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Id1在血管瘤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12 02:52
【摘要】:血管瘤是发生于婴幼儿的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主要由紊乱的血管和大量不成熟的内皮细胞组成。发病率高达10~12%,严重影响患儿容貌、受累器官的功能、心理健康等,现代医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该病进行早期治疗。但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治疗效果整体上差强人意。 Id(DNA结合抑制因子/分化抑制因子)属于转录调节因子家族,它通过作用于多种信号传导而抑制细胞分化,促进增生和转移,在细胞恶变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哺乳动物细胞含4种Id因子(Id1、Id2、Id3、Id4),这些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节过程,包括细胞发育、成熟、生长、分化和凋亡等,其中Id1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Id1通过抑制细胞分化,推进细胞周期进程、诱导细胞增殖、抑制衰老、诱导侵袭、参与肿瘤性血管新生而介导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鉴于Id1对于肿瘤中血管新生方面的突出作用,笔者将目光锁定在以大量紊乱的血管及不成熟内皮细胞为主要标志的的血管瘤上面。通过临床标本上检测Id1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细胞进行RNA干扰,以研究Id1在血管瘤发病中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材料与方法: 第一部分: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12例增生期血管瘤、10例消退期血管瘤、9例血管畸形、7例淋巴管畸形组织及4例动静脉畸形中的Id1的表达。将增生期血管瘤组织及瘤周正常皮肤组织分别用Trizol裂解液提取总RNA,将总RNA逆转录为cDNA,然后用Id1引物进行(Real-time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FQ-PCR)实验,检测两种组织中Id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再取增生期血管瘤组织及瘤周正常皮肤组织,常规提取总蛋白,一抗二抗孵育,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两种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第二部分:用组织块培养的方法培养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用设计好的Id1干扰慢病毒(Id1-RNAi-lentivirus)及空载体慢病毒(Id1-NC-lentivirus)分别进行转染,用荧光观测、RFQ-PCR、 Western blot确认干扰成功,用MTT比色法描记干扰前后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用TUNEL检测干扰前后细胞凋亡的改变,用WESTERN blot及PCR检测干扰前后HIF-1α水平的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定性检测干扰前后iNOS表达的改变;用ELISA检测干扰前后VEGF的改变。用Tube formation观测干扰前后血管瘤内皮细胞成管能力的改变。 结果: 第一部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Id1表达整体呈强阳性,阳性率高达90.3%.消退期血管瘤Id1表达整体呈弱阳性趋势,阳性率53%;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及动静脉畸形整体阳性率较弱,依次为52%、57%、53.7%。RFQ-PCR显示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Id1的(?)nRNA水平明显高于瘤周正常皮肤组织。Western blot显示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Id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周正常皮肤组织。 第二部分:实验结果显示荧光观测、RFQ-PCR、Western blot确认干扰成功。MTT比色法描记的干扰前后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干扰后hemECs增殖能力下降,与未干扰组有显著差异。TUNEL检测干扰前后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干扰后hemEC凋亡明显增多,与未干扰组有显著差异。RF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前后HIF-1α含量变化显示:干扰后HIF-1α RNA水平并无明显降低,但蛋白含量减少,与未干扰组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的方法定性检测干扰前后iNOS表达的改变,发现干扰后iNOS整体阳性率下降,阳性强度变弱。ELISA检测干扰前后VEGF的改变,结果显示,干扰后VEGF的含量减少,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Tube formation观测干扰前后血管瘤内皮细胞成管能力的改变,结果显示干扰后成管能力下降,且成管持续时间减少,管壁消退快,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结论: 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提示,Idl在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仅在有管腔结构的部位表达,其余部分不表达或低表达,Id1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在消退期血管瘤中低表达,且表达强度随消退成分的多少而改变。增生期血管瘤中Id1的表达在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高于瘤周正常皮肤组织,提示Id1在血管瘤发病中或起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结果显示沉默Id1后,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及成血管能力降低,但凋亡增多。而其下游分子HIF-1α、VEGF、iNOS的含量降低,提示干扰Id1之后,导致通路上的因子含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凋亡、成血管能力的改变,诱发血管瘤的消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健超;日本关于放射治疗后辐射诱发癌的调查[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82年02期

