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国内外浅表性肉芽肿性脓皮病(superficial granulomatous pyoderma,SGP)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组织病理、临床表现、合并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从而有利于皮肤科医生对本病的正确诊疗。方法我们报道2015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1例SGP男性患者病例。详细记录了其病史、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及愈后等资料。并用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1988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关于SGP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回顾分析其中所报道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SGP病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疾病、治疗措施、预后数据,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此外,我们还回顾了SGP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文献。结果1.我们报道的1例SGP患者,男,66岁,头面、手背、双侧小腿及踝部可见大小不一溃疡。最大约10cm×15 cm,表面可见脓血性分泌物,部分溃疡中央结痂,轻压有脓血性分泌物渗出;溃疡边缘堤状隆起,呈紫红色。其后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皮肤病理学表现等,诊断为浅表性肉芽肿性脓皮病。给予甲泼尼龙静滴、口服沙利度胺,他克莫司软膏外用。17天后皮损炎症迅速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大部分溃疡结痂。1月后患者皮损全部愈合。出院9月后随访患者病情无复发。2.复习相关文献,SGP为罕见性疾病,大部分数据来自临床个案报道,少数来自系列病例报告。共收集国外71例SGP患者;收集国内SGP患者13例,包括本文报道病例在内共有14例。(1)就诊年龄:国内外SGP患者就诊年龄范围较大。国外患者平均年龄为51.4±20.8岁;国内病人平均年龄47.9±15.9岁。(2)性别:国外患者男女比例为1.1:1;国内SGP患者男女比例6:1。(3)病因及发病机制:SGP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炎性介导以及基因易感性相关。(4)临床表现:(1)皮损特点:SGP初始皮损多为单发或多发的丘疹、结节或斑块,皮损缓慢扩大进展为疣状皮损或是浅表性溃疡,溃疡基底部较干净,可见有肉芽组织形成。溃疡边缘增殖性隆起,通常不呈穿掘性坏死,边缘颜色较溃疡型PG浅。多数皮损相对无痛。(2)好发部位:国外患者的主要好发部位为躯干和四肢,而国内患者好发部位以四肢和头面颈部为主。腹股沟及会阴部位在国内外病人都是罕见发病部位。(5)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表现: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组织病理常表现为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多种炎症细胞。有时可见特征性三层肉芽肿结构形成,内层即中心为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的脓肿,偶伴出血,中间层主要由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外层为混合炎性细胞浸润组成,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6)诊断和鉴别诊断:SGP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均无诊断性,其诊断是一种排它性诊断,需排除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血管炎、异物肉芽肿以及感染性疾病等。(7)合并疾病:国外患者中有20例(28.1%)合并系统性疾病。国内SGP患者4例(28.5%)合并系统性疾病。(8)治疗措施:SGP患者通常对温和治疗反应较好,局部治疗常用的有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皮损内注射激素等,系统应用的有抗菌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国外患者中30例(47.6%)选用了糖皮质激素系统治疗,而国内SGP患者中12例(85.7%)系统应用了糖皮质激素。结论SGP是一种少见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组织病理表现为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多种炎症细胞,有时可见三层肉芽肿结构形成。SGP没有可以明确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病理学检查;因此SGP主要是通过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以明确诊断。SGP多不合并系统性疾病,且通常对温和治疗反应较好。国外与国内SGP患者在就诊年龄、性别差异、好发部位、治疗措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图文】: 右下肢胫前可见环形浅表溃疡,表面少许脓血性分同时见片状浅表溃疡,其上有黑色血痂(1A);治疗后,双下肢见黑褐色痂皮;溃疡周边皮肤增生隆起,呈暗红色(1B)2A 2B2C 2D现 2A:溃疡形成,溃疡周边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HE ×50);2B芽肿形成(HE ×50);2C:肉芽肿中央为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脓肿(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所形成的中间层,可见其他炎症细胞浸润,
附 图1A1B现:治疗前,右下肢胫前可见环形浅表溃疡,表面少许脓血性分,同时见片状浅表溃疡,,其上有黑色血痂(1A);治疗后,双下肢可见黑褐色痂皮;溃疡周边皮肤增生隆起,呈暗红色(1B)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5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知义;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脓皮病40例疗效观察[J];新医学;1982年Z1期
2 李宁嘉;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5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3 黄文晖,焦德松;脓肿穿掘性慢性脓皮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04期
4 何芳德;;脓皮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6年02期
5 杨蜀嵋;侯爱琴;张梅芬;毕志刚;;慢性复发性脓皮病的某些免疫指标观察[J];上海医学;1988年10期
6 周再高,蓝海梅,谭仲楷;儿童坏疸性脓皮病2例报告[J];皮肤病与性病;1996年03期
7 ;球菌性皮肤病(脓皮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12期
8 王国光;;疖病菌苗防治幼儿脓皮病[J];早期教育;1989年06期
9 陈勇,陈超,侯锡锋;金葡菌素治疗脓皮病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年09期
10 赵天恩;氯苯吩嗪治疗坏疸性脓皮病[J];山东医药;198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德贵;;犬的脓皮病和马拉色霉菌引起的厚皮病[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涛;;浅表性肉芽肿性脓皮病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陈思远;夏颖;杨珍;吴艳;钱悦;朱里;陶娟;涂亚庭;王椿森;黄长征;;浅表肉芽肿性脓皮病[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红兵;;增殖性脓皮病[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晓明;侯素春;郭伟;于晓虹;时雪梅;;增殖性脓皮病二例报告[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红兵;;增殖性脓皮病[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锋;陈宇清;包爱华;周新;;36例肉芽肿性肺疾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周成军;于伟华;朱孔锡;王洪波;王红娟;刘斌;郭建强;;溃疡型胃弥漫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与胃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杨;肉芽肿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治现状[D];吉林大学;2016年
2 何祥彪;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
2562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6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