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光老化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02:19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ls,BMSCs)移植在修复慢性损伤以及损伤组织的重建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将分离纯化的BMSCs接种于表皮细胞诱导体系中,诱导的细胞大部分转化为表皮干细胞;同时也观察到BMSCs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可参与真皮组织的重建。目前,关于BBMSCs、皮肤光老化及其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多,但BBMSCs在皮肤光老化治疗中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本文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及扩增BMSCs,通过MTT法检测豚鼠BBMSCs的生长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BMSCs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CD34表达情况,综合鉴定所分离纯化的BMSCs;通过建立豚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经肉眼观察、HE染色、Masson特染及天狼星红染色研究BMSCs对豚鼠皮肤光老化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天狼星红染色、ELISA检测及PCR鉴定供体雄性豚鼠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序列研究BMSCs对皮肤光老化预防及治疗作用的机制。 1. BMSCs分离、纯化及其体外培养的形态学特征 接种到培养瓶的骨髓细胞,传代培养2~3代后,细胞形态变得较为一致,似成纤维样细胞;MTT法绘制生长曲线证实骨髓基质细胞系体外培养具有非常旺盛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出85.87%的细胞处于G0-G1期,且基本不表达CD34。 2.豚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制备及鉴定 UVA、UVB两个波长的紫外光同时照射60天后,豚鼠照射区域皮肤表现弹性丧失,出现皱纹及皮革样外观,并伴有皮屑、色素沉着等改变。镜下观察可见:表皮增厚,真皮乳头数减少,表皮与真皮交界平坦;真皮厚度变薄,密度降低,炎症细胞与肥大细胞数量增加;皮肤表皮厚度显著增加;真皮层弹性纤维明显增多,变粗;胶原纤维明显减少。 3. BMSCs对皮肤光老化的预防治疗作用UVA、UVB紫外线同时照射2周后,在豚鼠皮肤照射区局部多点皮内注射BMSCs,照射60天结束时观察,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皮明显增厚,且有色素沉着,BMSCs预防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表皮明显变薄,真皮乳头数增多,炎症细胞与肥大细胞数量减少,真皮层弹性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明显增多,接近正常皮肤结构。 4. BMSCs对皮肤光老化的治疗作用 紫外线照射60天后,在豚鼠皮肤照射区局部多点皮内注射BMSCs,治疗30天。结果发现,BMSCs预防治疗组与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相比,表皮变薄,真皮乳头数增多,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接近正常皮肤组织结构。 5. BMSCs对皮肤光老化治疗作用的机制研究 紫外线照射2周后,在豚鼠皮肤照射区局部多点皮内注射DAPI标记的BMS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API标记的BMSCs富集在光老化皮肤组织中;无论是照射两周后给予BMSCs继续治疗至60天,还是照射60天接受BMSCs治疗30天,PCR检测模型豚鼠受照射区域皮肤组织内均含有供体雄性豚鼠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基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BMSCs预防治疗组及BMSCs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减少,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天狼星红染色可见,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Ⅰ型胶原显著增多、Ⅲ型胶原减少,BMSCs预防治疗组及BMSCs治疗组Ⅰ型胶原显著减少,Ⅲ型胶原增多;PCR扩增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基因,结果显示,BMSCs预防治疗组和治疗组在500bp附近出现目的基因带,其余各组无此目的基因出现;取上述豚鼠皮肤光老化组织匀浆检测IL-1、IL-6和TNF-α,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IL-1、IL-6和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比较,BMSCs预防治疗组及BMSCs治疗组,三种因子的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本实验体外成功分离纯化并扩增BMSCs;反复传代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形态特点和分化能力,显示其具有干细胞的特征;低密度接种能获得比高密度接种更多的细胞量及克隆数,证实其具有很强的增殖力。 2.紫外线照射60天,豚鼠皮肤出现皱纹、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及胶原增多且排列紊乱,证实已经成功建立豚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 3.本实验结果证实, BMSCs能够延缓皮肤光老化的发展进程,对光老化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4. BMSCs对皮肤光老化具有治疗作用。 5. BMSCs注入模型豚鼠后可以富集在光老化皮肤区域,提示BMSCs可能通过在损伤组织内定居对光老化起修复作用,是BMSCs对光老化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6. BMSCs可能通过对光老化皮肤中Ⅰ、Ⅲ型胶原表达的调控,来达到对光老化的治疗作用。 7.BMSCs注入光老化皮肤后对IL-1、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影响,也可能是BMSCs对光老化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8.无论是照射两周后给予BMSCs继续治疗至60天,还是照射60天接受BMSCs治疗30天,PCR检测模型豚鼠受照射区域皮肤组织内均含有供体雄性豚鼠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基因。 创新点: 1.本研究将BMSCs应用于皮肤光老化的治疗中; 2.观察到BMSCs可以延缓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3.观察到BMSCs对皮肤光老化具有治疗作用; 4.探讨了BMSCs对皮肤光老化治疗作用的机制。
【图文】:

