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2004年—2008年成都地区奈瑟氏淋球菌耐药及质粒谱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03:47
【摘要】: 目的:淋病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因普遍存在耐药,传统的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早已不再应用于淋病治疗,有资料显示,高水平质粒介导的TRNG(耐四环素淋球菌)和染色体介导的TRNG的比例在上升,而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青霉素不再作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有关。因此,对淋球菌耐药菌株的研究依然是淋球菌耐药流行病学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淋病奈瑟氏菌(NG)产生耐药与染色体介导、质粒介导、多重可传递耐药系统即mtr外排系统、脂肪酸耐药系统即far外排系统和norm外排系统有关。研究发现,质粒介导的耐药占所有耐药菌株的91%左右,可通过电泳使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质粒因迁移率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条带。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质粒谱分析可以更准确的监测耐药的变化。本文通过2004年—2008年成都地区淋病奈瑟氏菌耐药状况的研究,分析了近五年该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的现状及其耐药质粒谱的变化,为淋病耐药监测提供了更翔实的依据,同时为淋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方法:1.收集2004年—2008年共150株奈瑟氏淋球菌,并经细菌形态学、氧化酶和糖发酵实验进一步确证;2.将收集的淋球菌制成10~8CFU/ml菌悬液,加入裂解液,100℃加热15分钟,10000r/m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2ul作为PCR扩增模板,在微量离心管中依次加入10×buffer(含Mgcl_2 1.5mmol/1)3ul;10 pmol/l特异性正反引物各1 ul;10mmol/l dNTP 0.25 ul;Taq DNA聚合酶1.5U;模板DNA 2ul;加入双蒸水至30ul后加入液体石蜡10 ul后按照反应条件进行PCR扩增,之后在微量离心管中加入0.25%溴酚蓝5ul,混匀静置后取6 ul加入2%琼脂糖凝胶水平式电泳槽加样孔中,并在首尾孔加6 ul DNAmarker以作参照,电泳仪电压调节至75V,电泳2小时后关闭电源,取出平板于紫外仪下观察结果并照相,画图记录。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别将2004—2008年间耐青霉素、耐四环素和耐环丙沙星的淋球菌菌株的平均耐药率与2000—2004年的平均耐药率进行比较,得出三种药物的耐药率变化。将2004—2008年分离的NG菌株的耐药质粒大小及型别进行分析得出2004—2008年NG质粒谱。结果:1.2004—2008年间PPNG检出情况:2004年—2008年从每年30株NG菌株中检出的耐青霉素菌株分别为:27、3、0、6、18株;每年PPNG耐药率分别为:90.00%、10.00%、0.00%、20.00%、60.00%;PPNG在2004—2008年间的耐药平均率为36.00%。2.PPNG的耐药类型:2004年和2008年PPNG以染色体介导为主,主要为340bp大小的penA基因(耐青霉素结合蛋白2编码序列);2005年和2007年以质粒介导为主,主要为产物长度为535bp的TEM基因。2004—2008年间PPNG耐药质粒均为亚洲型质粒。3.2004—2008年间TRNG检出情况:2004年—2008年从每年30株NG菌株中检出的TRNG菌株分别为:12、20、13、23、15株。每年TRNG耐药率分别为:40.00%、66.67%、43.33%、76.66%、50.00%;TRNG在2004—2008年间的耐药平均率为55.33%。4.TRNG的耐药类型:以质粒介导为主,为501bp大小的tetM基因(耐四环素核糖体保护蛋白编码序列)。5.2004—2008年间耐环丙沙星菌株(CPNG)检出情况:2004年—2008年从每年30株NG菌株中检出的CPNG菌株分别为:29、21、2、9、25株;每年CPNG耐药率分别为:96.67%、70.00%、10.00%、30.00%、83.33%。;CPNG在2004—2008年间的耐药平均率为58.00%。6.CPNG的耐药类型:均为染色体介导,为380bp大小的gyrA基因(DNA回旋酶A亚单位编码序列)。结论:1.PPNG近五年(2004年—2008年)耐药平均率(36.00%)较过去五年(2000年—2004年)(94.07%)下降58.07%,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X~2=372.001,P<0.05),提示停用青霉素治疗淋病后,NG对青霉素敏感性有上升趋势。2.TRNG近五年(2004年—2008年)耐药平均率(53.33%)较过去五年(2000年—2004年)(57.57%)下降2.24%,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X~2=0.265,P>0.05)。3.CPNG近五年(2004年—2008年)耐药平均率(58.00%)较过去五年(2000年—2004年)(76.79%)下降18.79%,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X~2=249.197,P<0.05),提示停用环丙沙星治疗淋病后,NG对环丙沙星敏感性有上升趋势。4.2004年和2008年成都地区PPNG耐药以染色体介导为主,为340bp的penA基因介导,2005和2007年PPNG耐药以质粒介导为主,为535bp的TEM基因介导。5.2004—2008年间成都地区TRNG耐药以质粒介导为主,主要为501bp的tetM基因介导。6.2004年—2008年间成都地区CPNG耐药均为染色体介导,主要为380bp的gyrA基因介导。7.2004年—2008年成都地区PPNG流行质粒谱为535bp,TRNG流行质粒谱为501bp+700bp和501bp。8.2004—2008年间PPNG耐药质粒均为亚洲型质粒,未见非洲型和多伦多型。9.本实验证实,CPNG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染色体介导,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泸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59.2;R4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珠珍;;产青霉素酶淋球菌的R质粒(日)[J];地方病译丛;1992年04期

