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发生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因皮脂腺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以面部出现淡红或淡黄的斑片,覆有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为特征,并有慢性化和复发倾向。本研究是观察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分布范围、皮损形态及严重程度、瘙痒程度,观察腹针联合抗组胺药的试验组与常规西药治疗的试验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探讨腹针联合抗组胺药的治疗效果,以期为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提供有效、远期治疗效果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为针刺治疗皮肤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把符合纳入要求的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把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最终完成治疗试验组34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的方案是腹针联合抗组胺药,主穴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水道、上风湿点、气穴;配穴随症加减:胃脘不适、便秘、便溏者加大横、天枢;心烦易怒者加京门、章门;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加归来、中极。针刺深度:中脘浅刺,余穴位中刺,不行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4周,共12次。睡前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5mg,每晚1片,连续4周。对照组的方案是外涂0.03%他克莫司软膏,于洁面后在皮损部位用药膏均匀地涂抹薄薄一层,每日2次,并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天3次,睡前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5mg,每晚1片,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第四周回访观察。观察指标为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症状评分,包括皮损分布范围、皮损形态及严重程度、瘙痒程度,于治疗前、治疗4周、完成治疗4周后分别记录;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总分。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亡检验,数据使用均值±标准差(x±s)表达,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结果: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红斑、鳞屑、渗出、面积、瘙痒的症状积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疗效评价:试验组治愈0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12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两组的疗效相当(P0.05),两者远期治疗效果相当。治疗4周后,两组症状积分(红斑、鳞屑、渗出、面积、瘙瘁)均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瘙痒的改善程度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症状两组的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两组的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结论:腹针联合抗组胺药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确切、效果满意,与常规西药治疗的疗效相当,远期治疗效果相当,且在瘙痒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常规西药组治疗。腹针联合抗组胺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华;;锌元素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2 李辉;王亚云;李云庆;;痛与痒的区别[J];医学争鸣;2011年03期
3 温炬;陈宝田;兰海梅;李慧;林中方;阮一民;马静;冯洁莹;;消风散抗炎活性的动物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2009年12期
4 李晓凤,范卫新;雌激素对皮肤和毛发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5 江光明,李鸣九,榻国维;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脂溢性皮炎9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06期
6 王红梅;蒋士生;;消脂汤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47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0年02期
7 林晓山,周佐涛;梅花针为主治疗皮肤疾患181例[J];河南中医;2004年11期
8 陈励;;皮肤病血毒丸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72例[J];河南中医;2009年03期
9 廖万清;朱宇;;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10 朱娇媛,文海泉;脂溢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介素-2和白介素-10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巢和安;澳门青少年脂溢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暨南大学;2003年
2 曾翰翔;广州地区青少年脂溢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韩奔;腹针调理肝肾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高亚丽;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刘美阳;局部围刺加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苏伟潮;腹针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542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4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