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敏感性皮肤的评估及TRPV1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4 22:11
【摘要】:背景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是指皮肤的高度不耐受,在暴露于化妆品或一定环境后出现异常不适的感觉(包括瘙痒、灼烧、刺痛、紧绷或疼痛),偶尔有红斑、脱屑等。我国SS的发生率为13%(男女分别为8.62%和15.93%),而日本及欧美国家为50%左右。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感觉神经信号输入增加、炎症或血管反应及遗传因素等。目前,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已研究地较为全面,而其神经与血管高反应性较少涉及。SS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面部,其次是头皮、颈部、手部、躯干等。各种环境因素(温度的变化、污染、空调、水)、气候因素(冷、热、阳光、风、干燥或潮湿空气)、化妆品、心理因素(压力、情绪)及生理因素(月经周期)均可以诱导或加重SS。SS的评估方法包括主观评估、半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其中,主观评估包括问题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半主观评估是指化学探头试验,客观评估是指使用非创仪器检测皮肤的生物物理学参数。角质形成细胞和感觉神经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与SS的发生密切相关,其被辣椒素刺激后释放神经肽,从而引起神经源性的炎症。以往研究表明人类TRPV1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本研究将选择TRPV1的4个基因位点的SNPs进行研究,包括RS222747、RS224534、RS4790523和RS8065080。目的评估SS的神经和血管高反应性并探索TRPV1的基因多态性特点;调查头皮与面部皮肤敏感的流行病学差异。方法第一部分:敏感性皮肤神经与血管高反应性评估及TRPV1的SNPs特点的研究,183名健康女性完成试验。整个过程分2个阶段。筛选阶段,通过乳酸刺痛试验(lactic acid stinging test,LAST)筛选183名自我感知是SS的女性受试者,并抽取5ml静脉血备用。在正式试验阶段,首先使用非创仪器进行皮肤血流量(blood flow,BF)和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基础值的检测,然后在鼻唇沟部位进行辣椒素试验(capsaicin test,CAT),CAT后立即再次检测BL,并在CAT后1小时再次检测CPT。收集的血液用于TRPV1的基因多态性分析。第二部分:上海地区女性头皮与面部皮肤敏感的差异性调查,共337名健康女性完成问卷。根据面部皮肤及头皮的特定部位不同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文献分别设计两套问卷:面部皮肤敏感问卷及头皮敏感问卷。每套问卷分为三部分:(1)自我评估面部皮肤或头皮是否敏感;(2)如果回答肯定,首先对被调查者讲解通用量化标尺(general Labeled Magnitude scale,g LMS)的使用说明,然后让其使用g LMS对总体敏感程度进行评估,0代表“不敏感”,10代表“可以想象到的最强烈的敏感”;(3)分别对影响面部和头皮敏感的各项影响因素及症状的发生频率进行评估。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两套问卷。结果第一部分:阳性组的CPT分别在5Hz(p(27)0.01)和250Hz(p(27)0.01)明显低于阴性组,但二者的BL基础值无明显差异(p(29)0.05)。CAT后,阳性组的CPT在5Hz(p(27)0.01)和250Hz(p(27)0.05)发生明显的变化,阳性组的血流量亦发生明显的变化(p(27)0.01),而阴性组无明显变化。TRPV1的RS224534位点的基因型AG/GG和RS4790523的AC/CC的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第二部分:总共完成337例调查。自我感知性敏感性头皮(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calp,SPSP)的发生率略高于自我感知性SS(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kin,SPSS),二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29)0.05);SPSS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干燥(78.16%),最主要的表现是紧绷感(73.56%);SPSP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也是干燥(60.50%),最常见的症状是瘙痒感(79.83%);SPSS的自我评估的严重程度高于SPSP(p(27)0.05),但对于既有SPSS又有SPSP的同一人群而言,二者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SPSS和SPSP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敏感性人群在辣椒素刺激下更容易产生神经和血管高反应性,TRPV1不同位点基因型在阳性组和阴性组频率的差异说明辣椒素受体在S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的结果支持在化妆品中添加感觉刺激抑制剂和抗炎成分来缓解SS的高神经和血管反应。除了面部皮肤敏感,敏感性头皮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由于皮肤解剖部位及生理特征的差异,不同部位皮肤的敏感特点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发生率、表现及诱因等。本研究中涉及了三种SS不同的评估方法,不同的方法往往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敏感问卷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而化学探头试验及非创检测主要用于筛选SS及检测其生物物理学参数。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联;敏感性皮肤产生原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2 蔡薇;何黎;;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08年03期

3 李利;;敏感性皮肤的研究现况[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年05期

4 兰宇贞;谢志强;;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03期

5 李庆春;;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3年05期

6 Apple;;给敏感皮肤的关爱[J];消费指南;2014年01期

7 王琳;;敏感性皮肤的冬季护理[J];健康博览;2010年12期

8 王学民;敏感性皮肤的认识与评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11期

9 李利;黄俊;张大为;O.Jammayrac;P.Bastien;M.Carpentier;L.Aubert;;1%线状透明颤菌面霜在中国女性敏感性皮肤的功效与耐受性评价[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年04期

10 杨珊;普雄明;;光电协同技术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念芳;李利;;敏感性皮肤的现况与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何黎;蔡薇;涂颖;徐延华;;敏感性皮肤原因及其生理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胡念芳;李利;;敏感性皮肤的现况与对策[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贾玉春;刘莉莉;;敏感性皮肤护理及配方技术[A];第七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何黎;蔡薇;涂颖;徐延华;;敏感性皮肤原因及其生理功能研究[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杨珊;普雄明;;光电协同技术治疗敏感性皮肤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7 李瑞玲;张理涛;;敏感性皮肤的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姚雪秋;野尻浩;刘玮;;含有神经酰胺类似物化妆品对敏感性皮肤症状的缓解作用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瑞玲;张理涛;;敏感性皮肤的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姚雪秋;野尻浩;刘玮;;含有神经酰胺类似物化妆品对敏感性皮肤症状的缓解作用评价[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袁月霞;敏感性皮肤如何选择护肤品[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2 张敬东;敏感性皮肤的春季保养[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 傅绘;敏感肌肤 护理有招[N];大众卫生报;2008年

4 郑情;风靡日本的食盐美容法[N];重庆商报;2000年

5 李善美;春季护肤三防[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娅奇;女性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及治疗应答临床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丽囡;敏感性皮肤的评估及TRPV1的基因多态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3 蔡薇;昆明地区痤疮和敏感性皮肤生理功能及相关原因分析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4 陈华瑜;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敏感性皮肤的调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41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41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