2 莫冰;余克花;黎帆;李蓉;宋矿余;;双复制子质粒消除耐药质粒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7期

3 陈明清;林昭春;;中药在消除R质粒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08年06期

4 刘卫兵;王乖娟;荆鲁华;史同新;;威海地区淋球菌流行株质粒谱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02期

5 郭丽芳;王明义;;微生物质粒研究进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年01期

6 甘莉萍;刘渠;陈应坚;杨慧;;志贺菌质粒图谱及耐药谱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年14期

7 张波;李晨;董慧;寇田田;许文涛;田洪涛;罗云波;;1种快速高效提取乳酸菌质粒的方法[J];中国食品学报;2014年09期

8 张寅晨;吴雨龙;;中药连翘对大肠杆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9 梁静娟;王家睦;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质粒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10 K. Samuel;林春贵;沈茜;;远东耐青霉素淋球菌株中3.05-兆道尔顿“多伦多”β-内酰胺酶质粒的分布[J];地方病译丛;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学松;林涛;李霜;欧阳平凯;何冰芳;;质粒高通量快检方法的改进[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2 苏勇波;邵寒娟;沈明山;陈亮;;角质细胞生长因子cDNA的提取及质粒的构建[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张冉;曾阿娜;覃重军;;一些链霉菌天然环型质粒加上端粒之后可以复制成线型[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4 徐可;崔大岑;梁欣;刘建文;;COX-2基因功能质粒的构建及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张冉;曾阿娜;覃重军;;一些链霉菌天然环型质粒加上端粒之后可以复制成线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刘庆良;张颖;王晓一;李忠明;;中试规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方法的改进[A];2005全国第二届核酸疫苗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白艳玲;杨之龙;杨亮;董色;徐海津;张秀明;乔明强;;黄瓜线粒体类质粒的分子鉴定[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8 李玉恒;李静;孟宇;孙智峰;李俭;林增;刘从;李鹏;沈冰蕾;李士泽;;CIRPmiRNA干扰质粒的构建及鉴定[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朱文杰;杨笃才;景奉香;杨烨烨;赵曙霞;;用发光法进行Ames试验[A];2000上海科技论坛BIO-X研讨会暨中德医学生物物理和上海流变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培岩;彭维;刘羿;夏传琴;余孝其;;抗坏血酸对质粒DNA的切割研究[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任海军;无“毒”培养技术让干细胞更安全[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金林;快速鉴别种子质量[N];中国特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李亚;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裸质粒生产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赵静宜;粘球菌内源质粒的发现、复制区性质和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3 赵红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质粒pO157_Sal的功能探索[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4 陈晓静;粘细菌内源性隐秘质粒pMF1存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陈正军;干酪乳杆菌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林;苏云金芽胞杆菌高频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其性能[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7 付立霞;嗜水气单胞菌非质粒依赖性菌蜕疫苗的研制及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乔俊卿;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3生防促生相关基因和内生质粒pBSG3的研究及高效生防工程菌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赵旭;阴沟肠杆菌质粒介导耐药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周千星;建立组特异性过表达血栓调蛋白的小鼠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雒玉辉;2004年—2008年成都地区奈瑟氏淋球菌耐药及质粒谱的分析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2 曹庆龙;乳酸菌中隐蔽质粒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3 刘慧芳;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质粒的序列测定与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卫兵;威海地区淋病奈瑟菌药物敏感性及质粒谱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5 郑巧双;辅因子与内源质粒对维生素C发酵生产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0年

6 王文丽;一个新铜绿假单胞菌质粒的分离鉴定及其温度敏感型衍生体的构建[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康佳;水稻条斑病菌内源质粒分析与穿梭质粒载体的构建[D];广西大学;2017年

8 鲜雨琦;沙眼衣原体质粒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9 丁奕博;云南鼠疫耶尔森氏菌12mDa质粒的分离、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大理大学;2016年

10 顾群;多元质粒工程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2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682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2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