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粘附力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粘附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粘附力的研究
毕云斐
【摘要】: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孢子丝菌(Sporothrix)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科较常见的良性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该病不仅可引起皮肤病变,亦可导致粘膜、骨骼甚至内脏等系统性病变。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表现与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主要取决于病原真菌的数量、真菌的毒力、伤口处理方法及机体免疫力强弱等。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孢子丝菌的细胞壁成分与宿主细胞外基质蛋白之间的粘附力为致病真菌的致病毒力之一。可以粘附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包括:Ⅱ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致敏蛋白等。孢子丝菌的酵母相和菌丝相均可明显的粘附于Ⅱ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但分生孢子无明显粘附于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致敏蛋白的证据,而酵母细胞则可以粘附于纤维蛋白原。Lima等已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术证实了孢子丝菌菌丝及酵母细胞的这种粘附能力。 孢子丝菌细胞壁成分对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粘附作用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探索这种粘附力与孢子丝菌致病毒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孢子丝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目的: 通过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菌株于相应培养皿中适当温度下培养后,分别与不同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荧光的强弱可反映出致病真菌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粘附力的强弱,进而初步分析这种粘附力于菌株致病毒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60株孢子丝菌临床分离菌株(固定型30株,淋巴管型30株)在沙氏培养基上25℃室温培养2周,另外60株(固定型30株,淋巴管型30株)在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1周后转种于另一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如上方法共传代3次,将上述培养菌株制作成菌悬液,分别与纤维连接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结合,加入相应特异性抗体后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荧光染色,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强弱,根据各组的阳性率及弱阳性率进行分级,统计各组各级的例数及占总例数的比例,,最后测得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实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上25℃及脑-心浸液培养基上37℃均生长迅速。沙氏培养基3-4天即可见菌落生长,呈淡褐色或乳白色湿润、光滑、酵母样菌落。2周时菌落直径明显增大,颜色加深呈深褐色,边缘隆起,出现褶皱、绒毛样菌落;脑心浸液琼脂培养皿上1周即长出乳白色菌落,呈圆形小斑块,2周时逐渐融合成膜状。分别将不同传代时间及传代次数的酵母相菌落制作成菌悬液并涂片于光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随着传代时间延长及传代次数增加,菌丝相转化为酵母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将120株孢子丝菌分为8小组,制成菌悬液后分别与相应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根据每组的阳性率及弱阳性率进行分级,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各组各级的例数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丝相及酵母相淋巴管型与纤维连接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结合荧光的阳性率均高于固定型;但菌丝相及酵母相同型别之间分别与2种蛋白结合荧光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将孢子丝菌菌丝相转化为酵母相,随转化时间延长及转种次数增多,酵母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孢子丝菌菌丝相及酵母相淋巴管型与纤维连接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的结合能力均强于菌丝相固定型;菌丝相及酵母相同型别之间分别与2种蛋白结合荧光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江睿;陈元仲;;纤维连接蛋白在肿瘤及抗感染研究的进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刘金丽,张学军;层粘连蛋白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6期
3 陈洪晓,李中伟;孢子丝菌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4 谭静文;刘伟;万喆;李若瑜;;来自中国北方部分地区33株孢子丝菌菌株的表型和基因型鉴定[J];菌物学报;2013年02期
5 金学洙,李福秋,朱明姬,王劲风,许雪珠,王平凡,姜长友,田亚平,李季青,韩树廷;从芦苇等植物及土壤中分离孢子丝菌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5期
6 苏玲,周柔丽;层粘连蛋白受体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1994年11期
7 张静;黄怀球;薛汝增;张晓辉;冯佩英;李美荣;;温度和培养基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蔡晴;宋洋;沈永年;吕桂霞;陈伟;李珊山;刘维达;;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至酵母相转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随振玉;小蓟饮子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38例报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3期
2 蒋蔚;自拟消风汤加减治疗荨麻疹15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6期
3 韩久树;;读秒止痛疱疹膏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5期
4 李麟;;女性颜面部再发性皮炎58例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刘学公;程义壮;洪波;何瑞启;;~(90)Sr-β敷贴治疗儿童皮肤毛细血管瘤[J];安徽医学;2009年07期
6 王和;;放射治疗与带状疱疹[J];安庆医学;1998年01期
7 周辉;;托毒消痤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56例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1年08期
8 李卫红;黄芍;谭小燕;董嘉蓝;何展旺;叶萍;蔡美;;中药敷脐加保留灌肠治疗银屑病31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黄飚;裴豪;朱岚;陈铁河;蒋祥虎;葛东波;;层粘连蛋白时间分辨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7年02期
10 田黎明;胡耀华;;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囊肿型痤疮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医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利民;;斯奇康治疗扁平疣21例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利民;;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治疗石棉状糠疹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佃会;王健;单秋华;赵颖;韩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稳定期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杜仲;;白氏甲珠丸治疗带状硬皮病56例报告[A];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邴雅珺;姚明;郑惠;;除湿饮治疗老年湿热内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曹卫菊;;氯倍霜豚鼠皮肤刺激性试验研究[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玲玲;;新生儿水痘1例报告[A];玉溪市第十五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效筠;;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养血生发胶囊治疗斑秃43例[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9 何梅;郑荃;安霞;宋居才;;Q-1064nm激光联合口服妥赛敏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A];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卫红;宋居财;佟玲;谭芯;;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表皮囊肿98例疗效观察[A];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东;人胆管损伤的修复及兔胆管狭窄的预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查旭山;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HLA-DQ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胡庆柳;人发角蛋白的医学应用及其分子机理[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王金环;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障患者粘附造血相关因素CD58、CD11b、Ln、IL-12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唐桦;AQP3在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皮肤组织及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D];中南大学;2008年
