郑克立,梁月有,吴荣佩;肾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年03期

8 王笑茹,霍峰,马宏伟,陈启新;颌下腺内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1年05期

9 马良,马强;气球样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1年02期

10 郭守芳,张春华,韩红,马健,韩东,张士宁;14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亚庭;李延;陶娟;刘业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文俊;江华;林子豪;袁湘斌;赵耀忠;孙美庆;章建林;张盈帆;;足部恶性黑色素瘤21例临床分析[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俞新民;熊文;;恶性黑色素瘤3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林飞燕;谢宗宙;王泉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英;;3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罗峻;;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护理[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北京快中子治疗协作组;;快中子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初报[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洪明理;丛敏;李云生;付治锋;任家强;;恶性黑色素瘤的电镜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第十次形态科学与显微注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张海燕;;眼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晋颖;刘巍;;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应加强恶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师英强;手脚易长恶性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09年

3 编译 李勇;恶性黑色素瘤新药开发前景可期[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北京肿瘤医院 王伦;小心黑痣变成恶性黑色素瘤[N];北京日报;2005年

5 记者 何德功;诊断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新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天津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教授 邢汝维;痣与黑色素瘤易区分[N];健康时报;2007年

7 朱国旺;提高认识 规范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朱国旺;隔离肢体热灌注 改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王伦;警惕黑痣成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10 陈超;让恶性黑色素瘤原形毕露[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细丝蛋白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王玉芳;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四川大学;2004年

3 殷迪;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运载Stat3-siRNA质粒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谢小雪;不同温度热疗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5 郑东辉;载药纳米微粒对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作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国强;癌基因PPO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吴宏;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8 王永晨;Fas/FasL、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凋亡与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厚勇;恶性黑色素瘤中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癌基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韩春荣;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肿瘤微血管构筑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丽t,

本文编号:1968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968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