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纳米微晶联合生长因子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15:17
【摘要】:目的: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疗法。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新型的透皮传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外用药物的治疗上。然而,传统的外用药物米诺地尔其有效率也仅有40%-60%。因此,一些新的治疗药物,例如生长因子也开始被用于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本实验选用纳米微晶联合生长因子治疗雄激素性脱发,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并提供一种新型方案来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方法:参照入选标准招募40名22-50周岁之间明确诊断为雄激素性脱发的男性志愿者,脱发类型按照BASP方法分类,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组受试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人,分别接受纳米微晶导入生理盐水治疗、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治疗、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并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导入治疗每周一次,共计治疗16次;外用药物治疗每日两次,外用4个月。在所有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3个月。所有受试者于特定时间点采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头部标准化照相,头皮油脂测试仪测试油脂含量、毛发镜进行毛发密度及粗度检测、患者疗效评价、医师疗效评价、疼痛评分来比较治疗前后效果的改善及治疗的安全性,客观记录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除纳米微晶导入生理盐水组外,其余三组每组随机选取3人进行病理取材,治疗前在头部脱发区和非脱发区各取1处,第十六次治疗后一周在头部脱发区再取1处,每位受试者共切取3处病理。将标本一部分用于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毛囊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另一部分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Shh通路的核转录因子Gli1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索生长因子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1、毛发镜检测结果:除纳晶导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变化之外,其余三组治疗后毛发密度、毛囊密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其中单用蔓迪组还可见毛发粗度的增加及油脂含量的降低;纳晶导生长因子外用蔓迪组也可见毛发粗度的增加(p0.05)。为了选出最优治疗方案,我们对余下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后发现,纳晶导生长因子外用蔓迪组的治疗效果最佳,优于其它两组单独使用(p0.05),但另外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无明显差异。此外,为明确生长因子的作用,我们对纳晶导生理盐水组和纳晶导生长因子组做了对比,发现两组在治疗前毛发密度无明显差异,但在四个月治疗后生长因子组的毛发密度显著提高且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2、主观满意度评价:由两名不参与本实验的皮肤科医师根据头部大体照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除生理盐水组外,有70%(21/30)的受试者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采用调查表的形式对受试者进行疗效满意度调查,自我评价结果显示,除生理盐水组外,有90%(27/30)的受试者均认为自己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均对前额部脱发(M型/C型)及较严重的U型脱发效果不佳。3、疼痛程度及并发症评价:用0-10级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使用仪器组有20%的人认为无痛,80%的人认为有1-3级疼痛。术后无受试者出现红斑、水肿、出血、感染、湿疹、结痂,但有6例出现头部脱屑增多,其中使用仪器组4人,单用蔓迪组2人。4、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治疗后较治疗前毛囊大体数目变化、表皮厚度变化有所增加,组织结构排列更规则、致密;非脱发区较脱发区毛囊大体数目增多,毛囊肥大,组织结构排列更规则、致密,而脱发区毛囊明显微小化。5、实时荧光定量PCR:对Shh通路Gli1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非脱发区GLi1 mRNA表达水平是脱发区的2.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脱发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GLi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比较纳晶导生理盐水组和纳晶导生长因子组的毛发密度,证实了生长因子具有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2、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与外用蔓迪相结合治疗,优于单独用其中一种治疗方案。3、在治疗前的非脱发区Shh信号通路GLi1基因表达高于脱发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毛发生长过程中Shh通路参与,并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4、观察四组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证实纳米微晶辅助生长因子导入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安全可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58.71
【图文】:

分级方法


3 实验结果3.1 患者一般资料40 名受试者均为男性,年龄在 22-47 岁之间,平均 34.6 岁,患病时间 2-18 年,平均 7.3 年。40 名受试者均完成了 4 个月的治疗过程,但其中有 3 名受试者在末次治疗后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失访。脱发类型按照 BASP 方法进行分类(图 1、表 1)。根据受试者主诉及治疗后观察,所有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无红斑、出血、水肿、感染、湿疹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有治疗区头皮的轻微发红,在停止治疗后片刻可自行消失;有 6 名受试者(使用仪器组 4 人,单用蔓迪组 2 人)在接受治疗 1-3 次后反应头部脱屑增多,但表示可接受,并随着治疗的逐渐推进表示脱屑现象较前明显减少。本实验受试者在接受纳米微晶导入治疗前进行常规碘伏消毒即可,无需使用麻醉药或其它术后用药。

纳米微晶,生长因子,治疗前后,毛发


图 2A 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外用蔓迪组治疗前后平均毛发密度变化治疗前(104.84±21.60) 16 次治疗后(126.88±5.84)图 2B 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外用蔓迪组治疗前后平均毛囊密度变化治疗前 (124.70±38.80) 16 次治疗后(156.18±12.5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郝建春;刘玮;袁小英;马慧敏;赵艳爽;;骨形成蛋白-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对大鼠触须毛乳头细胞增殖和毛发诱导能力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年11期

2 冉梦龙;陈见友;彭洋;郭亮侬;王珊;杨淑霞;;BASP分级在中国雄激素性秃发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年02期

3 李晓光;赵荣生;秦泽莲;高云华;张洁;翟所迪;徐百;;无痛微针透皮贴片对局部应用利多卡因的促渗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07期

4 吕中法,伍津津,刘荣卿,钟白玉,郑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毛发生长作用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6期

5 范卫新;毛发疾病中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局部应用和基因水平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5期



本文编号:2729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29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f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