6 吴原;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生长锥相关蛋白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7 商刚;针药并用联合自体表皮移植与光照治疗白癜风荧光光谱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李鹏程;1.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预制尿道的实验研究 2.微粒粘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耦合局部皮瓣再造尿道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赵庆利;蔡瑞康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瘢痕疙瘩辨体—辨病—辨证分析与中药外治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10 刘平;皮肤病和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定位与突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相君;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研究及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4水平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朱小霞;Toll样受体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D];浙江大学;2010年
3 詹旭;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StLAC在黑色素合成中的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鑫;玉米大斑病菌StPKS基因与黑色素合成及致病性的关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媛媛;伊曲康唑与碘化钾治疗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青玲;伊曲康唑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113例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1年
7 朴珉贞;电针对豚鼠银屑病模型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鹿见香;祛银颗粒对KGF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及分泌TNF-α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罗腾芳;刺络拔罐法对慢性湿疹患者瘙痒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林佩萍;2010澳门青少年性观念和性病、艾滋病知识调查[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青云,周柔丽;层粘连蛋白受体的人工移植及其在小鼠Lewis肺癌实验性转移中之作用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1年09期
2 杨鑫;李福秋;郑永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型鉴定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5期
3 张青云,周柔丽;层粘连蛋白受体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4 张青云,周柔丽,张昌颖;糖肽对小鼠Lewis肺癌实验性转移作用的初步病理观察[J];生物化学杂志;1991年06期
5 吴勇,陈元仲,吕联煌;纤维连接蛋白对内毒素血症小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年06期
6 李鹤玉,宋军,张岩,芦玉娟,赵晓洋,闫哈一,谢珍珍,杨敬源,韩志丽,韦南,苏克刚,杨恭慧;黑龙江省肇东地区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6期
7 金学洙,李福秋,姜平,王平凡,张民夫,姜日花,佟继德;孢子丝菌病142例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年05期
8 王晓慧,冀朝辉,李若瑜;种特异性引物鉴定申克孢子丝菌[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红;李钟洙;;皮肤型孢子丝菌病2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6年09期
2 谭静文;刘伟;万喆;李若瑜;;来自中国北方部分地区33株孢子丝菌菌株的表型和基因型鉴定[J];菌物学报;2013年02期
3 张金芝,赵谦;碘离子导入治疗孢子丝菌皮肤病[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何其生;孢子丝菌面部感染1例报告[J];口腔医学;1996年03期
5 金学洙,李福秋,朱明姬,王劲风,许雪珠,王平凡,姜长友,田亚平,李季青,韩树廷;从芦苇等植物及土壤中分离孢子丝菌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5期
6 Ting-ting LIU;Ke ZHANG;Xun ZHOU;;中国地区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鉴定(英文)[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4年01期
7 谭昇顺;;用孢子丝菌抗原滤液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7年04期
8 唐书谦,叶庆佾,钟白玉;孢子丝菌病人血清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9 栗玉珍,宋维芳,姚军英,崔昌益,姚福琦,苏娥;琼脂移植法对孢子丝菌寄生形态的研究[J];黑龙江医学;1997年09期
10 张民夫;张亚芹;姜萍;段正芳;杨国际;;从芦苇中分离孢子丝菌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晓明;于晓红;谭雪晶;崔春华;林熙然;;播散性皮肤型孢子丝菌病一例报告[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杨鑫;李福秋;;孢子丝菌检测的现状与展望[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谭静文;刘伟;万喆;李若瑜;;33株孢子丝菌菌株的表型和基因型鉴定[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4 周汛;;我国孢子丝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原英;朱任媛;陈民钧;马依努尔;;回顾孢子丝菌检验方法 提高丝状真菌诊断水平[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刘晓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皮损中的孢子丝菌[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劲风;上ノ土;高原正和;古江增隆;梶原英子;;人巨噬细胞对孢子丝菌菌落形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振颖;刘晓明;;应用特异性引物S2-R2检测石蜡切片中的孢子丝菌[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福秋;;No对孢子丝菌生长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士德;[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彬彬;组氨酸激酶DRK1在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及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抗小鼠孢子丝菌感染机制的初探[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2 张振颖;孢子丝菌双相转换过程中形态学、蛋白表达图谱及DRK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婷婷;中国地区临床孢子丝菌的系统发育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2 张振颖;利用核糖体基因进行孢子丝菌种内分型及一株播散型孢子丝菌的基因鉴定[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3 石滢;不同地区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孙田;用于诊断孢子丝菌病的特异性探针和引物的筛选及孢子丝菌基因分型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毕云斐;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粘附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吕莎;吉林省扶余地区35例儿童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的基因鉴定[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东;利用特异性S2-R2引物鉴定动物组织、人石蜡切片和临床皮损中的孢子丝菌[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粘附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0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