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非那雄胺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3:39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联合辛伐他汀治疗Ⅱ和Ⅲ度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于痤疮患者血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探索一种经济安全、疗效可靠、适宜推广的治疗痤疮的新方法。 方法所选96例痤疮患者均来源于上海市长海医院门诊,符合痤疮诊断标准,按照Pillsbury分类法,分级判断为Ⅱ和Ⅲ度的痤疮患者,患者年龄在18~40岁。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2例,A组口服丹参酮1g,3次/日;B组口服非那雄胺5mg,1次/日;C组口服非那雄胺5mg,1次/日,辛伐他汀20mg,1次/日,各组疗程均为9周。比较治疗后第3, 6,9周三组各类皮损数目下降值,以及治疗中副作用发生率,作出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收取本校健康无痤疮学生10名为正常组,比较痤疮组与正常组血清性激素和空腹胰岛素(FINS)等指标水平,比较三组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所有参与实验的痤疮患者和正常对照均知情同意。 结果1、三组痤疮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皮损严重度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进展,三组炎性和非炎性皮损计数均呈下降趋势,各组治疗前,3、6、9周两两时间点的各类皮损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治疗前后非炎性皮损计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组疗效优于A组。 2、痤疮患者的血清中睾酮(T)、游离睾酮(FT)、双氢睾酮(DHT)、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3、三组痤疮患者治疗后卵泡刺激素水平均非常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治疗后黄体生成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C组治疗后黄体生成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前后LH/FSH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B组治疗后LH/FSH的比值非常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C组治疗后LH/FSH的比值非常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A组和C组治疗后睾酮水平非常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后睾酮水平非常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A组和C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该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三组治疗后HOMA-IR均低于治疗前,A组和C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双氢睾酮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通过组间两两比较显示,A组和C组治疗前后双氢睾酮水平变化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A组和B组以及B组和C组治疗前后双氢睾酮水平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治疗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非常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B组和C组治疗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非常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通过组间两两比较显示,B组和C组治疗前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治疗后游离睾酮水平非常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B组和C组治疗后游离睾酮水平非常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有无显著差异(P0.05)。 4、痤疮患者中A组出现轻度不良反应者共4例, 3名女性表现为服药后胃部轻微不适,1名男性表现为头痛、嗜睡,未予任何处理。B组出现不良反应者为3例女性,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未予任何处理。C组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临床监测结果显示:痤疮患者经过非那雄胺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其疗效优于单独服用丹参酮治疗,也优于单独服用非那雄胺,且未见不良反应。从血清相关激素水平检测来看,非那雄胺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能明显改善痤疮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双氢睾酮水平和LH/FSH比值,改善患者内分泌功能。因此,该方法是经济安全、疗效可靠、适宜推广的治疗痤疮的新方法。
【学位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R758.733
【部分图文】:

炎性,临床疗效,患者,非那雄胺


非那雄胺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研究(三)三组疗效比较⑴临床疗效表非炎性皮损的结果:表 5 三组患者非炎性皮损计数治疗前 3 周 6 周 9 周GroupA 58.76±23.71 46.97±19.03 35.90±14.50 28.21±11.45GroupB 57.21±25.04 43.46±18.68 27.32±11.62 17.07±7.11GroupC 56.60±23.80 38.77±16.04 19.97±8.37 7.60±3.16

痤疮,雄激素,皮脂腺,转化酶


图 17 皮肤组织中雄激素代谢途径及相关转化酶综上所述,雄激素是痤疮发病的主要诱因,它是通过刺激皮脂腺,引起皮脂分泌过剩,毛囊口阻塞,毛囊滤泡过度角化,痤疮棒状杆菌繁殖扩散,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在痤疮的四大病因中均有参与。然而有研究发现仅严重的结节性痤疮患者的血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轻中度的痤疮患者血雄激素水平仍在处在正常水平[26]。本研究也显示痤疮组的血睾酮、游离睾酮以及二氢睾酮水平和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从而引发以下疑问:痤疮患者的发病是否与皮肤局部雄激素产物的增多引起皮脂分泌亢进相关。雄激素睾酮可在皮肤皮脂腺中通过 5α-还原酶转化为活性最强的雄激素二氢睾酮。Thiboutot D[19]等发现无痤疮者的面部和头皮(易患痤疮处)的皮脂腺所含的 5α-还原酶的活性要高于非易患痤疮处,所以痤疮的发生有可能与皮肤局部皮脂腺内的 5a-还原酶的活性增强相关。2 型 5α-还原酶缺失的男性痤疮发生率显著降低[20]。

治疗进展,炎性,下降趋势,情况


图 2如图 1、图 2 所示三组各类(炎性和非炎性)皮损随治疗进展均呈下降趋非炎性皮损计数下降情况:如表 5 所示三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 3、6、9 周四个时间点随访非炎性皮数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非炎性皮损计数三组治疗前后下降率分别为:(-52.00% vs -69.06% vs-86.58%),三组间非炎性皮损数变化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6<0.05);间两两比较表明:A 组和 B 组非炎性皮损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13>0.0组和 C 组非炎性皮损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171>0.05),而 A 组和 C 组非皮损变化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4<0.01);炎性皮损计数下降情况:如表 6 所示三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 3、6、9 周四个时间点随访炎性皮损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勤;;治疗痤疮,多方出击[J];中华养生保健;2011年08期

2 程思礼;;名医陈彤云谈如何治疗痤疮[J];求医问药;2011年08期

3 李玉军;植兰英;;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理论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2期

4 宋欣伟;;刺血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6期

5 王改敏;;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15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6 杨晶露;李升旺;董晖;;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09期

7 曲鑫;;千里光治好了我的痤疮[J];求医问药;2011年06期

8 王宝庭;;一清胶囊联合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5期

9 张梅;;枇杷清肺饮治疗痤疮60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9期

10 刘永信;龚勇;赵必宏;;枇杷清肺饮加减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霞;CYP21A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痤疮的关联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吴意光;脱细胞膀胱粘膜下基质在尿道下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尿道下裂病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7 彭东明;药物对映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潘恩山;益肾通胶囊与增生前列腺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陈刚;RNA干扰沉默同源框基因NKX3.1对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霞;强脉冲光结合氨基乙酰丙酸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锐霞;痤疮的四种证型的客观化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鲁美君;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法治疗痤疮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王佳;女性痤疮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及非那雄胺疗效观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郭琴;寻常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概况及导师治疗经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田黎明;性激素水平、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湖北地区痤疮患者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7 程杨;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文献整理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黄萌;中药汽疗治疗胸背部痤疮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9 林玲;痤疮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其与IL-8、TNF-α的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任晓红;火把花根片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6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866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3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