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COL7Al基因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3 15:46
【摘要】:研究背景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EB)是表皮与真皮分离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的一组遗传性皮肤病的总称,根据超微结构显示组织分裂的准确位置,EB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单纯型EB(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 EBS);交界型EB(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 JEB);营养不良型EB(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DEB)和Kindler综合征(Kindler syndrome)。EBS:裂隙发生在基底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是角蛋白5、14或plectin蛋白异常所致;JEB:裂隙主要发生在透明板,是lamina-332,整联蛋白a 6β4或ⅩⅦ型胶原异常所致;DEB:裂隙发生在致密板下锚丝纤维水平,是Ⅶ型胶原异常所致;而Kindler综合征患者的裂隙可以发生于表真皮交界处的任何结构部位,主要由于粘着斑相关蛋白Fermitin家族同源物1蛋白异常所导致。 DEB的表皮松解部位发生于致密板下带,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DDEB)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DEB)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表明DEB是由位于基底膜致密板下带锚丝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Ⅶ型胶原基因COL7A1突变导致。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 DEBP)是DEB的一种少见临床亚型。DEBP患者可于出生后早期表现为DEB的临床表型,并随着年龄增长,伴随着水疱或大疱性损害减少,逐渐出现痒疹样损害;患者也可以出生后无任何临床表现,逐渐于双胫前缓慢出现痒疹样改变,伴有轻度的甲营养不良性改变;少数患者可在成年后才出现典型的DEBP皮损而无任何其他DEB的临床表现;极少数DEBP患者还可以在典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出现白色丘疹样皮疹。 DEBP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但多数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报导引起DEBP的突变包括错义突变、移码突变以及剪切位点突变。其中,引起COL7A1基因编码的Ⅶ型胶原三螺旋区的甘氨酸替代的杂合错义突变为DEBP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这是由于Ⅶ型胶原蛋白结构特征是Gly-Xaa-Yaa连续重复,由于甘氨酸是最小的氨基酸,对于胶原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当甘氨酸被其他种类的氨基酸替代后,可能干扰Ⅶ型胶原的三螺旋结构域的形成,妨碍其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皮肤基底膜致密板下带锚纤维(其主要成分为Ⅶ型胶原)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导致DEBP发生。但引起DEBP患者剧烈瘙痒并最终在反复搔抓刺激下出现痒疹样改变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对收集到的3例临床表型差异较大的DEBP病例进行COL7A1基因突变的研究,进一步探讨DEBP患者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可能的关联,丰富DEBP突变的数据库,为患者家系的产前诊断奠定基础。 目的 检测三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COL7A1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1、收集三例患者临床资料,病例1为17岁男性,出生后反复于手、足等摩擦部位出现水疱及大疱,消退后留有轻度增生性瘢痕。随年龄增大,患者摩擦性水疱逐渐减轻,但缓慢于双胫前、背部、上肢伸侧出现扁平丘疹及结节,伴有剧烈瘙痒,家族中其母亲及多位亲属有类似情况,否认父母近亲结婚。病例2和病例3均为成年女性,青春期后发病,主要表现双胫前、背部逐渐增多的结节,伴有剧烈瘙痒。病例2有家族史,病例3为散发病人。查体:三例患者均可见到双胫前、背部多发的淡粉红色或褐色扁平丘疹及结节,表皮剥蚀,部分表面伴有明显角化,其中病例1皮疹较为广泛多发,并且伴有腹部多发肤色扁平肤色或者白色丘疹及增生性瘢痕。三例患者均可见到甲变薄,远端萎缩甚至缺如。三例患者的皮肤组织病理均提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下轻度裂隙,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2、电镜检查标本制备:环钻钻取病例1及病例3胫前结节处皮损一块(3mm),立即用5%戊二醛溶液固定,送至电镜室行透射电镜检测。3、DNA的提取取患者及其亲属外周血5ml,2%EDTA抗凝,以低渗溶血以及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4.PCR扩增及DNA测序根据COL7A1基因序列设计72对特异性引物扩增3例患者全部外显子,同时扩增患者亲属及150例无关正常人对照的相应突变外显子。扩增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6℃-62℃退火1 min,72℃延伸1min,共35个循环;72℃后延伸10min。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PCR产物;所有PCR产物经纯化后送至北京天一辉远测序公司测序。 结果 病例1及2有家族史,病例3为散发患者。病例1和3皮损透射电镜显示部分区域锚纤维丝轻度减少,病例1可见致密板下裂隙。以三例患者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所有72对引物在各自的条件下分别扩增出各自的产物,包括所有118个外显子的编码序列以及侧翼序列。所有产物纯化后测序结果与Ensembl网站所公布的COL7A1基因序列进行对照,发现病例1的COL7A1基因编码外显子的第6734位核苷酸发生G→T杂合突变,使位于85号外显子2245位密码子发生GGT→GTT突变,导致Gly2245Val杂合突变,其母亲及家族中其他患者带有该突变,其父亲未检测到该突变;病例2的COL 7A1基因编码外显子的第6859位核苷酸发生G→A杂合突变,使位于87号外显子2287位密码子发生GGA→AGA突变,导致Gly2287Arg杂合突变,家族中其他患者带有该突变;病例3的CIL7A1基因编码外显子的第5318位核苷酸发生G→T杂合突变,使位于42号外显子1773位密码子发生GGT→GTT突变,导致Gly1773Val杂合突变,其未患病的父母未检测到该突变,提示其为新发突变。突变在病例1和2家族中的患者均呈现共分离现象。所有突变均由反向测序得到验证。150例无关正常人对照均未发现这三种突变。 结论 COL 7A1的p.G2245V、p.G2287R和p.G1773V甘氨酸替代突变,可能是引起这三例患者临床表型的病因,进一步证实甘氨酸替代突变在DEBP中的重要致病意义;其中p. G2245V、p.G1773V为两种未报道过的新突变,这丰富了DEBP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为此三例患者家族的产前诊断奠定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5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开敏;少见的色素性痒疹[J];家庭医学;1997年01期