豚鼠,生长曲线


图 1 豚鼠原代 BMSCs(100×) 图 2 培养第二代的豚鼠 BMSCs(100×)图 3 培养第三代的豚鼠 BMSCs(100×)3.2 豚鼠 BMSCs 细胞生长曲线以 MTT 法对生长良好的 1、3、5 代细胞分别连续六天计数,以培养时间为横轴,细胞数为纵轴,,描绘生长曲线(表 1、图 4)。结果显示,绘制的生长曲线呈 S 型,BMSCs 在接种后第 1-2 天为潜伏期,随后便快速增殖,进入对数生长期,持续 2-3 天,此后细胞增长逐渐减缓,进入平台

豚鼠,第二代


图 1 豚鼠原代 BMSCs(100×) 图 2 培养第二代的豚鼠 BMSCs(100×)图 3 培养第三代的豚鼠 BMSCs(100×)3.2 豚鼠 BMSCs 细胞生长曲线以 MTT 法对生长良好的 1、3、5 代细胞分别连续六天计数,以培养时间为横轴,细胞数为纵轴,描绘生长曲线(表 1、图 4)。结果显示,绘制的生长曲线呈 S 型,BMSCs 在接种后第 1-2 天为潜伏期,随后便快速增殖,进入对数生长期,持续 2-3 天,此后细胞增长逐渐减缓,进入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70.5;R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细胞修复及组织重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3期

2 苏跃;徐丽敏;;光老化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7期

3 林莉君;;夏季,小心皮肤老得快[J];今日科苑;2011年16期

4 林治平;曾荣;胡资兵;林颢;;Wnt信号通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5 王长军;殷国勇;李翔;沈国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复合培养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1年11期

6 张英博;杨大平;;干细胞用于创伤修复的新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8期

7 石洋;袁伟;;中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5期

8 罗俊;顾文娟;徐礼;李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6期

9 刘嘉祺;林峰;李孟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伟;赵劲民;苏伟;李晓峰;秦义武;;柚皮苷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昱;宋健;陈锡昌;胡成俊;刘维新;;体外“心肌环境”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刘仲荣;张国威;刘荣卿;;8-MOP/UVA对人类皮肤光老化形成的影响研究[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冯凯;陈健琳;乌仁娜;徐晨;李欲航;陈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T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宫立众;夏顺中;张翼军;张红宾;史曦凯;钟大平;裴莉;张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大小两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徐卫;李建勇;朱光荣;费晓明;孟丽娟;周小玉;汪承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临床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孙树津;后晓南;胡江;龙勉;陶祖莱;;模拟微重力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刘昱;宋健;陈锡昌;胡成俊;刘维新;;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的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8 楼晓;陈虎;江飞子;冯凯;江岷;胡亮钉;徐晨;李欲航;李渤涛;俞志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重建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孙树津;后晓南;龙勉;陶祖莱;;力学环境因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A];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刘仲荣;刘荣卿;张国威;;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在皮肤光老化皱纹形成中的作用研究[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赵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排异反应[N];健康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吴洁;为实现“人体配件工厂”的梦想[N];科技日报;2002年

3 记者 秦军 ;“万能细胞”巧治心脏病[N];浙江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骨髓干细胞移植治心梗成功[N];科技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杨蕾;考量防晒能力的“中国尺子”[N];中国质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春丽;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光老化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海生;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史达;木豆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与相关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顾绍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体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5 张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6 张海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牟大鹏;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差异表达基因[D];吉林大学;2007年

8 景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肾脏系膜细胞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宋可新;黑色素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滕春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胰腺炎损伤修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书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2 刘宏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3 王艳芳;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陈洁;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D];浙江大学;2006年

5 刘弘光;尝试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糖尿病[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6 董玉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7 项正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周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FGF复合降解膜修复皮肤缺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贾小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VEGF、bFGF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10 刘书会;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物提高皮瓣成活率的实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2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592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