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性及FⅧ结合表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19:44
【摘要】: 研究背景:获得性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因循环中产生抗FⅧ:C抗体所致。人群发病率约0.2~1/100万/年。该病发病年龄较大,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肌肉出血、血尿、胃肠道出血、产后或术后出血不止等常见,关节出血少见。患者出血症状重,对常规的FⅧ替代治疗反应差,常危及生命,大约16%~22%的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死于严重出血。获得性FN抑制物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发生,但约50%患者无任何原发疾病。继发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获得性FⅧ抑制物较罕见,迄今国际上仅报道8例,且仅限于临床分析,国内尚未见类似研究的文献报道。国外研究表明:欧美人种获得性FⅧ抑制物大多数为IgG型抗体,IgA或IgM型罕见。IgG型抗体为多克隆或双克隆起源,以工gG_4的优势表达为主,伴IgG_1或其它至少一种亚型表达。国际上对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研究集中在抑制物的免疫特性分析及抑制物作用FⅧ的结合表位研究。文献报道获得性FⅧ抑制物与FN的结合部位以A2、A3、C2区域多见,其中FN羧基端44KD和氨基端72KD片段为FⅧ抑制物的具体结合位点。本课题以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确定了该患者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对该例患者我们应用了血浆置换治疗,从临床症状、FⅧ:C活性及FⅧ抑制物滴度改变等方面动态观察了血浆置换的治疗效果;通过对FⅧ:C体外中和实验及“短暂性”获得性FⅧ抑制物动物模型的建立,证实患者体内的FⅧ抑制物对FⅧ:C具有明显的中和拮抗作用,从而强化了该病的临床诊断;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测定了患者体内IgG亚型浓度,获得了该患者FⅧ抑制物的IgG亚型分布谱;通过FⅧ/FⅧ抑制物固相结合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鉴定了FⅧ抑制物IgG亚型及与FⅧ分子的结合表位,从而部分阐明了中国人种FⅧ抑制物的免疫学特性,也揭示了FⅧ抑制物发病的部分机制;为该病的临床特点认识、实验室监测及临床处理积累了新的经验。 第一部分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的 临床特点及诊断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确定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诊断,以加深对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及治疗缓解率。方法:①对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出血病史、家族史及原发病病史进行详细采集与分析;②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用Ⅰ期法测定患者血浆FⅧ:C活性;以Bethesda单位(BU)确定FⅧ:C抑制物滴度;③用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否,并监测FⅧ:C活性与FⅧ抑制物滴度变化,以判断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FⅧ缺乏的临床特点,此次起病前曾患大疱性类天疱疮,此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部位出血。患者既往无出血史及出血家族史,故出血性疾病显然为获得性因素所致。②凝血机制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APTT∶80.5″,(正常对照:25″~35″),正常血浆不能纠正,PT∶12″,(正常对照:11″~14″),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示FⅧ:C缺乏;Ⅰ期法测定患者FⅧ:C活性<1.5%,FⅧ抑制物滴度为147.8 BU;③强的松结合环磷酰胺及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臀部血肿逐渐吸收,四肢皮下瘀斑消退,,出血症状明显缓解,FⅧ:C活性上升至13.2%;FⅧ抑制物效价下降至28 BU。结论:①确定了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APTT及PT测定可作为出血性疾病的初筛试验,进一步的APTT纠正试验、凝血活酶生存及纠正试验、FⅧ:C活性定量及FⅧ抑制物滴度测定可明确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诊断;②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是治疗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有效方法。 二部分:FⅧ抑制物对正常人血浆FⅧ的抑制作用及对兔体内FⅧ活性的影响 目的:纯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浆IgG;通过体外中和试验及动物体内FⅧ:C抑制实验证明患者体内FⅧ抑制物对正常人血浆及兔FⅧ:C活性的影响。方法:①用蛋白A—琼脂糖柱分离纯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浆IgG;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纯化的血浆IgG纯度及分子量大小;②将纯化的患者IgG以不同浓度(0μg,6.25μg,12.5μg,25μg,50μg,75μg)加入正常人混合血浆中,APTT法分析其对正常人血浆FⅧ:C活性的抑制作用,以等量纯化的正常人IgG加入正常人混合血浆作APTT以资对照;③输注患者血浆入健康新西兰兔体内,测定注射血浆前30′及注射血浆后30′、60′、90′、120′时间点兔血浆APTT,观察FⅧ抑制物对兔血浆APTT值的影响,以等量正常人血浆注入新西兰兔作为对照。结果:①获得了纯化的患者及正常人血浆IgG,其分子量大小为55KD(重链)和28KD(轻链);②加入患者纯化的IgG后,可使正常混合血浆的APTT值明显延长,并呈IgG剂量依赖性,纯化的正常人IgG不延长正常人混合血浆APTT值;③输注患者血浆入新西兰兔体内,兔血浆APTT明显延长,且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兔血浆FⅧ:C活性,输注正常人血浆对兔APTT值无明显影响。结论:该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体内FⅧ抑制物抗体类型为IgG;该抗体在体内外均有明显抑制FⅧ:C活性的作用,从而强化了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诊断。 第三部分: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IgG亚型分析及FⅧ结合表位鉴定 目的:分析患者血浆及纯化的IgG各亚型(IgG_1、IgG_2、IgG_3、IgG_4)浓度;鉴定FⅧ抑制物的IgG亚型;确定患者FN抑制物“中和”FⅧ:C活性的结构性表位,揭示该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①用人免疫球蛋白IgG亚型测定试剂盒,以散射速率比浊法分别测定患者及正常人血浆各IgG亚型浓度;②Western印迹技术结合灰度扫描确定患者血浆IgG亚型相对表达量;③用凝血酶消化的FⅧ蛋白,跑SDS-PAGE,然后转移胶到PVDF膜,以患者血浆孵育PVDF膜过夜(FⅧ/FⅧ抑制物固相结合试验),结合Western印迹技术,鉴定FⅧ抑制物的免疫亚型及与FⅧ结合的具体表位,同时以正常人血浆孵育的PVDF膜作对照。结果:①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结果显示患者血浆及纯化的IgG中IgG_4浓度较正常人血浆及纯化的IgG中IgG_4浓度明显增高;而IgG_2及IgG_3浓度,患者与正常人基本相似(血浆及纯化的IgG);患者IgG_1浓度较正常人IgG_1浓度轻度增高(血浆及纯化的IgG);②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患者血浆的IgG_4蛋白条带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IgG_4蛋白印迹条带灰度值;次为IgG_1;③FN/FⅧ抑制物固相结合试验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鼠抗人IgG_4、IgG_1抗体在FⅧ的44KD片段处存在阳性信号,提示IgG_4、IgG_1型抗FⅧ抗体与凝血酶消化的FⅧ裂解片段的44KD位点结合;用鼠抗人IgG_2、IgG_3抗体进行上述分析,无论以患者还是正常人血浆孵育,均不显示抗体与FⅧ结合的信号。结论:①本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免疫学特性以IgG_4优势表达为主,次为IgG_1表达;②FⅧ羧基端44KD(A2区域)为该例FⅧ抑制物的结合位点,从而部分揭示了该获得性FⅧ抑制物发病的分子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58.66;R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hinojima Y;Ochiai T;Kawamura A;崔荣;;与自身抗体靶抗原位点相关、与BP180的NC16a区无关的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10期