2 陈学荣;液氮治疗血管瘤104例疗效分析及治疗中有关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年04期

3 高书芬;张继平;江友福;;右额面部巨大血管瘤并全身皮肤鱼鳞病一例报告[J];口腔医学研究;1986年04期

4 夏学德;钱子忠;;一例巨大血管瘤切除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7年11期

5 李素芬,高育英,杨爱琴;颜面血管瘤合并青光眼一例[J];眼科研究;1988年01期

6 乔建华;;婴儿血管瘤合并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的栓塞治疗[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8年04期

7 张荣英;;中药治愈血管瘤一例[J];河南中医;1988年02期

8 许文英;肖兴江;金奉春;;喉部巨大血管瘤一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1989年01期

9 柯勇;;胃壁浆膜层血管瘤破裂致血腹1例报道[J];上海医学;1989年09期

10 陈正环;CO_2激光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体会[J];量子电子学报;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士德;叶远树;薛景峰;;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第四届东北三省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秦中平;李克雷;胡秀启;刘学键;;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鉴别诊断的研究[A];2004'全国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为民;王嘉陵;冯勃;武文明;刘良发;;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咽部及喉部血管瘤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4 刘卫平;周磊;;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A];2002全国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李艳莉;杨云;王翠田;;新生儿重症血管瘤围手术期的护理[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唐震;周中华;丁艳;;抗血管生成因子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A];2004年上海市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涛;郭在培;焦晓燕;张宇虹;宁刚;;PHACES综合征一例国内首报并文献复习[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8 刘鹏;俞松;侯f ;曹江;朱明;;干扰素对血管瘤内皮细胞Caspase-8、Fas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黄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儿型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思;刘跃华;;上皮样血管瘤1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德荣;转基因技术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志 张文明;眼睑红肿要查血管瘤[N];健康时报;2009年

3 以颇;小儿血管瘤 表现不同疗法各异[N];保健时报;2005年

4 凤呜;血管瘤要早治[N];大众卫生报;2000年

5 阿欢;血管瘤怎样治疗?[N];健康时报;2003年

6 中日友好医院电化学治疗科主任医师 李京宏;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优势何在[N];健康报;2010年

7 宋超 雷永红;四医大切除一巨大臀部血管瘤[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梁静平 董少广;血管瘤:分清类型巧治疗[N];健康时报;2003年

9 吴志;2岁孩子的血管瘤怎么治?[N];健康时报;2006年

10 丁会民;血管瘤多为良性[N];保健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亚娟;Id1对卵巢癌内皮祖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廖洪跃;Fas配体诱导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 赵曜;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庞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尿脱落细胞Id1表达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正国;慢病毒介导的Id1基因RNA干扰对肺癌骨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高庆红;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的研制及其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基础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王瑞;椎体成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8 张文健;人海绵状血管瘤内皮细胞特性研究和人海绵状血管瘤动物模型的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9 郭伶俐;腺病毒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血管瘤动物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于小玲;Id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干涉抑制Id1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内外影响[D];青岛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招纳;Id1在血管瘤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12年

2 陈增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及其受体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彩霞;BAX、TGFβ_1在不同时期小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4 肖婷婷;婴幼儿血管瘤LIFR表达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5 杨恩;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6 江成鸿;雌激素在小儿血管瘤增生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7 余瑛;Bcl-2、Bax、Fas和Caspase-3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武汉大学;2004年

8 林辉;血管瘤组织中TRAIL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和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李堂江;PI3K/AKt信号通路在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调控[D];遵义医学院;2012年

10 杜娟;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人血管瘤种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D];蚌埠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34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34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4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