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5:21
【摘要】: 目的 通过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研究,比较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及非皮损的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特点,进一步从组织学水平了解黄褐斑患者皮损中的形态学特征与色素分布特点,探讨黄褐斑可能的原因,为黄褐斑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已确诊的黄褐斑患者11例,分别对皮损区和非皮损区取活检,并进行苏木素-伊红(H.E)、Fontana-Masson和NKI免疫组化染色,经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对黄褐斑患者皮损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 H.E染色镜下显示黄褐斑患者皮损色素颗粒明显增加。Fontana-Masson染色显示,与非皮损区相比黄褐斑皮损表皮全层黑素颗粒分布明显增加,其中以基底层色素增加最为明显,棘层可见角质形成细胞内明显的黑素帽形成。NKI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黄褐斑患者皮损与非皮损相比较染色深度增加,皮损区染色阳性的黑素细胞胞体较大,树突明显,黑素细胞数量则未见明显增加。 计算机图象分析:与非皮损比较,黄褐斑皮损区的色素颗粒(PA/1E)增加了68.7%,黑素细胞含量(MC/1E)增加了0.2%,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比率(MC/KC)增加了1.0%。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与非皮损区相比,黄褐斑皮损区角质层内可见较多残留的黑素小体,棘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吞噬有大量Ⅳ期黑素小体,基底层黑素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丰富,Ⅲ、Ⅳ期黑素小体明显增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褐斑皮损区表皮黑色素细胞胞体较大,树突明显,黑素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丰富,Ⅲ、Ⅳ期黑素小体明显增加,黑素细胞功能增强,黑色素颗粒明显增加,其中以基底层色素增加最为明显,棘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可见明显的黑素帽形成。黑素细胞数量则未见明显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58.42
本文编号:2662860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58.4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敏红;针刺对色素沉着小鼠SOD.MDA及皮肤形态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2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628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