2 唐海燕;刁庆春;;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重庆医学;2008年12期

3 李成芳;吕守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2期

4 戴若玲;;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激素疗法[J];老年人;2007年12期

5 廖万清;;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共存[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6年04期

6 蓝广萍;;大疱性类天疱疮7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9年31期

7 黄莺,钟以泽,唐定书;中西医结合治愈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四川中医;1999年01期

8 毕桂姣,尚英彬,李久宏,王岩,韩世新,宋芳吉;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10期

9 Gudi V.S.;White M.I.;Cruickshank N. ;刘艳;;苏格兰东北部格兰扁地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11期

10 Patton T.;Plunkett R.W.;BeutnerE.H.;D.M. Jukic;冯义国;;IgG4是妊娠性类天疱疮的主要IgG亚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蒙蒙;张敏;张理涛;;男性与女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摘要)[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刘晓明;李浩;韩世新;张振颖;谭雪晶;;单纯及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培良;郝艳丽;苗磊;李伟光;董庆峰;洪飞;吴波;;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连粤湘;林路平;吴婉芬;;伴有黄疸的华支睾吸虫病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A];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四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申爱荣;管一春;;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28例临床分析[A];第三次全国妇产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6 马立泰;刘浩;刘进;罗裕坤;程相俊;黄海峰;;“5·12”汶川大地震中合并有多发伤的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A];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马燕;许小平;陈波斌;王小钦;姬美容;林果为;;成人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特点和WHO诊断标准的探讨——附58例分析[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马明洲;徐英;秦海东;张铮;;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综合征误诊文献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白晋丽;瞿宇晋;宋f ;邹丽萍;王立文;杨艳玲;杨欣英;;30例Angelman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分析及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10 吴智勇;黄仲生;;急性危重型脑出血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附54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寿林;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肿留内科 于正洪;老年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N];家庭医生报;2004年

3 医学副教授 魏开敏;痛经临床特点与防治[N];保健时报;2006年

4 ;小儿其他病原肺炎临床特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赵桐;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6 ;肾性水肿有何临床特点?[N];保健时报;2008年

7 丁永明;超量喂食也会引起腹泻[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8 赵俊精 王爱军 韩作林;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9 ;小儿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10 ;小儿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文丽;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性及FⅧ结合表位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陈金波;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和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中的作用机制的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丽;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损害发病机制关系初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4 易露茜;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王伟;青少年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及青少年特发性慢性胰腺炎相关基因突变的初步筛查[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6 陈仆;IgA肾病肾内小动脉重构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吗替麦考酚酯干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7 孙剑;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毒株的分子病毒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8 李敏;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及候选基因突变筛查[D];复旦大学;2009年

9 彭利伟;牙源性角化囊肿临床及生物学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陈现红;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其脑水肿发生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永生;青年人心肌梗死24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2 荆雪;20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特点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徐文付;小儿肺外结核病213例临床特点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4 张艳;207例脂肪性肝病临床特点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5 张芳;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点及葛根素临床疗效分析[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6 汪迎春;嗜铬细胞瘤28例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7 李红梅;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与临床特点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吕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肿瘤医院1995-2005年2108例食管癌临床资料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9 陈爱凤;肺放线菌病26例综合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丽;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22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22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4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