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发布时间:2020-07-05 11:08
【摘要】:研究背景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早在1924年Komaya首次报道该病,1929年Toyama把该病命名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本病发病较早,一般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青春期明显,持续终生,男女发病比例为1:1。主要症状为肢端对称分布的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尤以手背和足背部位最为明显,亦可延及前臂及小腿,呈网状。部分患者面部可见雀斑样色素沉着,一般无自觉症状。本病可累及各种族人群,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中报道较多,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欧美国家偶见报道。绝大多数患者除了肢端、面部的典型皮疹,无其他系统异常。日本学者Miyamura等发现ADAR基因是本病的致病基因。ADAR基因编码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该酶是RNA编辑酶中的一类,能够特异性的修饰双链RNA结构和mRNA前体,将特殊位点上的腺嘌呤核苷(A)转换成次黄嘌呤核苷(I),导致双链RNA结构不稳定及mRNA降解,并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到目前为止,在DSH患者中共发现43个ADAR基因的突变,但是尚未发现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明确相关性。 目的 检测中国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患者存在的ADAR基因突变,以期发现新的突变。分析中国人DSH的临床及遗传特点,进一步探讨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该病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方法 (1)调查中国汉族人的5个DSH家系和3个散发病例;(2)采用PCR反应扩增ADAR基因的15个外显子编码区及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ADAR基因的突变检测;(3)通过中国生物医学光盘CBM数据库,对1980年以来在中国报道的DSH家系进行检索,对其临床及遗传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1)在5个DSH家系和3个散发病例中共检测出8个杂合突变,其中5个突变是新发现的(c.982C>T,c.1491insA,c.2568_2571delTAAC,c.2969C>G,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58.5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5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挺,周华;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2例及家系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8期
2 孙怡;王玉坤;;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并发掌跖角化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02期
3 于
本文编号:2742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425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