2 邵秀芹,应德霞;冷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09期

3 孙仁山,刘荣卿,叶庆佾;结节性痒疹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1999年02期

4 王延;针灸治疗结节性痒疹1例[J];北京中医;2000年06期

5 文顺金,刘桂宇,张淑亭;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性痒疹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9期

6 顾文忠;顽固性结节性痒疹1例治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06期

7 吴建兵,崔盘根;色素性痒疹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年03期

8 李桂华,,王理成;妊娠性痒疹2例[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9 武自茂,王荣德,武亚芳,武军陵;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02期

10 张民夫,李钟洙,赵德成;得宝松治疗痒疹52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晓军;徐丽敏;;痒疹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丁宜;;中西医结合治疗痒疹86例报告[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李农;李若瑜;刘玲玲;;色素性痒疹一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钟萍;李红兵;单敏洁;谭城;;色素性痒疹2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乐艳;;色素性痒疹1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罗显明;罗特;;孕、乳妇、儿皮肤瘙痒疹中西医用药选择[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张珩波;陈伟民;;得宝松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等79例的疗效观察[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张珩波;陈伟民;;得宝松治疗痒疹79例临床疗效观察[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李军娜;刘小枫;赵艳平;王耀萍;刘润涛;刘强;;生物共振治疗儿童痒疹30例的临床观察[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久宏;郑松;李波;徐宏慧;宋芳吉;;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国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治疗痒疹效果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赵晴晴;小阴唇内起痒疹啥毛病?[N];健康时报;2004年

3 贾铭;小儿痒疹别害怕[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4 张献怀;高压射流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明显[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陈妙善 上海市龙华医院皮肤科;妊娠性痒疹的中医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6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高翔;节结性痒疹怎样才能不复发?[N];健康时报;2006年

7 陈妙善(上海市龙华医院皮肤科);妊娠性痒疹的中医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8 刘小妹;妊娠期特有的皮肤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主任医师 郭振东;艾滋病人常见的皮肤病[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冯爱平;夏季出游当防丘疹性荨麻疹[N];家庭医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占利;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COL7Al基因突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淑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某些增生性皮肤病皮损表皮的表达[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2 赵璐;以痒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HIV感染2例[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李诚让;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临床、遗传特点分析及其基底膜带结构缺陷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4 陈鹏英;复方黄芩喷雾剂[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5 郭帆;白色丘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家系的COL7A1基因突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0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60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